大家好,说起司马炎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在我们的印象中,每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国君王都是那种不世出的人杰,他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这才有了一个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的诞生。
不过,我们要说的这位开国君王可不是什么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当代人杰,在正史上,对他的记载完全可以这样形容——套用模版的无脑吹捧。这位开国君王叫做司马炎,是西晋王朝的开国君王。
晋武帝司马炎,之所以能够完成统一,只不过是在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两代人建立起来的基业上躺着等来的,刚刚统一,便在自己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自甘堕落。如果不是曹魏君王普遍短命,诸葛亮、姜维不断北伐骚扰曹魏,司马氏内部的不断内耗,统一天下,又怎么会让司马炎躺着“等来”呢?
司马氏在历史上人人喊打,无非就是因为司马氏并没有像其他的朝代那样,是自己打下来的天下,而是靠着曹魏君王短命,曹氏内部分化抢来的,从曹魏到西晋,除了换了皇室、国号,其他的又有什么变化?
而且,司马炎开国之后,屡出昏招,直接结果就是——西晋刚刚“年满”半百,就被外族给干掉了。接下来,我们且来看看司马炎干出了一些什么蠢事。
一、君王短视,沉溺酒色,臣子奢靡成风
一个朝代最后会走向何方,究竟是短命而亡,还是千秋万代,其实与开国君王的所作所为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西晋王朝建立之后,整个国家从上到下,根本看不到一丝一毫的锐意进取之意,反而是暮气沉沉的一副亡国之相,这可能就是因为从曹魏到西晋,只是换了一个皇室、一个国号的原因吧。
作为庞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晋武帝司马炎丝毫不关心国家大事,每每上朝议事,讨论的不过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西晋前期出现过的太康之治,也不过是在近百年的战事渐渐平息之后,出现的经济复苏罢了。后来,司马炎为了充实后宫,下诏挑选结束前,民间不允许嫁娶。
我们都知道,后宫佳丽三千人,这是运用了夸张手法,佳丽真正能够超过三千人的君王并不多,可是咱们的这位晋武帝,后宫佳丽何止三千人?恐怕在这个基础上还要翻个三倍多。
上梁不正,下梁自然就会歪。晋武帝不关心国家大事,整日只知沉溺于酒色之中,还整出了“羊车临幸”的幺蛾子,臣子们自然也会有样学样,大肆搜刮佳人,搜刮民脂民膏,然后炫富……
二、裁减各地驻军,加强诸王权力
我们都知道,不论是周王室施行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还是汉初的诸王封国,这一些分封制的不同形态,都是后来国家动荡的祸根。可笑的是,晋武帝不吸取教训,反而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王,并且委以实权,让他们掌控地方的军政大权,还美名其曰,说是吸取曹魏灭亡的教训,皇室宗亲手中权力太弱,无法护卫皇室(曹魏灭亡最大的教训就是,别养白眼狼……)。
在西晋灭吴之后,晋武帝非但不削减诸侯手中权力,反而裁减各地驻军,加强诸侯王手中的兵权,使得诸侯王麾下的大军成为了地方的主力军,你说见鬼不见鬼?中央朝廷稍微出点问题,诸侯王不造反就见鬼了。
三、面对民族矛盾,不但不解决,还去激化矛盾。
我们都知道,从东汉中后期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与久居中原的汉人杂居,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民族矛盾。在曹魏中后期,民族问题不断出现,内迁游牧民族不断造反,到了晋武帝时期,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了首要的社会问题,一个一点就炸的火药桶。
可是呢,晋武帝则是下旨大肆抓捕异族为奴隶,往死里压迫,在裁减完地方驻军后,又裁减边境驻军,可劲地为这些内迁的游牧民族造反创造条件。晋武帝死后,中央朝廷出了点小问题,这不,各地诸侯王纷纷开战,在内耗中,废掉了司马氏最后的武功,招致“中原陆沉”,西晋王朝刚刚“年过半百”,就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