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为什么能成为四大名将之一?他靠的是什么

2020年08月28日13:30:29

你们知道廉颇为什么能成为四大名将之一?接下来情缘阅读小编为您讲解

在战国那个名将辈出的特殊时期,有四个男人屹立在名将的最顶端,被后世称之为“战国四大名将”,这四人分别为白起、李牧、王翦和廉颇;不过在以上四大名将中,白起、李牧和王翦都没有什么异议,白起那是实打实的战绩,灭敌超百万,秦国周边的国家都被他打得实力大损,直至灭国时,都没能恢复;而李牧呢?率领弱赵,北御匈奴,西抵强秦,如果李牧不死,估计就算秦国有王翦,也是难以灭赵的;再来看看王翦,连灭赵、楚及半个燕国,除了对阵李牧时“怂”了下,其他时候都是无敌的。

但是廉颇究竟称不称得上“四大名将”的头衔,就值得商榷了;不可否认,廉颇一生打过很多胜仗,比如在公元前283年时,廉颇带领赵军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此后,廉颇又屡破齐国和魏国,攻下不少城池。在长平之战后,廉颇率军击退燕国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但在赵孝成王去世后,廉颇受到排挤,郁郁不得志,先后出奔魏国大梁,最终老死于楚地。

但就以上战绩,廉颇就能跻身“四大名将”了吗?要知道,白起、李牧和王翦都是身经百战且无一败绩的存在;那廉颇呢?廉颇不仅有败绩,而且还不止一次;首先是长平之战时,由于当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赵军阻秦军于长平。廉颇先是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结果赵军的裨将茄反被秦国的侦察兵所斩杀。

后秦将王龁率军进攻,攻破赵军阵地,击败赵将廉颇,斩杀赵军四名都尉,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军攻占。无奈之下,廉颇命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龟缩在营垒里不敢应战。秦国军队发起强攻,攻占下赵军西边的营垒,斩杀赵军两名都尉。赵军连败,赵将廉颇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赵军自此怯缩不战;这一守就守了三年……

廉颇意在拖垮秦国,但秦国早已做好了全面战争的准备,虽然秦军的消耗量远胜本土作战的赵军,但秦国得商鞅变法之利,加上开疆拓土无数,底蕴远强于赵国,拖得起;赵国虽然军事实力不弱于秦国,但综合国力却远逊于秦国,四五十万大军在前线抵御秦军三年,缺乏劳动力耕作,粮草早已用尽;而且由于赵孝成王开始一系列“天真”操作,导致赵国缺乏盟友帮助;赵孝成王催廉颇尽快决战,但廉颇就是不肯啊,无奈之下,赵孝成王动了换帅的心思。

而赵孝成王的举动,及时被间谍传到了秦国,于是范雎使出了反间计,让赵孝成王排除了刚投靠过来不久的乐毅,选择了赵奢的儿子赵括;而秦国却也偷偷的将主帅给换了,换成了绝世名将白起;赵括开始制定的所有计划都是针对王龁的,虽然赵括缺乏作战经验,但却是个天才战略家,如果秦国不换帅的话,说不定秦军还真有可能输。但针对王龁的战略,对白起就不起作用了,最终,赵国大败,损失惨重。

虽然很多人都将此战之罪怪在了赵括和赵孝成王身上,这两人的确都有责任,但廉颇就没有吗?打不赢王龁也就算了,还不顾国情,一厢情愿的固守;三年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了。如果不是廉颇搞得赵国国力几近崩溃,赵孝成王和赵括会这么急于求战?

而廉颇除了有此败绩外,心胸还比较狭隘;这一点,从渑池之会就可见一斑,廉颇觉得自己军功赫赫,地位却在蔺相如之下,心中愤恨不平,还好蔺相如心胸开阔,朝臣以和睦为上,不与廉颇起冲突,否则当时赵国内部就首先乱了。虽然廉颇后来“负荆请罪”成为一段佳话,但却也从侧面反映廉颇的为人。

在赵孝成王去世后,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一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在外领兵的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而廉颇也自知罪过大了,于是也离开了赵国,去了魏国。可以说,这一下,就让赵国损失了两员大将,廉颇此举,是典型的因私忘公。有人说,赵悼襄王是听信了谗言,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一则,当时廉颇年纪大了,不适合奋战在一线了,老同志就应该有老同志的去向,比如在朝中做做参谋什么的。

而且这乐乘也不是无能之辈,他是乐毅的儿子,能力也是极为突出,在攻打燕国时,就是乐乘和廉颇一同领兵的;而且还曾与庆舍率军攻打王龁军队,将王龁军队击败。能力方面是没的说的,关键是这乐乘正值壮年啊;新老交替是一个必然,廉颇此举,不是刻意压制新生后辈是什么?如果给乐乘以成长空间,未必不能成为赵国下一根顶梁柱,也不至于赵牧一个人苦苦支撑了。

论战绩,廉颇顶多算名将,但还不至于比乐毅、田单等人强,别说秦国的那一大堆名将了,比如司马错和魏冉、魏章等;而论心胸,廉颇更是差得远,自恃军功显赫,前与蔺相如不和,后赶走乐乘,这样的人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估计白起、李牧和王翦都耻于与此人为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