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情缘阅读小编给大家带来长孙皇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长孙氏(公元601年-公元636年),小字观音婢,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人,13岁嫁给秦王李世民。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被册封为秦王妃,武德九年(公元626年6月)册封为皇太子妃,8月秦王李世民继皇帝位,长孙氏被立为皇后,即长孙皇后。
长孙氏13岁嫁给秦王李世民。
长孙皇后崇尚节俭,为人非常平和,服饰用具力求俭省。太宗李世民觉得她深明大义,对政务往往有很好的见解,就经常与长孙皇后谈论朝廷赏罚之事,皇后却非常谦虚,她引用《尚书.牧誓》中的话回答道:“‘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我一个妇人不能干预国家的政事!”太宗坚持与皇后谈论,皇后终不发一言。在这一点上,长孙皇后是十分明智的,但这并不是说她什么都不管,而是利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来对太宗施加好的影响。
长孙皇后有个异母兄长,叫长孙安业,好酗酒,脾气暴躁,经常寻衅滋事,恶习积身,不务正业。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去世后,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都还年幼,长孙安业就把他们兄妹两人赶回他们舅舅家,独霸了家业。长孙皇后对长孙安业的恶行毫不介意,时常请太宗厚待长孙安业,长孙安业的官位做到监门将军。
但长孙安业并不知道感恩戴德,还恩将仇报,竟发展至与秦王府的库直骑、右卫将军刘德裕,密谋借助禁军叛乱。事发后,按照唐律,太宗处死了刘德裕,还要杀掉长孙安业。长孙皇后叩头流泪说:“长孙安业犯下了弥天大罪死有余辜,他早年对我不仁慈的事,天下人都知道。现在若你对他处以极刑,人们会猜测是我依仗皇帝的宠幸而报复自己的兄长,这对我倒没有什么,但损害了陛下和圣朝的威德和名誉,却是件大事,你要慎重考虑。”太宗听了她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赦免了长孙安业的死罪。
太宗听了她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赦免了长孙安业的死罪。
长孙皇后的确是出于为唐太宗和朝廷的声誉着想才这么做的,并不是为了替自己的兄长说情。皇后的亲哥哥长孙无忌与太宗早在少年时期就交往密切,又是辅佐太宗继承帝位的元勋,并且很有才能,太宗对他非常器重和信任。
太宗想委以长孙无忌重任,让他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当太宗与皇后商量此事时,皇后坚持认为不可,对太宗说:“我既已托身紫宫,尊贵已到了极点,实在不愿意让我的兄弟子侄在朝廷担任要职。汉朝的吕后、霍氏两家外戚专权,最后的结局是祸国殃民,应该引以为戒,本朝不要重蹈覆辙。”这一次太宗没有采纳皇后的意见,还是任命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后来,虽然没有发生像长孙皇后所说的那样严重的后果,但长孙无忌的结局也是很悲惨,被武则天借故凌迟处死。
长孙皇后对自己的亲儿子太子承乾要求也十分的严格,太子的饮食起居条件非常简陋,他的乳母遂安夫人常对皇后说:“东宫的生活用具缺少,想奏请皇上、皇后予以添置。”长孙皇后不答应,说道:“作为太子,所担忧的是美德不立、美名不扬,何必计较用具少呢?”
孙皇后又用历代贤相,为君主进言难的事例,提醒君主注意。
长乐公主也是长孙皇后所生,太宗特别疼爱。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时,太宗命令有司,给长乐公主陪送的嫁妆要比长公主的多一倍。宰相魏征进谏道:“长公主应该比长乐公主尊贵,感情远近虽有差别,但礼仪是没有等级差别的。如果让长乐公主的礼仪超过长公主,恐怕于理不合,请陛下三思。”太宗回到内宫后,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皇后非常佩服魏征,叹息着说:“我听说陛下十分器重魏征,但又不了解其中的缘故。听陛下刚才说的事,我才知道魏征实在是能用义来劝阻皇上感情用事,他真称得上国家正直的大臣了。我与陛下是结发的夫妻深受礼遇,情意深重。可是每当进言时,我还是要看陛下的脸色行事,不敢轻易冒犯陛下的威严。何况陛下与臣下感情比我与您遥远,礼节上又有君臣之隔呢。魏征实在是难得啊!”
接着长孙皇后又用历代贤相,为君主进言难的事例,提醒君主注意。她说:“韩非子为此称向君主进言难,专门写了文章要君王纳言;东方朔也说向君主进言不容易,确实是这样啊!忠言虽然逆耳,可是对行事有利。有关国家事务的意见若采纳,则社会安定,若拒绝,则政局混乱,我诚恳地希望陛下仔细考虑,则天下人都十分幸运。”
长孙皇后就是用这种方式来鼓励唐太宗听从忠臣的劝告。她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让魏征觉得因为减少自己女儿的嫁妆而对他有什么看法,就派内宫太监带着五百匹帛,前往魏征的住宅赏赐给他。
给唐太宗道喜说:“我听说,君明臣直,陛下有魏征这样的直臣,正说明陛下是明君。”
有一次,唐太宗在宫廷上被魏征毫不客气的顶撞了,他嫌魏征总是与他过不去,下朝后说:“早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说后,立刻换了一套衣服,给唐太宗道喜说:“我听说,君明臣直,陛下有魏征这样的直臣,正说明陛下是明君。”唐太宗听了她说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转怒为喜,因此魏征避免了一场大祸。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长孙皇后陪同太宗住在九成宫,不幸染病,病势沉重。太子承乾入宫侍奉,秘密的给皇后说:“医药已用尽,您的病不见好转,请让我奏请父皇赦免囚犯,并度人入道观,希望能得到上天赐福助您的病痊愈。”皇后不同意他的这种看法,说:“人的死生由命注定,不是人力所给予的。若做善事就能延长寿命,那么我平时从未作恶,若做善事无效,又有什么福可求呢?赦罪是国家大事,佛教、道教不过是产生于不同的地域的宗教罢了,不仅国家政体无此弊端,而且是皇上所不能做的,岂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扰乱国家的法令?”
听了皇后的这番话,太子承乾十分感动,不敢向太宗提出这个要求。承乾把皇后的话告诉了左仆射房玄龄,房玄龄把皇后的话奏闻太宗,太宗和大臣们听了,无不流泪叹息。朝臣们都请求太宗大赦天下罪犯,太宗答应了朝臣的请求,长孙皇后听说以后,坚决要求太宗撤销赦罪的决定,这个决定才没有实行。
长孙皇后在病危时与太宗诀别。
长孙皇后在病危时与太宗诀别。当时,宰相房玄龄因为小的过失触怒了太宗,被罢免回家。皇后闻讯后强撑着病体对太宗说,房玄龄侍奉陛下最久,办事谨慎仔细,可谓是个至忠至勤的人。陛下的各种定国大计都是他参与制定的,谈严守秘密,不曾泄露过一个字,他没有大的过失,希望陛下不要再处罚他。
我家族之人侥幸成为皇亲国戚,既然不是因德高望重而被抬举,就容易踏上危险境地,若要永久保全,一定不要让他们把握重权,只以外戚的身份朝见皇上就很幸运了。我在世时,既对国家没有什么益处,死了也不要厚葬。况且所谓厚葬,就是藏的意思,就是让人们看不见。自古以来的圣人、贤人都崇尚节俭、薄葬,只有无道的朝代,才大造陵墓,劳民伤财被有智的人们嘲笑。
长孙皇后要求太宗,她死后只求依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陪葬她日用的物品,用瓦木造就。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己卯日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享年36岁。
长孙皇后在世时,曾撰述古代妇女的行善之事,刻成十卷《女则》,皇后亲自为这部书写了序言。书中著论批评东汉明帝马皇后,认为她不抑退外戚,使他们当朝掌握重权,是开其祸患之源而节其未节。并且告诫主管,这些文章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这些文章没有条理,不想让皇上知道。皇后去世后,太宗仔细阅读了这些文章,让朝臣们都看了,并在书后批注:皇后此书,足可以流传后代。皇后常常规劝我,补足我的缺漏,指出我的过失,如今,我失去了一位贤德的助手,令人哀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