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国后,为何要大力复兴儒学?他有什么目的吗?

2020年09月04日19:56:51

说到朱元璋,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情缘阅读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朱元璋 《示僧》

在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君王,当属农民皇帝朱元璋莫属。朱元璋出身贫寒,曾经当过放牛娃,还在寺庙里当过和尚,在饥荒时期靠化缘活命,受尽欺辱。最终却他建立了大明王朝,就连他自己,也时常感慨人生命运的无常。

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这位农民出身痛恨腐朽的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内政改革。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坚决打压贪官污吏,大肆屠杀功臣,这些都是朱元璋的杰作。朱元璋本身是个农民,没读过多少书,他能够做到这些,完全是依靠他手下那些,饱读诗书的大臣的指点。也可能说不上指点,毕竟不会有哪位读书人去向朱元璋说让他废除丞相,这实在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不过,朱元璋确实在他的洪武时期内,大力复兴儒学,尊重读书人,重用读书人为官。可以说是竭尽所能地对这些传统知识分子进行尊重与照顾。难道是儒学的春天到来了吗?

很可惜的是答案是否定的,儒学的春天并没有到来,朱元璋一系列对读书人、对儒学的重视尊重,他实质的目的只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让天下人都臣服于他而已。

一、复兴儒学,尊崇理学,强化国家意识的手段

经历过宋代之后,几乎所有的传统儒家读书人所必学的科目并就是理学。元朝时期有蒙古人统治中华大地,他们对于诗书礼仪并不重视,甚至曾经一度想过要将所有的汉人全部杀光,从而在汉人的土地上种植牧草用来放羊。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作为一个特征鲜明的汉人政府,朱元璋所做的为万众期盼的事情,那边就是复兴儒学。在蒙古人的统治之下,儒学完全没有任何上升的通道。因此朱元璋要想获得当时的读书诗人的支持,就必须表现出一种对儒学的肯定。

为了达成一种统一的国家意识,朱元璋需要一种强有力的文化,作为官方主导文化,而理学正好提供给了朱元璋这样一种强有力的文化基础。

在理学的诞生之时,就有着极为严密的逻辑,理学之中极度强调君主,处处宣扬着君主王权的至高无上,这也自然就让理学受到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青睐。

而在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还面临着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元朝六十余年的统治所带来的一种精神上的认可。虽然元朝的统治不得人心,但是在士大夫们的眼中,元朝仍然是中国的正统王朝,其正统性地位难以撼动。为此,朱元璋需要一种与元朝不同的文化与之抗衡,从而建立起属于明朝的国家意识。

对于这样一种文化不用白不用。于是朱元璋便迅速地确立了理学在明朝的地位,从此明朝的各个阶层,不论是生活礼仪还是政治制度,乃至于生活用品,吃穿用度,都有了严格的规定。没有特殊原因,不得轻易变更。如果出现了一丝丝的越轨,极有可能会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最为严重的,便是以谋反的罪名被朱元璋处死。

正是在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之下,在明朝的前期,当时的士大夫们,以研修理学为上,在精神之中保持着一种昂扬向上,能够懂得最为基本的礼仪廉耻。丧葬嫁娶,个人升迁都有着明确的规定。整个社会表现出一种空前的有序性与繁荣性,明朝的国家意识,也因为这种文化的统一,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二、推崇孔子,建立孔庙,尊卑有序观念的强化

对于传统农耕社会而言,要想保持其稳定,就必须从上至下建立起一种极为森严的等级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农耕生产的稳定,从而保障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安全。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这是这样一种尊卑有序秩序的鼓吹者。

于是,朱元璋便就抓住了孔子这一核心。在洪武二年,朱元璋颁下严令,他要求当时明朝的中央最高学府,也就是太学对孔子施以太牢之礼。

根据《礼记》的记载,太牢之礼并不能随随便便用在一个人的身上。太牢这种祭祀方式一般都只能用来祭祀杰出的先皇,或者是具备极为突出贡献的功臣才行。

不过,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难得到朱元璋这样一位具有铁腕手段的皇帝的。朱元璋亲自表明了他自己的态度,他向自己的百官和子民解释道,孔子的道理,正是天地之间万年不变的大道,对于孔子这样一位掌握了天地大道的先师圣人,必须施以最为崇高的尊敬。因此使用太牢之礼,正式向老百姓宣扬孔子的这一贡献的方法,并没有任何的不妥,而孔子正是士大夫们所遵从的先师圣人,因此他们也就对朱元璋的这一做法表示肯定。

值得特殊说明的是孔子的大道理,朱元璋感兴趣的部分并不是他那些仁义礼智信的道理,而是经过汉儒宋儒进行解释之后的那些有关于华夷秩序,中华文明至上,以及君臣父子之间森严等级的内容。朱元璋想要的仅仅只是依靠这些文化理论,来对他的百姓施加最为严密的控制,从而来保证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朱元璋从小便是在贫困中挣扎,他深深的知道上层社会的混乱对于底层民众来说是怎样的一种灾难。只要整个社会的秩序能够稳定,那么农民的生活便能够得到极大的保障,社会的活力与百姓的生存之间,在朱元璋的眼里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为此他便牺牲了整个社会的活力,用来换取千千万万的百姓,不再经受像他那样悲惨的童年。

三、修建学校,鼓励入学,驯服天下人民的方式

要想对人民施加最为彻底的控制,那么最好便是从小开始。而对人民进行从小教育的地方,那便只有学校。

在洪武13年,朱元璋下令,要在天地之间,大规模的新建学校。从而让尽可能多的人,从小便接触到儒学礼仪教化,让他们成为大明王朝的驯服子民。

为此,朱元璋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那便是他认为如果要想很好的治理国家,那就一定要对这个国家的人民实行教化,而要对人民实行教化,那就必须以学校作为开始。这样一番话,出自朱元璋这样一位农民皇帝之口,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

很快,朱元璋新建学校的政策就得到了中央与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学校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开始新建,旧的学校得到了翻新。从中央到地方,从耄耋之年的老人到刚刚会说话的孩子,都在同一时刻享受着朱元璋的教化。

其实,这样一种看似是对人民百姓极其有利的活动,正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温柔陷阱。

对于一群百姓而言,给他们土地耕种,让他们能够活命,他们尚且有可能无所事事,扰乱整个社会的秩序。但是一旦让一群有知识有文化的读书人,让他们耗尽一生穷尽心血在争取一些可有可无的名利上面,朱元璋也就顺利的实行了对天下知识分子的控制。

小结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大力推行教化,遵从孔子复兴儒学,这一系列操作并不是因为朱元璋同样对孔子的理论产生了共鸣。而只是因为它需要利用儒学,需要利用读书人来施加他的统治,他需要人民的服从,需要百官的清廉,更需要天下臣民永远将他朱元璋的子孙视为皇帝。

所以,朱元璋治下读书人的春天并没有到来,取而代之的是暗无天日的读书科举,年轻人的大好年华都浪费在了八股文的训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