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仪是什么人?曾与清河公主有婚约的他是什么结局

2020年09月08日13:16:50

大家好,说起丁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我们先简单看看这一对兄弟的父亲的情况。丁仪字正礼,丁廙字敬礼,他二人是沛郡人,他俩的父亲是丁冲。

根据《魏略》记载,丁冲和曹操本来就是好朋友,甚至有时曹操出行都会让丁冲与自己乘坐一辆车。当时天下大乱,恰逢张杨在觐见献帝后返回了河内地区。丁冲了解局势后向曹操表示,现在正是展现您“匡佐之志”的时候。曹操听闻丁冲的建议后,更加坚定了迎接天子的设想,在将天子安置在许都之后,丁冲因功被封为司隶校尉。

酒是一种让人上瘾的东西,丁冲愣是因为频繁和将领们喝酒,以致于对酒极度上瘾最终“醉烂肠死”。也许,就是咱们所谓的胃穿孔或胃出血“喝死”了吧。丁冲喝死了,曹操非常伤心。每当想起丁冲的去世,曹操总想要为他做些什么,于是目光就转移到了丁仪和丁廙兄弟。

曹操听闻丁仪很有才学,虽然还没有亲眼见到丁仪,就打算把自己的闺女嫁给丁仪,曹操在做决定前,还特意咨询了时任五官中郎将曹丕的意见。曹丕指出,女方嫁人都会比较在意男人的长相,丁仪此人眼睛有些问题,恐怕您的闺女不会高兴,我认为可以让她下嫁给伏波将军的儿子夏侯楙。曹操了解情况后,采纳了曹丕的建议。由此看来,此女正是我们熟知的清河公主,也就是未来打算公报私仇寻求谋害亲夫(夏侯楙)的曹操的长女。

曹操不打算将闺女嫁给丁仪后,亲眼见到了丁仪。在通过和丁仪议论后,曹操对丁仪的才能赞不绝口表示:“丁仪是一个优秀的士子,即使两只眼睛都瞎了,我也应当将自己的闺女嫁给他,何况丁仪只是眼睛小?我儿曹丕误我!”这话刺激到了丁仪,毕竟当时丁仪也需要通过这一层关系逐渐上位,同时也对曹丕的成见感到不满。

丁仪和曹植是好朋友,在曹操面前丁仪也常常夸奖曹植。当曹操有意立曹植为储君时,丁仪常常“蹦出来”对曹植一顿赞美,这严重影响到曹操对于储君的选择。而丁仪为了让曹植上位,他在建安十八年分别参与了对崔琰和毛玠的陷害。根据记载,崔琰和毛玠都在那一年公开表示支持曹丕,这也是丁仪下手的主要动机。在这次丁仪的政治报复中,还涉及了何夔与徐奕等人。此事一出,大臣们对丁仪甚是恐惧。

话说话来,丁仪的弟弟丁廙也不逊色。根据史料记载,丁廙年少时就很有才学,长大后依靠他才学的积累也可谓博闻强识。因曹操善待,很早就被安排在公府“上班”,没过几年就担任黄门侍郎。而丁廙,也是坚定的“曹植党”。关于立储之事,当时的大臣们都不愿和曹操直言或多加隐晦。丁廙却偏偏逆流而上,借着一次机会,丁廙从容与曹操沟通世子问题。

丁廙表示,曹植仁厚孝顺、聪明绝顶、学识渊博且文笔绝伦。现如今天下的贤能君子,无论老幼都愿意跟曹植交往甚至愿意为曹植而死,这正是上天给大魏的福泽,让大魏永享国祚的征兆。

曹操询问,我是很爱曹植,我立他为储君会怎么样呢?

丁廙指出,国家兴衰,天下存亡并非愚劣琐贱的人能够理解的。我听说“知臣莫若於君,知子莫若於父”,如果君父不具备这些条件,这样怎么能了解臣子呢?况且,了解一个情况并非能从一件事或一样东西上了解,详细地了解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看透彻。而您为君“圣哲”且对自己的孩子们都非常了解。如今若是下达正确的指令,放话让国祚永安,这正是上应天命,下合人心。我不怕招来杀身之祸,不敢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曹操听后对丁廙的表述非常赞赏。

丁氏二兄弟虽然官职不同,但在当时都以相似的方式为同一目标而努力。殊不知细节决定成败。曹植因饮酒过度逐渐让曹操极度反感,建安二十二年曹植擅闯司马门,让曹丕占据绝对优势。此事之后不久,曹操就立曹丕为世子。建安二十四年,曹植因为醉酒耽误大军出动救援曹仁,曹植彻底在曹操心中失去信任。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经众大臣们一顿操作,曹丕顺利继为魏王。曹丕称王后,也许因曹植曹彰之前的恶劣行径(曹彰在曹操去世后问魏王玺绶何在)有所记恨,开始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清算。

一开始,曹丕将丁仪的官职转为右刺奸掾,并且暗示丁仪自裁。丁仪胆子却不大,过了多少天都没有对自己下手。曹丕因此可能认为丁仪贼心不死,“你不是不愿意自杀吗?我让你哥俩一族人的男子全死!”曹丕下令,诛杀丁仪兄弟并将他二人家族中的男子全部杀死。

在曹丕下决定后令人意外的是,自己的好朋友夏侯尚突然给曹丕磕头请求绕过丁仪兄弟,夏侯尚磕破了头流尽了泪,却没有改变曹丕露出屠刀的结果。按理说夏侯尚一直和曹丕极为友善,此时为何“蹦出来”给“敌军阵营”的谋士开解?这成为一个难解之谜。曹丕最终以丁仪兄弟工作出现问题为借口,大开杀戒。

抛开世子之争,丁仪的文学思想成就,也不容忽略。他曾经写了一篇名叫《刑礼论》的文章。在文章中指出,礼制礼节并非要局限于“叔嫂不亲之类”的伦理规范,而是必须要将“维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种种必要条件”先安排好,再去惩罚那些不符合正常秩序规范的人和事。

简单来说,要想惩罚社会不良风气,你需要先把社会稳定下来,让社会正常运转下来,再去依法执行刑罚和要求礼制。

如果丁仪是一个古代法学家,专心研究法制与行政,不因世子之争而张牙舞爪,也许能成为影响深远的人。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