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在秦国是什么样的存在?奠定秦朝统一天下基石

2020年09月08日13:51:34

今天情缘阅读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司马错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秦惠王九年的时候,秦国朝堂之上,发生了一场载入史册的大辩论。在《史记》和《战国策》中,都记录了这样的一段精彩辩论。那一天,朝堂之上分文武落座,年轻的秦惠王已经杀死了商鞅,击溃老氏族的复辟,掌握了整个秦国的最高权力。而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表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和剽悍无敌的作风。整个秦国朝野上下,也是空前的团结而自信。我们可以从《史记·秦本纪》中,看到这个强势的国家。

惠文君元年,楚、韩、赵、蜀人来朝。二年,天子贺。三年,王冠。四年,天子致文武胙。七年,公子昂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八年,魏纳河西地。九年,渡河,取汾阴、皮氏。与魏王会应。围焦,降之。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

想当初,秦孝公在求贤令中这样说的: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四代乱政导致秦国损兵失地,国家从东周开国诸侯变成了一个三四流的小国。而如今,一连串的胜仗让秦国扬眉吐气。无论是秦惠文王还是其他朝臣,都期待着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荣耀。那么,秦国东出,第一刀,到底砍到哪一个诸侯国呢?秦国却出现了分歧。

激进派以张仪为首,他们热情而自信,想要通过灭亡韩国,获得中原一大片肥沃富饶的土地,在张仪看来,这是合情合理的战略构想,也是容易实施的战略构想。因为如今的韩国,已经不是申不害时期的强劲诸侯国,只是一个重创未愈的小国。以秦国的实力,灭亡这样一个小国,非常容易。

当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一个反对的声音出现了。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都记录了这个叫司马错的将领的金石之言。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而让司马错如此感兴趣,不惜和如日中天的张仪唱对台戏的国家,名字叫蜀国。

我们所熟知的蜀国,应该是三国演义中的蜀汉政权。而司马错面对的,是神秘的古蜀国,李白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当然,即使我们认为李白的诗歌有很大的夸张嫌疑,但不可否认,古蜀国的神秘莫测。甚至直到现在,古蜀国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在2004年,重庆出土了一个东汉石碑,上面有这样的记载:先人伯沇,匪志慷慨,术禹石纽、汶川之会。也是,可以从一个角度来证明,早在大禹之时,蜀国就已经和中原有过一些交集。而在《尚书·牧誓》中这样记载: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邓、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或许,从这是后起古蜀国已经成为一个让中原王朝熟知的国家。

对于古蜀国的熟悉程度,恐怕现代人并不比司马错知道的多。但显而易见的是,古蜀国经过无数年的经营和积累,虽然国力不如中原诸国,但因为长期处于封闭发展,积累的财富也是相当可观。在这一点上,司马错所说的:利尽西海,也并不是夸大其词,而是这个古蜀国的确很富庶。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很直接的写道:蜀既属秦,秦以益彊,富厚,轻诸侯。

可是,打蜀国,谈何容易?司马错之后一千多年,大诗人李白在进四川时,曾经如此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司马错到底是如何灭掉的蜀国,在历史纪录上,真的是少之又少,无非就是寥寥数语而已: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

后来的人,对司马错这次军事行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甚至有人认为,司马错评定蜀国的功劳,足以和商鞅变法相提并论,因为商鞅让秦国强了起来,而司马错则让秦国富了起来。

从战略角度来说,司马错的军事行动,的确起到了他所说的: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彊兵者务富其民。灭亡蜀国,不但让秦国获得了四川盆地这样一个战略纵深,也获得了古蜀国数百年来积累的无数财富。从此之后,秦国的国土面积扩大了一倍,从领土面积看,秦国从原先的倒数第二,一跃成为仅次于楚国的大国。对于秦国来说,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没有这样的资本,秦国不可能敢和山东六国死磕。由此可见,司马错厥功至伟。

司马错到底如何取胜的?

对于司马错这次重要的军事行动,史料上记载的实在少的可怜。千里奔袭,灭亡一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国家,这种难度,实际上并不低于霍去病奔袭匈奴、李靖灭亡突厥。如果历史上真的有史料被发掘出来,我想,那一定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战例。

历史记录中的空白,却被传说弥补。在传说中,古蜀国国王曾经和惠文王见过一次面,惠文王早已经有了灭亡蜀国的打算,于是想出了一个妙计,他让人做了五个石头牛,在牛肚子下面放上金银财宝送给蜀王,他忽悠蜀王说,这五头石牛,可以生金银财宝,蜀国国王很高兴,派了五个大力士搬五个石牛,因为蜀道太过难走,五个大历史开山为路,愣是踏出一条道路来。而秦国正等着这样的机会,一鼓作气,灭亡了蜀国。这就是五丁开山的传说。

当然,这种传说有很多其他版本,但随着很多史料(无论是真是假)的出现,让司马错灭亡蜀国的过程,变得有那么一点靠谱的成分。而蜀国灭亡的根源,是他们出现了内讧。

在《华阳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蜀国的国王,把汉中这个地方,封给了他的儿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这个国家叫做苴。这个地方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引起了蜀国老对手,盘踞在重庆一代的巴国的愤怒,于是,一场迷你版三国演义,在现在的四川重庆汉中这三个地方的交接处展开了。三个国家势均力敌,结果三败俱伤。蜀国内乱就此爆发。

对于蜀国的情况,司马错洞若观火,在他和张仪辩论时,说出来这样的见解: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名将之所以为名将,是因为名将都有一双极为锐利的眼睛,可以穿过重重迷雾,找到最为关键的一点。而这一点,就是制胜的关键。司马错明锐的洞察到古蜀国出现的致命破绽,然后,放手一搏,事实证明,司马错赌对了。

后来,蜀国多次叛乱,每一次,都被司马错平定,直到秦昭襄王之时,才稳定起来。而司马错的故事,在灭亡蜀国之后,几乎都在和蜀国的反抗势力作斗争。而这时候的秦国,出现了像白起这样的猛人,于是,司马错的光彩变得暗淡下来,直到退出历史舞台。令人遗憾的是,如此一个名将,历史上没有单独立传,没有生卒年月,似乎只是昙花一现。但当我们读到这段只有很少文字的史料之后,也不由的对这个目光如炬的名将,心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