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君之争是一件大事 长孙无忌支持李治的原因是什么

2020年09月11日21:31:53

今天情缘阅读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长孙无忌和李治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古以来,皇位之争都是一件大事,胡亥为了皇位和赵高等人密谋,杀死了公子扶苏;曹丕为了巩固皇位,逼弟弟曹植七步成诗;隋炀帝杨广为了皇位杀父弑兄;李世民则策划了玄武门之变。皇位之争很少有不流血的时候。

贞观17年,太子李承乾被废黜。太子之争再次在唐朝掀起了滔天大浪,李治和李泰为了皇位各施手段,各位大臣也不甘落后。但唐朝这场储位之争中,长孙无忌的站位很值得深思,两个皇子都是他的外甥,长孙无忌却站李治,而不站李泰,出现这种情况只因为李世民说过的两个字。

为了皇位,李泰用尽手段

在中国古代,皇位一般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的,嫡长子不行,则是嫡子。嫡子就是和明媒正娶的妻子生下的儿子,古代虽然有三妻四妾,但只有一位是明媒正娶,对于皇帝来说,就是皇后,理论上来说,也只有皇后的孩子才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不过大多数时候,皇位之争是非常乱的,嫡子并不一定能够继承皇位。

前太子李承乾被废黜后图谋反叛,东窗事发后被废为庶人,这样李世民的嫡子就剩下李泰和李治了。当时李泰23岁,和李承乾争了不知多少次。李承乾最后被废黜,也和李泰有很大关系。争夺储位,李泰早已经是老油条了。而当时只有十五岁的李治,则是一个小白,本身也比较优柔寡断,表现得非常弱势。

李泰在李承乾被废黜之后,立马到父皇李世民身边献殷勤。这种殷勤在现在看来都有点过了,李泰说,将来他死之前,会杀了自己的孩子,传位给弟弟李治。李泰的用意很明显,是想用这种方式来表现与李治之间的兄弟情意。

这一招不可谓不高明,因为李世民最大的软肋就是兄弟情谊。当年他策划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逼李渊退位。虽然李世民得到了皇位,开创了盛唐基业,但却失去了亲情,所以他对亲情格外看重。而他自己,最怕的就是孩子们有样学样地也上演一出玄武门。李泰的这一做法,直接击中了李世民的软肋,一时间李世民就想把皇位传给李治。

长孙无忌站位李治

储君之争,从来都不是兄弟间的事,一定都有各自划分了派别的大臣插手其中。

李治虽然优柔寡断不怎么争取,但朝中大臣却不想让他放弃,特别是他的舅舅长孙无忌。这一点很奇怪。从血缘关系上看,长孙无忌在储位之争中参与不参与并不重要,对他来说,主要矛盾是保证储君是嫡子。不管是李泰还是李治,都是他的外甥,手心手背都是肉。如果他参与亲兄弟的太子之争,很可能还会造成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后果。

但长孙无忌显然有另外一番考量。他想让自己的家族长盛不衰,想模仿历史上外戚干政的例子。所以,如果李泰当了皇帝,皇帝非常强势,外戚的话语权就低,这显然对长孙家族的发展不利;相比较而言,佛系的李治才是更好的选择。长孙无忌也就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参与到储位之争当中。

长孙无忌对李治的看法,实际上也得到了李世民的认可。唐太宗曾说过两个字来评价李治——仁懦。李治是好人呐,但是太懦弱。这两个字就是长孙无忌支持李治的理由。

在李世民的几位儿子中,李治和李世民相差最大,完全没有李世民身上那股铁血气息,但好在人品还不坏。前太子刚强果断,先是策划刺杀李泰,被废后又谋划造反。李泰才华横溢,是当时的藏书家、书法家和鉴赏家,最得李世民宠爱。而李治不仅为人宽厚,还有点懦弱。对于一代君主来说,这并不算好事,但对权臣来说,却是最好的事情。

在长孙无忌的帮助下,李治算是在李泰阴影里站稳了脚。但李泰可不是那么容易罢休的,他跑去吓唬李治,拿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和李治做对比,本来他想让李治犯错,结果李治懦弱,只是担忧,根本不敢做任何动作,最后这份担忧还被李世民给看透了,结果李世民问清了原由,渐渐对李泰不满。

长孙无忌是当时的重臣,他支持李治,朝中大臣自然也有不少人跟着站队,觉得李治仁孝,当皇帝最好。支持李治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在长孙无忌操作下,李治成为皇帝。

李治成全了武则天

果真如长孙无忌规划的那样,唐高宗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成为朝堂第一权臣。皇帝不管有什么事都需要先问一下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所上奏的任何事情,皇帝都悉数采纳。

不过长孙无忌最终还是遇到了克星。他阻止李治立武则天成为皇后,但没有成功。可能陷入感情的人,都是不理智的吧。在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下,李治将长孙无忌流放岭南。一代名臣,在黔州自缢身亡。他策划外戚干政,立李治为储君,最终成全了一代女皇武则天。

人都是会变的,就算人不变,事情也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