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重诲是谁?李嗣源为什么会怀疑他

2020年09月14日17:27:45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情缘阅读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安重诲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政权更迭频繁,国家处于长期的分裂状态,战火几乎燃遍了整个中国。在那个年代中,中原百姓能够得到安定的时间特别短暂,而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时期就是这样一个难得的稳定期。

虽然李嗣源的登基过程也是依托于叛乱,不过这位目不识丁的领导者在登基之后对于政治工作还是十分用心的,其采取了不少与民休息的政治举措,让中原地区的百姓能够回归到农业生产之中,这为当地的经济恢复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但是其在文化上的缺陷让他不得不依靠大臣来处理一些政务,这给了其麾下的臣子们专权的空间。在李嗣源在位早期,其宠臣安重诲就依靠着李嗣源对于自己的信任掌握了朝政大权。

其虽然忠心于后唐政府,但是刚愎自用,嫉贤妒能的心理让他引起了多人的不满,最终在谗言下被李嗣源所杀。

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击败后梁夺取天下之后,便失去了曾经的进取精神,开始沉溺于自己喜爱的戏剧表演,不理政事,这让后唐的政局陷入了混乱之中。最终李嗣源等人发动兵变,推翻了李存勖的统治,而李嗣源则成为了后唐的新统治者,是为后唐明宗。

李嗣源作为后唐建立过程中的肱股之臣,虽然战功卓著,声名赫赫,但是其自小便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甚至不能识字,这让他不能单独处理政务。李存勖在位的时候,由于其对于唐朝的统治有所怀恋,因此其大量起用了唐朝旧臣,其中包括了不少宦官,这些人正是造成李存勖失势的关键因素。

因此李嗣源在使用宦官的时候十分谨慎,其不打算用宦官来帮助自己阅读文书,这就让他只能从外臣中寻找亲信来为自己处理政务。在当时的众多大臣中,其选择了从小就跟随自己征战四方的安重诲,授予其枢密使与中书令的职位。负责为自己诵读群臣呈上的奏章,这让安重诲参与到了所有军政大事的制定之中,一时之间权倾朝野。

在李嗣源登基之初,由于政务繁多,而且李嗣源与安重诲两人也并非饱学之士,因此在处理政务方面多有不明。基于这种情况,安重诲建议李嗣源建立端明殿,并招贤纳士,推举冯道和赵凤在其中供职,负责为李嗣源讲解知识,并帮助处理政务。这不但提升了后唐政府的行政效率,更让李嗣源逐渐从目不识丁的武夫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为之后的"小康之世"奠定了基础。

从安重诲提议设置端明殿的建议中,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他对于贤能之士并没有排斥的情绪,他能够将冯道等人推荐到李嗣源的身边,足以说明此时他还把后唐的政治工作看得比个人地位更重,对于后唐政府可谓是忠心耿耿。

不过随着政局的稳定,安重诲的地位还在继续提高,其又被李嗣源授予了侍中的职位,这让其权力进一步扩张。在这个时候安重诲开始对朝中的其他宰相生出了嫉妒的情绪,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其对于任圜的排挤和打压。

任圜在之前曾经担任工部尚书的职位,后来被提拔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负责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事务。其为人正直刚烈,没有私心,将国事看作是自己的家事,这让其在政治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在其被提拔后的一年时间内,就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并完善了朝廷的纲纪法令,国家得到了妥善的治理。不过也正因为任圜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让他并不将安重诲等人放在心上,安重诲对此十分不满,而且颇为妒忌任圜的才能。

因此安重诲提出想要改变原有的外派使臣制度,让内廷代替户部来出具派遣他们的馆券,这引起了任圜的强烈反对。两人便在朝堂之上发生了争执,由于两人都不肯退让,最终甚至吵到了面红耳赤的地步,即使在李嗣源面前也丝毫没有收敛。在退朝之后,一位宫人询问李嗣源和安重诲吵架的是谁,李嗣源回答说是宰相,这位宫人便说:

暗指任圜的行为不合礼数,这让李嗣源更加不高兴。最终其同意了安重诲的提议,这让任圜心灰意冷,便上疏请求李嗣源免去自己正在担任的三司使职务。不久之后,其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的职务被剥夺,被授予了太子少保这样的虚衔。一个月之后,失望至极的任圜请求告老还乡,离开京城到磁州居住,李嗣源同意了他的请求。

不过此时的安重诲在身边小人的进言下,认为任圜心怀不满,在离开京城之后很有可能与当地的贼人相勾结,做出不利于国家的事情,便建议李嗣源派人前往磁州赐死任圜。端明殿学士赵凤在这个时候垂泪力谏,声称任圜是一名义士,是不可能做出叛逆之事的,但是李嗣源并没有改变自己的主意,依然派出了使者。任圜在见到使者到来之后,并没有任何的畏惧,其聚集族人在一起痛饮之后,便从容赴死,没有失去文人的气节。

  

之所以安重诲会如此忌惮任圜,主要是因为其在当权的时候也曾经举荐自己的亲信在政府中担任要职,比如枢密副使张延朗就是他的亲家,而任圜对于这种现象十分不满,这也是两人之间矛盾的来源之一。而且安重诲心中一直自诩是后唐政府的第一重臣,任圜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让他相形见绌,因此其生出妒忌的心理,打算将其彻底铲除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安重诲掌权的时候,其虽然处在忠臣的立场之上,作出了不少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决定,比如前面提到的设置端明殿以及一系列的削藩政策。但是其在任期间,对于周边的大臣不能做到以礼相待,凡是与其有冲突或者被其讨厌的大臣都会受到其打击甚至丢掉性命,这也让后唐的政局处在一种十分压抑的状态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