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情缘阅读小编给大家带来安禄山是怎么发家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安禄山——“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原本只是一个浪迹街头的小混混,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吃了上顿没下顿。如果不是因为契丹人,恐怕安禄山一辈子只能浑浑噩噩。
唐玄宗年间,契丹部族发生内乱,贵族首领可突于一心投靠突厥,杀死了李邵固可汗,立遥辇屈列为可汗。
李邵固可汗与大唐关系一向密切,唐玄宗曾拜他为左羽林军员外大将军,后封为广化郡王,还将外甥女东华公主许配给他。李邵固被杀后,东华公主逃回大唐,向唐玄宗哭诉,请求朝廷发兵复仇。
唐玄宗对可突于私通突厥的事情早有耳闻,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对可突于也就一忍再忍。此次可突于竟然杀死了大唐的驸马,公然反叛朝廷投靠突厥,唐玄宗大怒,派遣大将张守珪为幽州长史,率大军发兵契丹,讨伐可突于。
张守珪是位颇有心计的大将,他没有立即发兵讨伐,先是驻守幽州,重金招募熟悉契丹情况的当地人入伍。闲得无聊的安禄山发现这次招募是个不错的机会,一来可以有银子花,二来可以撞大运,如果哪天立了战功将来吃饭就不发愁了。
安禄山虽无半点文墨,但此人精明狡黠,勇猛善斗,又凭借对契丹人习性的了解,屡建奇功,很快得到了张守珪的赏识,并收为义子。安禄山原本只为混口饭吃,没成想抱住了张守珪这棵大树,市井混混的习气收敛很多,倒是把打架斗殴的一身本事在战场上发挥的淋漓尽致。
安禄山虽然勇猛,但喜贪功冒进,这几乎让他送了性命。在一次战斗中,安禄山不听劝阻,冒进追杀,结果中了契丹军队的埋伏,全军覆没。安禄山死里逃生,回到了幽州。张守珪大怒,下令依军法处斩安禄山。行刑前,张守珪有些后悔了,怎么说安禄山也是员猛将,只是贪功冒进,并没有临阵脱逃,而且还是自己的义子,实在不该处斩。但身为幽州长史,执掌一方军政,军令如山,岂能出尔反尔。
张守珪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计策,他派人把安禄山押解到京城,交给皇帝处置,而在上疏中自然为安禄山求情说好话。不出所料,唐玄宗依仗张守珪镇守边关讨伐契丹,是不会不给张守珪情面的。皇帝只是罢免了安禄山的官职,发回幽州,仍在张守珪军前效力,戴罪立功。安禄山京城一趟有惊无险,还在皇帝面前露了一面,名为治罪,实则为安禄山在朝廷混了一回资本。
安禄山回到幽州后,张守珪对他更加青睐,不断为他制造“戴罪立功”的机会,甚至把幽州总接待的事务也交给他。安禄山生性圆滑,八面玲珑,朝廷派往幽州的各级官员都被他侍奉的舒舒服服。临行回京之时,更少不了安禄山的孝敬。如此一来,但凡回京述职的官员无不在皇帝面前表扬安禄山。唐玄宗对安禄山早就有些好感,又不断有大臣进言为安禄山表功,同时也奉承皇帝慧眼识人,造就了安禄山。皇帝龙颜大悦,一步步提拔安禄山,直至当上了平卢节度使。
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幽州军队大败契丹军,可突于企图通过诈降诱杀大唐军队。张守珪识破了可突于的阴谋,将计就计,利用契丹军内部矛盾,借松漠府衙官李过折之手杀死了可突于。
可突于叛乱平息后,阻午可汗率契丹部众重新归附大唐王朝。唐玄宗十分高兴,赐阻午可汗汉名李怀秀,任松漠府都督,封崇顺王,许配唐朝公主为妻。
契丹与大唐休战后,北方边境重归平静。但有人却不喜欢这一派和平景象,那就是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如果契丹人不侵扰边境,安禄山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和发财之路。
安禄山秘密派兵不断侵扰契丹领地,迫使契丹军队越境反击,安禄山借此大做文章,重新点燃了北方边境的战火。为了进一步扩大战局,安禄山又以共商边境之事为名,设伏杀死了平卢一带的契丹首领,将首领头颅送往朝廷请功。
这边唐玄宗大肆赏赐安禄山,并调配粮草、军饷补充边境实力。而另一边,契丹人认为大唐王朝出尔反尔,毫无诚意,于是阻午可汗杀死了下嫁的唐朝公主,再次揭竿而起,反叛大唐投奔西域回纥汗国而去。
安禄山原本是想借边境不断的战事谋求长久的政治资本和经济利益,但这把火烧的太猛,直接把契丹人给烧跑了,边境从此也就没有了战乱。
此时,安禄山的野心已经不满足只是平卢一带的民脂民膏,又没了契丹的“外财”,一个大胆的想法由此萌发。不久后,安禄山在范阳(今京南保北涿州一带)起兵,大举南下,直奔洛阳,“安史之乱”从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