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为何会没能登上皇位也没能出任摄政王?

2020年09月17日19:44:10

豪格为何不与多尔衮争夺摄政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在皇太极改元称帝,正式建立大清王朝后,被封为肃亲王,位居“四大亲王”之列,并且他还统领着正蓝旗,在朝堂上的权势与地位可谓是极为的显赫。

可就是有着如此强劲实力以及皇太极长子身份的豪格,却也在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后的那场皇位争夺战中败下阵来,不仅没有能够登上大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宝座,就连被委以辅政王、与多尔衮平起平坐的资格都没有获得,以至于在此之后豪格不断遭到了多尔衮的排挤与打压,并最终在顺治五年(1648年)的时候含恨而终。

而豪格之所以会痛失皇位,并且没能够出任辅政王,最终被多尔衮迫害致死,除了在心计谋略与政治手腕上远逊于他的对手多尔衮之外,豪格在绝对硬实力上的明显不足,也是导致其人生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句“福小德薄”,让豪格痛失皇位。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整日都在意气风发地处理朝政。可是入夜之后,天色骤变,乌云突起,电闪雷鸣,52岁的皇太极骤然崩逝,朝野上下顿时是一片哗然。由于皇太极在此之前并没有就继位人的问题做出安排,随之而来的就是长达十七天之久的皇位争夺战。

此时,最为热门的人选便是豪格和多尔衮。

由于豪格有着皇太极皇子的身份,使得此时的豪格得到了皇太极生前亲领的两黄旗的支持,特别是以索尼、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人为代表的两黄旗高级将领,非常坚定的表明了拥立豪格为帝的态度,再加上他自己统领的正蓝旗,使得豪格就此坐拥了三个旗的支持,实力非常强大。

而与豪格相比,同样位列“四大亲王”之列的睿亲王多尔衮,其实力也是不能小觑,除了有着自己两位同父同母的兄弟阿济格与多铎的全力支持外,兄弟三人统领的两白旗也对其给予了坚定的拥护,并且在其他的几个旗之中,也不乏多尔衮的支持者。

由于豪格和多尔衮在实力上是势均力敌,并且都对皇位有着强烈的觊觎之心,这两人谁都不肯退让,皇位争夺就此陷入到僵局之中。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四大亲王”中的另外两位,即统领正红旗与镶红旗的礼亲王代善,与统领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先后表示应该由豪格继承皇位,这就使得豪格瞬间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之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动。

然而,看似已经稳操胜券的豪格,说出了那句让他后悔终生的话:

“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

其实,如果按照中原汉族王朝由来已久的“谦让”传统,登上皇位前的“三辞三让”是必须要走的“程序”,从这一点上看,豪格实际上并没有做错。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一句话给让几乎已经放弃的多尔衮兄弟对豪格展开了反攻,双方重新对峙了起来,不仅如此,此时宫外的两黄旗和两白旗都在暗中布置,隐隐有了火并的迹象。

于是,在如此危急的时刻,郑亲王济尔哈朗主动提议,让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豪格和多尔衮对此也均无异议。

就这样,年仅5岁的福临登上了皇位,这便是历史上的顺治皇帝。与此同时,经由满洲贵族推举,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担任辅政王,共同辅佐年幼的顺治。

豪格无缘辅政王之位,其实也是一种必然的。

伴随着顺治皇帝的顺利登基,这场皇位争夺战就此落下了帷幕,而豪格无疑是最为失意的人,他不仅没有最终登上皇位,成为最高统治者,就连辅政之位也没有“捞到”,

然而,对于豪格来说,在无缘皇位之后,就已然注定他无法再担任辅政王一职,这其中,除了他与多尔衮之间激烈的矛盾导致这二人无法共存外,更为重要的是,豪格在与多尔衮的竞争中,实际上是毫无优势可言的。

首先,豪格此前所获得的支持,是支持其皇太子长子的身份,而不是其本人。

由皇太极统领的两黄旗支持豪格,其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要知道,满洲人历来以黄色为尊,这便是皇太极当年登上汗位之后,立马就要进行“黄白对调”的原因所在。而如果真的是多尔衮继承皇位的话,必然也会再来一次“黄白对调”,这样一来,两黄旗将领以及部众,将失去现在的地位,这是他们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他们支持豪格,实际上就是为了保住自己能够继续待在两黄旗之中。而实际上,不仅仅是豪格,只要是皇太极的皇子们继承皇位,他们都可以保持现状,所以在顺治登基之后,两黄旗的目的已然达成,支持豪格的决心也就不会再有以前那么强烈的了。

而对于郑亲王济尔哈朗来说,他现在所有的权势和地位可以说都是皇太极所赐予的,他自然会坚定的站在皇太极一边,支持将皇位传给皇太极的子嗣,所以他这才会选择先站在豪格一边,随后又主动提议让顺治继位。由此可见,济尔哈朗支持豪格,也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而绝非真心拥戴。

至于礼亲王代善,他本意上就是希望有皇太极的子嗣来继承皇位,况且他此时年事已高,无心政事,在看到由同样是皇太极皇子的顺治继承皇位后,也就主动选择退居二线,不再过问其他,同时他也更加不想因为再支持豪格而迁怒多尔衮。

所以,在顺治登上皇位的时候,曾经那些豪格的坚定的支持者们,也就只剩下了由他自己统领的正蓝旗了。

其次,在豪格失去两黄旗与济尔哈朗、代善的支持后,多尔衮在实力上,是碾压豪格的存在。豪格的正蓝旗,起初是由“四大贝勒”之中的三贝勒莽古尔泰统领,论坐拥牛录的数量,本就在八旗之中排名倒数。之后,皇太极在除掉莽古尔泰之后,吞并了正蓝旗,并在重新整合后,将其交给豪格统领,可实力上却没有显著提升,还是排在倒数。

而反观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统领的两白旗,实力则是明显要强悍许多。多铎的镶白旗是八旗中最为强大的一旗,多尔衮的正白旗也排在了第三位,即便是将豪格将两黄旗、正蓝旗以及同样由皇太极亲领的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加起来,也仅仅是只能占到极为微弱的优势。

由此可见,豪格在硬实力上,确实没有办法和多尔衮相比拟。

再次,就是在能力上,豪格更是公认的远逊于多尔衮。这一点从多尔衮的封号上就能看出来。多尔衮是“睿亲王”,“睿”就是聪明的意思,而多尔衮无论是在皇太极时期,还是在此后清朝定鼎中原、一统天下的过程中,都将他的才干与卓识展现的淋漓尽致。

尽管豪格在皇太极时期荣立了不少战功,也算是功勋卓著,但是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皇太极在为其铺路,豪格并没有在其中独当一面。并且豪格还多次效力于多尔衮的帐下,接受多尔衮的领导和安排,这就更加使得豪格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军中将官,特别是中下级军官的心中地位,根本无法与多尔衮相提并论。

至于郑亲王济尔哈朗,豪格更是无法与之比拟了。且不说对于顺治皇帝的登基,济尔哈朗有着拥立之功,就是追溯到皇太极时期,济尔哈朗的地位也是仅次于礼亲王代善,位居文武百官的第二位,排在多尔衮与豪格之前。再加上他的年岁、辈分、名望与资历,就连此时的多尔衮都要屈居其后,出任“第二辅政王”,豪格自然是无法与之进行竞争。

所以,豪格在痛失皇位之后,也就此注定了他彻底的无缘辅政王之位,更为致命的是,多尔衮对于豪格的打压和报复,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西征得胜归来,却依然难逃一死。

从出任辅政王的第一天开始,多尔衮就在不断地巩固和扩大自己手中的权力。

一方面,多尔衮极力打压济尔哈朗,最终成功将其排挤出辅政王之列,而他自己也开始专权摄政;另一方面,多尔衮又在不断扶持两白旗的发展,打压其他几个旗,特别是曾经支持过豪格的两黄旗高级将领,多尔衮对其进行了分化瓦解、残酷迫害,索尼、鳌拜等人皆是险些丧命。

与此同时,多尔衮也没有忘记豪格,这个他最为危险的敌人与对手。

顺治登基后不久,多尔衮威逼利诱深得豪格信任的何洛会“叛变”,就此掌握了豪格言语中伤自己的证据。

“多尔衮有病无福之人,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常常头昏目眩,壮年猝死,大抵跟纵欲有关。”

多尔衮借此事大做文章,险些将豪格就此整死,最后是因为顺治皇帝“涕泣不食”,豪格才保全了性命,但是也被贬为庶人。

到了顺治三年(1646年),多尔衮又以顺治皇帝的名义,封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命其带兵前往四川以平定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其实多尔衮如此安排豪格,就是要借豪格统兵在外,自己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同时,他也是想要借助张献忠的用兵狠辣以及四川地形、民生的复杂,好让豪格葬身其中,以实现“借刀杀人”的目的。

只不过,令多尔衮没有想到的是,豪格不仅从四川全身而退,更是完成了平定张献忠大西政权的目标,豪格还亲手射杀了张献忠,就此立下了不世之功。

然而,等待豪格的不是论功行赏,却是灭顶之灾。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得胜回京,多尔衮罗列了豪格诸如冒功领赏、用人不当等一系列“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治罪下狱。

这一年的四月,豪格在狱中凄惨的死去。

有的说法称豪格是在狱中遭到了残酷的折磨与迫害,进而因精神分裂而死,还有的说法是说豪格为人所暗杀,也有人说豪格是不堪狱中酷刑,最后自尽而亡的。

而在豪格去世后,不仅其统领的正蓝旗为多尔衮所得,就连其福晋都为多尔衮以及阿济格抢走。

大清王朝功勋卓著的初代肃亲王,竟是以如此悲惨且极富屈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不禁让人感到唏嘘和叹惋。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紧跟着到了第二年,也就是顺治八年(1651年),刚刚亲政后的顺治皇帝立马为自己的大哥豪格平反昭雪,同时将“构陷威逼,使肃亲王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收其财产”的罪名,作为多尔衮的“十六大罪状”之一,进行了统一清算。

就这样,豪格重新被顺治皇帝追封为和硕肃亲王,并由其弟四子富绶袭承了和硕亲王的爵位,而“肃亲王”也就此成为了可以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的世系传承爵位。同时顺治还夺下了多尔衮统领的镶白旗,将其交还给了豪格家族,也算是以此告慰豪格的在天之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