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到底因何而死?他的死有什么蹊跷?

2020年09月26日01:19:37

檀道济怎么死的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情缘阅读小编告诉你。

一、史籍对檀道济之死记载详细,却留下一个疑问

檀道济是南朝刘宋名将,跟着宋武帝刘裕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是刘裕死前托孤的四位重臣之一。

可是为刘宋立下如此赫赫战功的名将,非但没有善终,还死于一场冤案。

按照《资治通鉴》、《宋书.文帝本纪》、《宋书.檀道济传》的记载,檀道济死的过程是这样的:

公元436年2月,刘宋文帝刘义隆得了一场大病,“久疾不愈”。刘义隆的异母兄弟,司徒,彭城王刘义康担心刘义隆死后,没人能制得了檀道济,就有了杀檀道济之心。

刘义康向皇帝刘义隆进谗言,说他百年之后,一旦檀道济谋反,没人能制得住。

此时的檀道济,论职位,是位列三公的司空;论实力,握有荆州重地;论名气,他“威名甚重”,身边更有一帮身经百战的手下,而且儿子们也都争气,个个“有才气”。

刘义康的话让刘义隆深以为然,于是将檀道济从江州召回京城。

檀道济在京城待了一个月,这期间,刘义隆的病似乎见好。

于是,刘义隆准备让檀道济回江州。檀道济回江州的船都已经停泊在秦淮河了,准备动身时,刘义隆的病又加重了。

于是,刘义康“召道济入祖道”,即假借皇帝刘义隆的名义将檀道济招进皇家祖道,之后将檀道济拿下。

3月,刘义隆下达诏书,说檀道济趁着自己病重准备谋反,于是诛杀了檀道济和他的儿子们11人,还有他身边的两位得力大将。

当抓捕檀道济时,檀道济脱下头巾扔在地上说:“乃坏汝万里长城!”

敌国的北魏听檀道济死了,皆大欢喜,争相传颂:“道济死,吴子辈不足复惮。”意思是檀道济死了,江东就再也没有人是对手了。

过了15年,北魏拓跋焘大军兵临建康城下,刘义隆登上石头城,看着声势浩大的北魏大军,叹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

史籍记载檀道济的死非常详细,让人们知道,檀道济的死是刘义康向刘义隆进了谗言,刘义隆一时糊涂批准了对檀道济的诛杀。可是却有一个非常大的漏洞。

檀道济的死既然是刘义康一手造成,为何在《宋书.刘义康传》中不见记载?照理,刘义康既然是这场事件中的主角,他的传就应该重点记载这件事,为何没有?

因为檀道济的死有蹊跷。

如果清楚当时权力的运作结构和规则,就能明了檀道济之死的真相。

二、东晋以来的权力结构和规则

刘裕得东晋的江山,和司马氏篡夺曹魏江山的手段如出一辙。

魏晋是个特别的时代,世家门阀大行其道。尤其东晋一朝,乃是门阀世家和司马皇室共掌天下,实行所谓门阀制度的时代,它经历了以前后四大门阀为首的门阀士族与皇室共掌天下,即“王、庾、桓、谢与马共天下”,双方达成的权力平衡最后被刘裕打破。

刘裕是流民武装的北府兵起家,在东晋的社会规则中,门阀士族主管国家运作,流民武装负责武力保卫国家,而流民武装的首脑依然是门阀士族。

比如淝水之战功不可没的北府兵,最初是由士族鉴在京口组织的流民武装,由门阀谢玄整编建立,除了谢玄之外,外戚王恭,门阀桓玄都曾担任这支军队的首脑。

刘裕的崛起,是因为他在桓玄叛乱,东晋门阀和皇室权力平衡即将被打破的关键时刻,选择了司马皇室,因此他得以进入东晋权力中心。

可是,所谓时势造英雄,刘裕虽然雄才大略,也不得不服从于时势,他不能完全打破东晋以来的游戏规则,因此,在刘裕死前,他交待了四个顾命大臣,四个大臣中,有一个门阀,两个士族,一个寒族。

谢晦,出身东晋四大门阀王、庾、桓、谢之一的谢氏家族,其祖父谢朗乃是北府兵创始人谢玄的二哥,谢朗的叔叔就是谢安。徐羡之的祖父是江州刺史,傅亮的祖父是司隶校尉,父亲是安成太守,徐、傅两人虽然出身不是门阀,却也算得上是士族。相比之下,只檀道济出生寒族。

檀道济家境贫寒,出身北府兵,一直在刘裕麾下,因此是刘裕的亲信将领。

刘裕当时立的太子是刘义符,他死前对刘义符说了如此一番话:

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

意思是檀道济、徐羡之和傅亮都不会有野心,唯一要防的是谢晦。

刘裕既然知道对谢晦有疑心,为什么要用呢?因为刘裕希望依靠门阀势力来辅佐才17岁的太子刘义符,而谢氏乃是当时最大的高第门阀,虽然有疑心,但是权衡之下,用比不用好。

还有一点,就是刘裕本人也对门阀士族有着敬畏之心,因为贯穿整个南北朝时代的南朝,门阀士族始终影响着朝政。

东晋第二任皇帝晋明帝死前很清醒地看到,如果不靠门阀士族,只靠他自己的司马氏皇室,他的东晋政权将不会长久,因此他启用庾亮和王导,继续维持门阀世家和皇室的权力平衡。

刘裕死后又过了近80年,来自北方的侯景向梁武帝要求和王、谢联姻,梁武帝说王、谢不可能,你可以考虑朱、张以下,说明了门阀士族的威力。

因此,刘裕的决定,是因为他相信东晋以来门阀和皇室共治天下的规则,他想通过这个规则来维持刘宋江山的延续。

三、檀道济之死的根本原因

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了刘裕的判断。

刘义符不是一个好皇帝,《资治通鉴》说他“居丧无礼,好与左右狎昵,游戏无度。”《宋书》说得比较隐晦“所为多过失”。

于是,东晋以来的权力规则开始发挥作用,四个顾命大臣废了刘义符,让刘裕的三儿子刘义隆做了皇帝。

四大臣废刘义符的行为,获得了士族的广泛支持,因为在南北朝来说,这样的行为并不似后世看得如离经叛道那么严重。当年王敦要废司马绍的太子位,在士族们眼中,也并非那么犯上,而是可以大家讨论。

可是,后继者的刘义隆比刘义符英明得多,乃“博涉经史”,因此具有相当的政治头脑。徐羡之等人扶持刘义隆做了皇帝后,立刻就“归正”刘义隆。刘义隆也不客气,爽快地接受了归正。

刘义隆虽然是徐羡之等人扶持上来的,但是他想扩大皇权,又想着被废和被杀的刘义符的下场,因此他要诛杀徐羡之等人,为了保密,他谎称要伐北魏。

徐羡之等人根本想不到刘义隆要诛杀他们。结果,刘义隆突然诛杀了近在建康的徐羡之,傅亮,还有谢晦的儿子,并准备起兵诛杀坐镇荆州的谢晦。

刘义隆的行为,实际是要打破东晋以来皇权和门阀共治的规则,将门阀权力收归皇室。

类似刘义隆的行为,在东晋初年有过相似的情况。

当晋元帝司马睿准备夺取门阀的权力时,王敦起兵,他得到了士族们的支持,因此成功打进建康,后来王敦觊觎皇权,又遭到了士族们的反对,最终失败。

现在刘义隆也要夺取门阀士族的权力,可是他没有能力和门阀谢晦抗衡,他拉上了檀道济。

刘义隆是有政治头脑的人,知道分化瓦解的策略,他找到了檀道济和另外三人的不同点,即檀道济是寒族出生。

可是,在徐、傅、谢三人看来,檀道济虽然出生寒族,可是已经获得高位进入了士族行列,因此檀道济就是门阀士族的自己人。为此,他们编排了一套和皇权分庭抗礼的战略规划:

以为上流,而檀道济镇广陵,各有强兵,足以制朝廷;羡之、亮居中秉权,可得持久。

即谢晦在荆州,檀道济在广陵,徐羡之和傅亮管理中枢,可以和皇权抗礼,继续皇权和门阀士族共治。

为此,檀道济的决定很重要,可是,他是优秀的军人,却并非优秀的政治家。

檀道济或许不清楚东晋的权利结构,又或许他不认为自己是门阀士族的一员,又或许他认为理应无条件站在皇权一边,因此他选择了刘义隆。

檀道济背叛门阀士族而选择皇权,是徐羡之、傅亮和谢晦完全没有想到的,即便徐羡之、傅亮已经被杀,谢晦依然不相信檀道济会选择皇权。直到檀道济大军来到,谢晦才恍然大悟,顿时“惶惧无计”。

双方作战以谢晦失败而告终,期间,不少士族也准备起兵支持谢晦,可惜还没有赶到谢晦就失败了。

檀道济不知道的是,他破坏了东晋以来门阀士族和皇权共治的权力平衡,而这个平衡一旦失去,他自己也将成为皇权的牺牲品,因为他本人已经是士族,他的儿子们个个有才用,麾下将领各个身经百战,假以时日,他就是继王、庾、桓、谢之后的檀氏门阀。

10年后檀道济的死,实际就是皇权和门阀士族之争的延续,只不过这个平衡被打破,皇权占据了主动和优势,檀道济只能束手就擒。

既然檀道济的死,是皇权对门阀士族宜将胜勇追穷寇般的打击,那么他的死,就并非死于刘义康的谗言,而是直接为刘义隆所杀。这也是《宋书.刘义康传》中没有记载刘义康之于檀道济之死的原因。

试想,如果檀道济选择站在门阀士族一边,继续维持皇权和门阀士族的权力平衡,他的惨剧就不会发生。

因此,檀道济的死,标志着门阀和皇权分庭抗礼的结束,代之以皇权独大,门阀消失,士族退居辅佐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