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情缘阅读小编为大家带来乾隆退位三天后,举办千叟宴,为何用过御膳后多位老人接连去世?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千叟宴,单从名字上来看,就是千余名老年人参加的一个宴会,想想都知道是一个相当大的宴会。如果举办人再是皇帝,那这宴会就更加盛大了,而历史上有记载的千叟宴是清朝时期康熙和乾隆这祖孙俩举行的四次宴会。
我们知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以孝治天下又是古代皇帝们所推崇的一种政治手段,所以“爱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成为个别皇帝的一种笼络人心的手段,至于这宴会的效果如何,就得看当时的大环境了。不是所有的笼络人心都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更何况这宴会还掺杂了夸耀自己的成分,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有一种迷之自信,在自夸上也是不遗余力,夸耀功绩、铺张浪费是世人皆知的事情。
当然康熙帝对这个孙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乾隆很喜欢和这个祖父比较,也喜欢效仿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乾隆为了不超过祖父,特意在乾隆六十年退位。康熙帝在位期间举办了两次千叟宴,而乾隆一生也举办了两次千叟宴。
1713年三月,正值康熙帝六十大寿,各地官员、有名望的人都赶往京城为康熙庆祝,康熙帝考虑到自己在位时间已经超过了五十年,又国泰民安,遂考虑大办,又想到各地年老之人舟车劳顿赶往京城,确实颇为辛苦,“今岁天下老人,为朕六旬大庆,皆从数千里匍匐而来。如何令其空归。”
于是康熙准备择日赐宴,颁诏天下让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不分官员、庶民,只要身体情况允许皆可以赶往京城参加宴会。宴会安排在三月下旬,一共分了三天三场,第一场参见的人数最多,主要是六十五岁以上的汉族官员和庶人,参加这次宴会的老叟人数达到了4240人,其中九十岁以上的有33人、八十以上的538人,地点定在畅春园正门前。
其实我们从这里看,清朝时期人们的寿命还是可以的,康熙帝居然能集齐这么多的老人,这还不包括八旗满洲和蒙古的官员。在这次宴会中,康熙“命扶掖八十岁以上老人,至御前。亲视饮酒。”
这一场之后还有另外两场,规模比之有所减少,最后一场是针对七十岁以上的老妇的。等到了1722年的正月,也就是康熙的最后一年,他再次设宴招待天下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不过这一次的规模并不是很大,参加的老叟可能还达不到千人,已经十二岁的弘历也就是未来的乾隆皇帝作为康熙帝的孙子,参加了这次千叟宴,在宴会上充当服务人员,以示皇家恩典。
彼时,弘历在想,做皇帝做到祖父这个份上,也真是值了,等到后来弘历做了皇帝,难免会比照祖父。1785年,距离康熙帝最后一次设千叟宴已经过去了六十余年,乾隆皇帝也举办了一次千叟宴,参加宴会的老叟人数达到了三千以上,在宴会上,乾隆皇帝学着康熙也做了一首《千叟宴》的诗,诗中有这么一句:“祖孙两举千叟宴,史策饶他莫并肩。”
这一年乾隆皇帝75岁,宴会上,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被扶到御前,乾隆皇帝亲自赐酒。十年之后,也就是1795年的正月初四,已经退位的乾隆举办了第二次的千叟宴。这一年的正月初一,乾隆宣布退位,而嘉庆继位,到了正月初四,嘉庆封后,同样是在这一天,乾隆举办了千叟宴,这一次的宴会规模是空前的。
宴会上,共来了三千余名老叟,乾隆回归自己在位时的功绩是相当满意的,因此这次宴会上,已经85岁的乾隆时可劲的造,讲话、赐酒、赏赐、吟诗等等。
奇怪的是,这次宴会之后,参加宴会的很多老人接连去世,很多人对此不解,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年龄大了,经不起折腾。
首先就是身体上的折腾,我们知道,参加千叟宴的老人基本都在六十五岁以上,放在现在其实也已经算是老人了,年龄大了,舟车劳顿,从各地赶往京城,用康熙帝的话来说就是“皆从数千里匍匐而来”。要知道当时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等花费时间短的交通工具,而只是那种马车,有的老人说不定是步行进京的,动辄花费数天的时间才达到京城,这对老人来说是很折腾的,而且来了还要回去,这就是双重折腾。
在京城中住宿估计也不如在家里舒服,宴会上也很折腾,虽然说皇帝仁慈,在宴会上不需要站着,但是一场宴会下来,还是很折腾人的。关键正月还是冬天。
再就是心理上的折腾,皇帝赐宴,这对于谁来说都是一种荣誉,心中难免会有喜悦,而到了京城,在宴会上又会战战兢兢,虽说皇帝赐宴,但是伴君如伴虎,大家不敢行不敢动,心里必然是很紧张、害怕的,在宴会上要怎么做、说什么话,都是需要好好寻思的,稍有不慎,就可能有去无回,所以,这宴会虽然不是鸿门宴,但参加宴会的人是即欢喜又惶恐的。
在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折腾下,本来就年龄很大的老人自然会大为折损,甚至那么年龄在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可能直接死在了回去的路上,或者回去没多久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