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字士载,荆州义阳人,生于公元197年,自幼与其母亲相依为命。那时的南阳正值军阀混战,袁术、张绣、刘备、曹操先后在此鏖战,许多无家可归的流民因此产生。后来,曹操将这些流民迁到汝南,邓艾也在其中。因为家境贫寒,邓艾曾给人放过牛。十二岁那年,邓艾又跟着母亲搬到了豫州的颍川郡。
光武帝刘秀起家初期,追随左右的多是颍川、汝南、南阳三郡的豪强和名士。所以,当刘秀平定群雄后,给这三地功臣的待遇最为优厚。后来,这些功臣探知刘秀有收兵权、抑武扬文之意,遂专注于儒学。因此,此三地的文风十分浓厚。邓艾迁徙于三地之间,无形间受到影响,也具备了一些读写的能力。已故太丘县长陈寔,即曹魏名臣陈群祖父的碑文中有八个字,“文为士范,行为士则”,意思是做的文章成为世人所推崇的典范,做人的准则为士大夫所效法。偶然读到的邓艾看完很有感触,遂将自己的字改为了“士则”。
在那个年代,九品中正制正盛行于世。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官吏的选拔多被世家大族操控,一般的老百姓很难获得做官的机会。就算做了官,也很难进入高层。邓艾这个人,很勤勉上进,就是有口吃结巴的毛病。这个生理缺陷加上他寒门的出身极大地阻碍了他的仕途发展,最后只好做了一个看守稻田草堆的下等小吏。这一干,就过去了将近二十年。期间,邓艾爱上了兵法。史料记载,邓艾出差时但凡遇到高山大川,总会停下来察看地势,研究哪里可以屯兵,哪里可以设伏。周围的人知道邓艾一干二十年也不得升迁的背景,均对其冷嘲热讽,邓艾听了却不在意。或是天道酬勤,或是运气好,苦等多年的邓艾终于被上司提拔了一回,当上了典农功曹,获得了协助管理农田的资格。
当时魏国对屯田事宜很关心。司马懿为何能击败诸葛亮的北伐大军,就是因为粮多。因此,司马懿对粮食生产尤其重视。一次,邓艾被上司派到洛阳汇报工作,偶被时任太尉的司马懿发现。交谈过后,司马懿认定眼前的这个中年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毫不犹豫地把他留在了身边。碰巧,魏国正好准备在淮南一带屯田,司马懿想看看邓艾的才能,遂派他前往考察。邓艾不负所望,回来后写了一篇《济河论》,具体阐述了自己的屯田构想。他认为当年曹操之所以能统一中原,取胜的妙诀就是许下屯田。如今北方安定,关中也息兵多年,唯有淮南战事不断。因此,每次大军南征都要从内地转运粮草,从经济角度来说很不划算。淮河流域土地肥沃,唯一欠缺的就是水利不兴。把这一点捋顺,就解决了屯田问题的根本。然后再安排人力,实行轮休作业,六七年后便可积蓄足够的军资。司马懿看罢很满意,当即照准实行。
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虽然努力控制局势,可国内仍旧动荡不已。驻守陇西的蜀将姜维看到了这一点,遂发动了北伐攻势。这时,邓艾身在陇西军中,他准确判断出了姜维的作战意图,及时向魏军主将献策,终使姜维无功而返。战后,邓艾因功被赐爵关内侯,加封讨寇将军。随后,邓艾又被调到了中原,并参与了司马师讨平毋丘俭之战。也就在毋丘俭叛乱的同时,蜀将姜维再度发兵北伐。
这一次,和以往不一样。我们知道,诸葛亮死后,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的蒋琬。他摒弃了诸葛亮兵出陇右的战略,比较倾向从汉水东进伐吴。因此,只拨给姜维少量的军队经营陇西。蒋琬死后,费祎继任。他有感于蜀汉连年征战,所以打算将精力用于治理内政。有时拗不过姜维,也只是拨给他不到一万的军队。253年费祎遇刺身亡,姜维这才真正掌握了军权。但他的运气也着实不佳,先是郭淮、后是陈泰、最后是邓艾,来的对手一个比一个难缠。尤其是邓艾,简直成了姜维的克星,总是看穿姜维的军事部署,先他一步而行。
西线局势的稳定使司马昭得以集中精力铲除国内异己。所以,当司马昭完全掌控曹魏军政大权的时候,也就是司马氏篡魏自立的时候。但在此之前,司马昭必须要建立盖世功勋,对外征伐立功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当年曹操不也是这样做的嘛。可是,先伐吴还是先攻蜀呢?司马昭选择了后者!于是在263年,也就是诸葛亮去世的第29年,司马昭派出了十余万精锐展开了灭蜀之战。
此时,姜维率部正屯田于沓中,闻听曹魏发兵的他赶紧做出了回援的决定。谁料邓艾早已奉命进行了拦截。一番激战,姜维最终摆脱了魏军纠缠。正要去救汉中,前线却传来了汉中失守的消息。姜维当机立断,马上收容散兵退至剑阁天险。
从汉中入蜀,古人常行金牛道。走金牛道,须先经阳安关、白水关至小剑山。然后再溯大剑溪而上,抵达高耸入云的大剑山,山巅之上便是闻名遐迩的天险剑门关。大剑溪两岸最窄之处仅有数丈宽,上则陡壁千仞,下则溪流喷涌。人行此间,方可体会何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不消说,十余万魏军来到此地,根本难以发挥人数优势,只能望关兴叹。谁知,正当魏军主将钟会在剑门关愁眉不展时,老将邓艾却领着一支孤军从人迹罕至的阴平小路插入了蜀中腹地。
此时,蜀汉的精兵猛将全部集中于剑门关,刘禅只能临时拼凑了一支军队交给诸葛瞻御敌。跟随诸葛瞻一起出征的还有一些未经战阵的功臣子弟,如黄权之子黄崇、李恢的侄子御林右部督李球、张飞之孙尚书张遵、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总而言之,这些人并不缺乏战斗的勇气,但缺乏临阵作战的经验。反观邓艾这支孤军,自深入蜀地后便没有了退路,只能死战求生。其实,对付邓艾这支孤军,最有效的办法是坚壁清野+消耗战术。可关键时刻,诸葛瞻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及时据守涪城将邓艾堵截在山险之地。眼见诸葛瞻踌躇不进,尚书郎黄崇赶紧劝他抢占有利地形,可诸葛瞻却犹豫不决。最终,邓艾军击破蜀军前锋,顺势占领了涪城。
涪城的丢失,让诸葛瞻处在了一个极其尴尬的位置上。若要进兵,邓艾已经控制涪城。从败兵口中可知,这部魏兵训练有素,属于久经沙场的精锐之师。自己这支部队新兵居多,缺乏攻城经验。况且,涪城还有一条汹涌湍急的涪水为之屏障。于是,诸葛瞻遂做出了兵退绵竹的决定。史料记载,诸葛瞻退至绵竹后,邓艾率军旋即跟进,两军于绵竹城外爆发了激战。结果,一场沙场宿将与白面书生之间的对决很快分出了胜负。诸葛瞻父子战殁阵中,黄崇、张遵、李秋等一干文武也相继战死。263年11月,邓艾率军进入成都,蜀汉帝国宣告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