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的一首打油诗,道出明朝灭亡的真相

2020年12月16日18:20:54

  公元1644年,多尔衮带领清军浩浩荡荡通过山海关,实现了清朝几代皇帝的梦想,踏进了紫禁城金銮殿。明朝至此灭亡。但明朝与清朝的交集,与历史上其他改朝换代的情况有所不同,清朝虽然取代了明朝,但他们并不算明朝的毁灭者,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统率的农民起义,才是明朝真正的掘墓人。

  明朝末年的众多义军首领中,李自成和张献忠是两个实力最为雄厚、对明朝冲击也最大的人物。正是在他们持续十余年的进攻下,耗光了明朝的财力资源与人才储备,给明朝造成难以弥补的重创,使得崇祯皇帝和明朝最终葬身在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中。

  张献忠虽然没能打进京城,但客观而言,他的大西军给明朝造成的打击并不比李自成逊色多少。李自成主要活动区域在西北、关中和中原,而张献忠活动区域主要在江淮、湖广和四川。崇祯八年,张献忠南下打到安徽凤阳,一把火烧了明朝的祖陵,声势震动天下,几乎把崇祯气死。

  崇祯十四年二月,张献忠奇袭襄阳,杀死明朝亲王襄王朱翊铭、贵阳王朱常法。崇祯十六年正月,张献忠经略湖广,打破重镇武昌,捕杀楚王朱华奎。崇祯十七年六月,张献忠攻破重庆府,捕杀瑞王朱常浩。当年八月十九,张献忠攻破成都府,捕杀蜀王朱至澍。

  在崇祯十三年前后,张献忠由于烧毁明祖陵,受到崇祯的重点打击,兵部尚书杨嗣昌使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调遣几路大军对张献忠围追堵截,穷追猛打。张献忠一度陷入起义以来最困难的阶段。

  但离奇的是张献忠最终得以逃过一劫。事后他还写了一首打油诗,说出了他能从当时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境况中脱身的原因:“前有邵巡抚,常来团转舞;后有廖参军,不战随我行;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天路”。

  张献忠的义军当时已经陷入山穷水尽的绝境,左右前后都是明朝的追击部队,只要各路明军协同配合,奋力一搏,剿灭张献忠的目标触手可及。但邵捷春、廖大亨、杨嗣昌等一批明朝文武臣僚,各怀鬼胎,有的徘徊观望,有的虚张声势,没有一个实心任事之人,张献忠才得以平安脱险。

  张献忠从小怎么念过书,这首打油诗写得粗糙直白,毫无文采,却从一个独特角度说出明朝灭亡的原因。这个原因,与他同时代的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崇祯皇帝说过:“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李自成在征讨明朝的檄文中也说过:“君非甚暗,臣尽行私”。崇祯身边锦衣卫王世德,在回忆录中也说过,明朝当时的情况是“有君无臣”。

  换而言之,明朝之亡,并非是没有战胜农民军和清朝的实力,而是文武大臣满腹私心,各怀心事,不肯尽心竭力报效国家,时时处处为个人私利打算。每逢大敌当前,大臣们要么贪生畏死,畏敌避战,要么保存实力,养寇自重。

  偌大一个明朝,内政外事治国用兵,方方面面千头万绪,只靠崇祯一个人是累死也忙不过来的,必须要依靠文武大臣们的全力扶持。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正如张献忠的打油诗所说,文武大臣基本都是尸位素餐之辈,时刻顾及个人私利名位,不惜置国家大事于不顾。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张献忠、李自成、清朝等一批劲敌,明朝的灭亡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