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最尴尬的一场战役,几十万大军打不过几万人

2020年12月22日00:46:05

月盈则缺,水满则溢,乃古今不易之理。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唐朝的发展达到巅峰时期。李隆基沉浸在花团锦簇的“开元盛世”中沾沾自喜,做梦也没料到一场浩劫却在一步步逼近,差点让大唐江山毁于一旦。天宝十四年十一月,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于一身的安禄山,悍然起兵造反,唐朝陷入“安史之乱”的骇浪惊涛。

《旧唐书》记载,唐朝天宝年间,全国兵力掌握在十个节度使手中,分别是范阳、平卢、河东、河西、陇右、剑南、安西、北庭、朔方、岭南,合计兵力约49万。而安禄山一人就掌控北方三镇,手中兵力达到18万余人,占到唐朝总兵力将近三分之一,可想而知安禄山叛军实力之强,气焰之盛,唐朝遭遇到开国以来最大的一场危机。

“安史之乱”初期,安禄山大军势不可挡,西线主力攻克唐朝重镇洛阳、国都长安,南线主力一度饮马长江,唐朝中原、江淮、关中几乎全部沦陷。万幸的是,“安史之乱”爆发不足一年,安禄山在内讧中被杀,叛军内部分化为安庆绪和史思明两派,实力大为削弱。而昏聩不明的唐玄宗也被较为开明的唐肃宗取代,一代军神郭子仪等一批良将贤才得到提拔重用,此消彼长,形势逐渐向有利于唐朝的方向发展。

到至德二年,在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为首的将帅努力下,唐军接连获胜,先后取得收复长安、洛阳的大胜仗,而叛军则士气低落,连吃败仗,眼看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就要大功告成。乾元元年九月,唐肃宗与郭子仪策划了一次对叛军的总攻势,企图一战歼灭叛军主力,邺城会战由此爆发。

唐朝为了这次会战,可谓不惜血本,精锐尽出。《旧唐书》记载,“肃宗遣郭子仪率九节度步骑二十万攻之”,开战之初唐朝总兵力不过31万,经过战伤损耗、以及派驻边境的必不可少的边防军,20万人马已经是唐朝当时能调集的兵力极限。可见唐肃宗的决心之大。

郭子仪先把突击目标锁定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安庆绪的本事比起他老爸安禄山,差的不是一点半点,面对郭子仪的攻势,安庆绪毫无还手之力,一路溃败退守邺城。郭子仪马上指挥大军,把邺城重重包围,力求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全歼安庆绪所部。

当时的形势对唐朝极为有利,安庆绪只剩几千残兵败将,株守邺城,粮尽援绝,苟延残喘。而唐朝方面无论兵力、后勤、士气都占据绝对上风,20万大军把邺城围困的水泄不通,“军容之盛,古所未有”。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发生了。将略非凡的军神郭子仪,在占据绝对优势的前提下,面对一座小小的邺城却无计可施。围城战从乾元元年九月开始,一直持续到乾元二年三月初,整整进行了半年多,城中的安庆绪已经完全断粮,甚至到了“人相食,米斗钱七万余,鼠一头值数千”的地步,唐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无论强攻硬打还是引漳河水淹邺城,始终不能破城。

城中的安庆绪垂死挣扎,频频派出使者向另一个叛军主将史思明求援。安禄山死后,安庆绪与史思明发生火拼,两人一度势同水火。但精明的史思明却懂得唇亡齿寒之理,深知安庆绪一死下一个马上轮到他,于是不计前嫌出兵援救安庆绪。

史思明狡黠诡诈,他当时一共只有不足十三万人马,岂肯为了安庆绪拼光老本,一番踌躇后,他最终只带领五万人马前来参加邺城会战。面对郭子仪的20万大军,史思明最初也颇为忌惮,只敢在战场外围逡巡,没有直接与唐军交战。

但史思明很快看出了郭子仪的一个大破绽。20万唐军在邺城屯集半年多,每天坐吃山空,后勤粮秣供应成了大问题。而当时的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的摧残,不仅府库如洗,且中原、关中等粮食产区都遭受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土地荒芜,很难筹措到足够粮秣。不仅粮食成了问题,附近几十里之内连做饭的柴草都被用完,“樵采甚艰”。唐军不得不分派兵力,日夜不停地外出寻找烧火的柴草。

唐肃宗为了打赢这一仗咬牙苦撑,被迫从江南、山西等地,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调运粮草,“转饷者南自江、淮,西自并、汾,舟车相继”,才能勉强维持让唐朝士兵不至于饿肚子。

史思明虽然人品不咋地,还真有几分军事才能。他看出了唐军软肋之后,立即制定出了一招稳准狠的战术:切断唐军粮道!史思明“每营选精骑五百”,组成几十个骑兵分队,深入唐军后方袭扰唐军粮道,大肆屠戮运粮民夫,抢掠、烧毁唐军的粮秣车队,光抢走的粮食就达到六七万石。唐军后勤供应几乎被完全切断。唐军中断粮的现象愈演愈烈,“屯戍日久,财竭粮尽”,“诸军乏食,人思自溃”,军心浮动,怨声载道,已经濒临崩溃边缘。

乾元二年三月初六,郭子仪下令让饿着肚子的唐军仓促出战,胸有成竹的史思明“自将精兵五万敌之”。结果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前提下,士气低落的唐军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倒,“官军四分损一”,“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郭子仪指挥20万大军,就这样不可思议地被史思明的5万人打垮,成为这位唐朝军神最为尴尬的一仗。

不过,唐朝邺城之战的大败,除了郭子仪个人的指挥不力原因,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唐朝兵力虽多,但将帅失和,核心决策层事权不一,效率低下。

唐肃宗对这一仗非常重视,派出心腹宦官鱼朝恩,来到前线担任“观军容使”,口含天宪如朕亲临,行使监军之职能。这样一来唐朝大军中就有了2个老大,“诸军既无统帅,进退无所禀”,将领们也不知该听谁的,进退失据。

而另一个参战主将李光弼,才能、战功、声望都与郭子仪不相上下,“子仪、光弼皆元勋,难相统属”,二人“谋议不同”,面和心不和。加之唐军战况不利,“城久不下”,又被切断粮道,最终“上下解体”,大败亏输。但无论怎么说,郭子仪对这一仗的失利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他能在开战之初以雷霆之势迅速攻克邺城,或者对史思明袭扰粮道做出有效应对,又岂会有这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