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40岁为何会突然暴毙?他死后为何会身穿龙袍?

2020年12月21日23:26:53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常遇春早年膂力过人、武艺高超,怀揣有济世安民匡扶天下的雄心壮志。此时的蒙元王朝盗贼横行民不聊生,常遇春迫于无奈拜在了绿林大盗刘聚的山头。行当做得久了常遇春打算脱离“组织”另觅良主。此时的朱元璋正在攻打和州,常遇春素闻朱元璋待人宽厚治军有方,于是在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附朱元璋,准备干出一番大事业,。起初朱元璋起初并不看好他,觉得他只是过来混口饭吃的兵油子。

很快在采石矶之战中,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朱元璋和他的手下面对河对面严密设防的元军开始束手无策,常遇春二话不说用手中的长矛挑向了对面元军士兵,顺利登岸,而朱元璋也趁机发起攻击,一举击溃元军,夺得太平。次年三月,又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锋芒初露的常遇春立了头功,也被封为先锋元帅,并视常遇春为心腹委以军政要务。

军事人才常遇春被称为“常十万”,在和陈友谅大战的“龙湾大捷”的胜利常遇春发挥了关键作用,而这一战也让朱元璋站稳了脚跟,有了图谋天下的底气。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常遇春于徐达率重兵镇守池州防备。徐达领常遇春率精兵万人设伏于六泉口准备捉拿陈友谅,等陈友谅兵至池州,常遇春开始全力猛攻池州城,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擒捉三千,陈友谅败走江州(九江)。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率水军数十万直取应天,遭龙湾与朱元璋军展开一场恶战。常遇春便奉命与冯国胜设伏。而在龙湾登陆的陈友谅兵,遭到常遇春、冯国胜伏兵的冲杀,死伤惨重,溃不成军,陈友谅大败而逃。常遇春也因为龙湾大捷,战功显赫,大破敌阵,不久,升行省参知政事。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倾巢来攻,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军爆发了一场生死决斗。常遇春便率军深入陈友谅军中,领人乘风放火,点火烧船。陈友谅的舰队被烧得烈焰冲天,兵将损失过半,湖水尽赤。这场决战扭转了双方力量的对比,常遇春因功受赏,得金帛田地甚厚。不久,升为平章政事。

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常遇春率师南归时行至柳河川暴毙而亡,这无疑于给朱元璋巨大的打击。

史书仅以“暴疾卒,年仅四十”寥寥数语,于是后人对常遇春之死有如下几种猜测:

一、功高震主被朱元璋所害。

这种猜测可以说完全不靠谱,末农民起义大军中,除了朱元璋的割据势力张士诚,李思齐、明玉珍,方国珍,蒙元帝国等各方割据势力,而常遇春的长女也嫁给了朱元璋最喜爱的儿子朱标为太子妃,更不可能因为功高震主而害死常遇春。

二、戾气太重,杀降过多,天理报应。

据史料记载,常遇春的杀戮重到变态的地步,据说常遇春每攻下一座城池,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忙着屠城。1359年,攻克就画上的常遇春生擒陈友谅军队接近4000人,当时的常遇春将降兵全部活埋,这也点燃了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的导火索。

三、感染瘟疫,不幸身亡。

根据史料记载,常遇春北征时处于七月份,都是极为炎热的季节,而瘟疫一般产生于春秋季节,军队没有感染瘟疫而唯独常遇春感染,这种解释也未免太过牵强。

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悼,赐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常遇春死后朱元璋让人画了常遇春身穿五爪金龙蟒袍的全身像,还被追封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曰忠武。配享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