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 当初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十个人下场是什么

2020年12月22日00:51:51

对玄武门之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情缘阅读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中国封建王朝中,要说对功臣最好的,唐太宗李世民绝对排的上前三,跟随他在玄武门之变中出死力的十大功臣,大多得以善终。

公元626年7月4日,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最玩命死磕的时刻,在这场决定了唐朝乃至中国千年历史走向的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依靠杀戮和铁血,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对于这场权力争夺战,后世的评价从未停止过,对李世民的在这场政变中的所作所为,也是看法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自此,开启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贞观之治”,让大唐威名,万国朝拜。

而在这场政变中,跟随李世民的十大“从龙之臣”,他们的结局和下场,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根据史料记载,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十大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瑾、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旧唐书》

李世民对这十个协助他夺得大位的“从龙之臣”自然是毫不吝啬,封官嘉爵,大行赏赐,一时间,这几位风头无两。

与其他帝王不同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对于功臣而言,还是相当不错的,太宗一朝,基本上没有出现“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这些功臣们在后期的结局,大多数还是以善终为主。

但其中一位,却在太宗一朝,被抄家斩首,究其原因只能说不作不死。

功臣之首: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皇后正是长孙无忌的亲妹妹,他不仅和太宗是亲戚,更重要的是,他是整个事件的组织者和策划者。

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太子李建成向唐高祖李渊进言,将秦王李世民府中的幕僚房玄龄、杜如晦逐出,李世民身边的幕僚因此仅剩长孙无忌一人。

在这种情况下,长孙无忌依然坚定的支持李世民发动政变,让原本十分犹豫的李世民有了信心。在政变中,长孙无忌组织策划以及部署,为李世民能够成功,奠定了后方稳固的基础,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玄武门之变的成功,长孙无忌居首功毫不过分。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称帝,对功臣进行表彰,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进封齐国公。并在设立凌烟阁后,将长孙无忌位列二十四功臣首位。

长孙无忌除了在玄武门之变中出谋划策之外,还在贞观一朝,多次展露出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征讨高丽时,长孙无忌亲率万名精兵负责断后,将高句丽援军归路切断,并迫降敌军主帅,为大军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终贞观一朝,长孙无忌可谓是位极人臣,不仅是国戚,更是李世民最为依仗的谋臣,要文能文,要武能武,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是长孙无忌在贞观一朝地位的真实写照。

但月盈则亏,物极必反,长孙无忌的位高权重,让他变得逐渐自私自利,变得睚眦必报,这也为他日后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临终前,李世民遗命长孙无忌辅佐太子李治,李治继位后,拜长孙无忌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时兼任扬州都督。

李治登基初期,长孙无忌是以元舅的身份辅政,只要是他的进言,李治一概优先采纳,对于他这个舅舅,李治是极为信任,甚至有人向李治状告长孙无忌谋反,李治审问都不用,直接以诬告之罪将其斩首。

两朝元老,皇亲国戚,位高权重,极受信任,这一切,都让长孙无忌愈发的目中无人,在打击异己上不遗余力。永徽四年,唐高宗命长孙无忌主审房遗爱谋反一案,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与他在储位之争中有旧怨吴王李恪牵涉进来,诬告其参与了谋反,最终,房遗爱被处斩,吴王李恪也被赐死。

不仅如此,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因看不惯长孙无忌的所作所为,向来与他不和,同样也被长孙无忌安了个罪名,流放岭南。

对于长孙无忌这种打击异己、公报私仇的行为,唐高宗李治并非不知晓,但牵涉到长孙无忌位高权重,并在很多事上做的极为高明,因此,李治对这个舅舅也无可奈何。

真正让长孙无忌和唐高宗决裂的,是源于高宗李治改立皇后一事。永徽五年,李治想废黜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也就是武则天为皇后,但武则天的身份让这件事比较难办。毕竟他曾经是李治他爹李世民的妃子,立她为皇后,大臣们肯定是反对的。

为了达到目的,李治就把目光投向了百官之首,他的舅舅长孙无忌身上,只要他同意,下面的大臣也就不能说什么了。

于是,李治与武则天,带着礼物亲自到长孙无忌的府上登门造访,期间将这个意思说了后,长孙无忌却“顾左右而言他”,李治最终怏怏而归,也因此,武则天对长孙无忌怀恨在心。

不久后,李治不顾反对,强行将武则天立为皇后,同时,借助这个机会,武则天的宠臣许敬宗弹劾长孙无忌意图谋反,在李治的授意和武则天的运作下,长孙无忌最终被定罪,流放岭南,最终被逼自缢而亡,其子孙亲属也被流放岭南为奴。

长孙无忌在贞观一朝,可谓是位极人臣,但长期的位高权重后,让他滋生出目无一切的狂妄自大,尤其在打击异己上,是长孙无忌一生的污点,本该能成为两朝元老的他,却最终落了个被逼自缢、子孙流放的结局,实在是令人叹息。

功臣第二:尉迟恭。尉迟恭是一员猛将,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就是被尉迟恭杀死的,并且,逼迫李渊退位,正是尉迟恭拎着李建成的人头进行的。

尉迟恭本名尉迟融,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归顺李唐,赐名尉迟敬德,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跟随他四处征讨,包括平定王世充、窦建德等战役中,尉迟恭勇冠三军,立下了不少功勋。

而对于李世民的知遇之恩,尉迟恭也是誓死效忠,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尉迟恭在混乱之中,截杀了准备逃跑的李元吉,并提着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前去“保护”唐高祖李渊,并迫使李渊写下了立李世民为太子的诏书。

李世民登基后,将尉迟恭和长孙无忌列为首功,授予尉迟敬德右武侯大将军头衔,赐予吴国公爵位。还将李元吉的齐王府赏赐给了他,可以说,除长孙无忌外,李元吉是功劳最大的人。

尉迟恭有个缺点,就是性格鲁莽,并且看到不如意的事情,必须要说出来,曾经他看到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过失,就会不讲情面直言指责,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这种鲁莽的性格,差一点要了尉迟恭的命。贞观六年,李世民设宴款待大臣,其中就有尉迟恭,尉迟恭在入座后,发现他的座位比较靠后,大为不满,坐在他身后的任城王李道宗劝解他,反而被尉迟恭一拳打在眼睛上,差点将眼睛打瞎。

唐太宗李世民当即发火,对尉迟恭十分不满意,并指责他“负功自傲”,要求他严格约束自己。一番话让尉迟恭收敛很多,从此再也不敢狂妄,但仍旧让李世民对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信任。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召见尉迟恭,询问有人状告他谋反一事,尉迟恭愤慨的脱掉上衣,将满是伤痕的上身露给李世民看,言语间极为悲伤,李世民因此大为感动,不再怀疑尉迟恭有反意。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设凌烟阁,尉迟恭位列第七位,与长孙无忌等人的画像,一同被悬挂在凌烟阁中。尉迟恭老年时期,十分迷恋金石之术,曾为此长期居家不出,不与外人来往。显德三年(公元658),尉迟恭病逝在家中,享年七十四岁,算是善终而老。尉迟恭是李世民麾下一员不得多得的猛将,不管是为李唐江山,还是为李世民登基,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能征善战的同时,尉迟恭的鲁莽,也是性格缺陷之一,这种低情商的行为,让他差点丢了性命,不过,在他后期,懂得了低调行事,晚年时痴迷金石,也是为了远离朝堂,避免招惹是非,这也是他能够善终的主要原因之一。

功臣第三:侯君集。侯君集是十大功臣中,唯一一个在贞观一朝被李世民诛杀的功臣,他被杀的原因,就是太作。侯君集很早就跟随了李世民,在征讨四方时,也立下了不少战功,玄武门之变中,侯君集率军控制了外围,让李世民免除了后顾之忧。

让侯君集真正的扬名立万的,是在贞观年间的讨吐谷浑之役和征高昌之战。但在征讨高昌国时,侯君集未经请示,私自流放了一些囚犯,并将高昌国皇宫中的宝物据为己有,因此,在归来后,被李世民问罪下狱。

出狱后的侯君集,认为唐太宗此举是在侮辱他,因此心生不满,与太子李承乾密谋谋反,但很快事情败露,侯君集也因此被诛杀。

临刑前,侯君集请求唐太宗赦免他的妻儿,李世民念在其曾经劳苦功高,答应了他的请求,将原本诛杀其家人的诏令改为流放岭南,为侯君集留下了血脉。

侯君集是一个极为自大的人,尤其是在其取得征讨高昌国升级后,更为狂妄,李世民曾多次容忍他的错误,但他依旧不知悔改,反而更加狂妄,甚至公然和李承乾谋反,因此,李世民忍无可忍,最终将其处斩,可以说,侯君集的结局,完全是自找的。

功臣第四:张公瑾。张公瑾原是王世充部下,后归顺李唐,成为秦王府的幕僚之一,并在夺位之事上,给了李世民很多建议,逐渐被李世民信任。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扔在犹豫不决,并要占卜该事成功与否,张公瑾听闻,将占卜用的龟壳扔在地上,大声对李世民说:“无论占卜吉凶与否,难道就能够因此停止行动吗?”,这才让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政变。

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其部下薛万刃等人欲冲破玄武门为李建成报仇,张公瑾凭借一人之力,及时关住了大门,将敌军阻挡在门外,最终敌军不得不溃散,保证了李世民的成功,在当年七月,因功被李世民封为左武侯将军,拜定远郡公。

张公瑾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不仅在玄武门之变中出谋划策,还在东征突厥时,作为随行幕僚,为统帅李靖提供了不少宝贵建议。

本应前途一片光明的张公瑾,却在贞观六年,病逝于任上,享年39岁。贞观十三年,唐太宗追思张公谨旧功,追封他为郯国公。张公瑾是十大功臣中同样得到善终的人,他的英年早逝,十分惋惜,如果他能多活些年,可能贞观之治会更加昌盛。

功臣第五:刘师立。刘师立与张公瑾一样,原本都是王世充的部下,王世充兵败后,刘师立按罪应杀,李世民欣赏他的才干,赦免了刘师立,并收为左亲卫。

除了参与玄武门之变外,刘师立最大的功绩就是平定了罗艺叛乱,刘师立与罗艺本是好友,因罗艺叛乱,刘师立亲自带兵将其平定。

但在叛乱平定后,朝中有人弹劾刘师立为罗艺党羽,因此他被剥去官职,不久后,刘师立上表请求参与讨吐谷浑,并立下降服大功。

贞观十四年(640年),刘师立病逝,唐太宗李世民特赐谥号肃,并追赠豫州都督,凌烟阁建立后,续图于阁内,算是善终。

功臣六:公孙武达。公孙武达是隋朝旧官,李渊起兵后,公孙武达主动前去拜见李渊,并加入秦王李世民的麾下。公孙武达一生都与突厥打交道,玄武门之变只是他的功绩之一,他曾多次将突厥入侵打退,斩杀突厥人无数,保障了边疆的稳定。

永徽年间,公孙武达病逝在任上,此时他仍在带兵攻打突厥,可谓死得其所。公孙武达死后,唐高宗李治追赠其为荆州都督,并恩赐可陪葬在昭陵,谥号壮,也是十大功臣中善终之人。

功臣七:独孤彦云。独孤彦云是隋朝右卫大将军独孤楷之子,同样也是玄武门之变中的功臣之一。李世民登基后,独孤彦云出任幽州都督、被封历阳郡公,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也是一个冉冉升起的将星。但在不久后,独孤彦云攻打东突厥颉利可汗时,在战场上不幸被敌军击杀,英年早逝。李世民念独孤彦云之功,将其选入昭陵陪葬,并续图于凌烟阁,也算得上是善终了。

功臣八:杜君绰。杜君绰在玄武门之变后,被晋升为怀宁县开国公,李治登基后,在征讨高句丽的战役中,杜君绰出任辽东道经略大使,并协助苏定方大败高句丽军,战后,以功拜左领军大将军。

杜君绰是猝死在任上的,公元662年12月11日,杜君绰在上朝时,应该是突发疾病,死于禁庑之中。在他死后,唐高宗下诏追赠其为荆州刺史,谥曰襄公,并陪葬于昭陵。杜君绰的儿子杜延基,封上柱国。

功臣九:郑仁泰。郑仁泰也是在早期就跟随李世民,是秦王府的心腹之一,唐初的几场重要战役,郑仁泰基本上都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后,郑仁泰可谓是一路高升,李世民几乎是隔着一段时间,就对他大加赏赐,官职达到了一年一变。当然,这个郑仁泰的能力也分不开,不仅跟随李世民征讨过高句丽,还曾亲自平定了铁勒四部的叛乱,是讨平铁勒这场著名的战役的直接指挥官。

龙朔三年(663年),郑仁泰去世于凉州,享年六十三岁,朝廷追赠其代州都督,陪葬昭陵,这也是善终之一。

功臣十:李孟尝。李孟尝原本在隋末跟随王君廓起兵,在经人游说下,李孟尝加入秦王府,同样也在前期的战争中立下不少功劳。玄武门之变后,李孟尝因功封武水县开国公,并在贞观四年,跟随李世勣在啧北阴山大破突厥,受到李世民的赏赐。

唐高宗时期,七十四岁的李孟尝在乾封元年五月,暴病死于长安静安坊的府第,死后被唐高宗李治下诏追赠使荆州刺史,赐谥号襄,陪葬昭陵,同样也是善终之人。

玄武门之变中,除了上述十位功臣之外,还有部分如房玄龄,杜如晦,程咬金,高士廉等人的参与,不过并没有亲临现场,而是在幕后出谋划策。

这十位“从龙之臣”在政变后,都获得了应有的嘉奖和赏赐,除了长孙无忌被唐高宗李治赐死,以及侯君集因谋反被杀外,其余的几人都得以善终,这也说明了在大唐初期,尤其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对于功臣,是非常之好,同时,得以善终的几位,在玄武门之变后,都参与了讨吐谷浑、平吐蕃以及征高句丽、突厥等重要战役,更加显示,大唐初期,李世民和李治,对于这些“从龙之臣”,是信任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