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情缘阅读小编为大家带来唐德宗李适的一生是什么样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唐德宗李适,祖籍陇西成纪,唐代宗李豫长子,母为睿真皇后沈氏,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
李适初封奉节郡王,宝应元年,担任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雍王,在名义上,统军平定安史之乱。次年拜尚书令,广德二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李适继承皇位。他登基之后,怀着一颗复兴大唐的雄心,厉行节俭、取消上贡、疏斥宦官、收敛兵权、任用能臣,使得唐朝确实有了一丝中兴之望。
然而,治理一个国家,并非唐德宗想的那么简单。
公元784年,新春伊始,唐德宗怀着沉痛的心情将一份“罪己诏”公诸天下。
就在诏书颁布的两个月前,本来被调往关中平乱的泾原军,竟因军饷不足而对长安城倒戈相向,逼得唐德宗狼狈逃出都城,被叛军追杀至东北奉天。在四面楚歌的境地中,德宗走投无路,只能发布“罪己诏”,并赦免了所有参与叛乱的势力,将所有过错一人承担。
从此之后,唐朝皇室彻底失去了公信力,再也无法扭转藩镇坐大的格局。
那么,泾原军为何能够谋反成功呢?
笔者认为:与他们哗变的时机关系很大。根据史料中的记叙,在五千多名泾原精锐倒戈长安城时,他们争相闯入府库中,将其中的金银布帛搬运一空,与此同时,还打着“不夺汝商户僦质矣!不税汝间架除陌矣!”的口号。而这句莫名其妙的口号,竟成功安抚了长安城中的百姓,并为泾原军收获了合法性。
那么,为何一句奇怪的口号,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呢?
这一切还得从几年前的一项政策说起。
唐德宗登基时安史之乱已经进入尾声,他完全有中兴唐朝光复祖宗基业的机会。为了削弱藩镇对中央的影响力,德宗在宰相杨炎的帮助下,推行了新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希望能通过发展中央经济,从而,积攒实力扫清藩镇。
在德宗之前,唐朝始终效仿隋朝进行着“租庸调”,不过,这种并行收税的方式,却极大地增加了统计难度。为了降低统计难度,朝廷只能完善户籍制度,这也是我国户籍制度在唐朝发展迅速的主因之一。在唐德宗改革了两税法后,唐朝税收不再按人头计数,而是按照户籍征收,大大缩减了征收流程,使税收成本大幅缩减。更难得的是,这项政策的出台使各地百姓有了迁徙的自由,同时,获得了土地买卖权。
不得不说,这项政策的出台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跃进。
然而,两税法虽然很好,但是,却颁错了时间。
此时的唐朝,正值安史之乱末期,天下尚未平息动乱。德宗一心想着简化征收过程,却将压力推向了百姓。况且,在两税法颁布期间,恰逢山南节度使叛乱,德宗的计划被全盘打乱。无奈之下,德宗只好提前开始动用武力,与各地藩王反目。一时间,藩镇动乱变得愈发严重,各节度使拥兵自重,战祸四起。
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此时,唐德宗再次走了一步“昏招”,那就是:在全国实行“借商法”。那么,何为“借商法”呢?那就是:要求全国各地的商户,每户仅留一万贯作为经营周转之用,其余一律上缴到朝廷充当军饷,待朝廷成功剿杀叛军后如数奉还。
就这样,在朝廷的授意下,长安京兆少尹韦祯亲自前往各大商户,搜刮金银财宝。一旦商户未如数上报财产,当即大刑伺候并强行征敛其家产。在这场闹剧结束后,朝廷却仅筹到八十万贯军费,其余数不清的金银全部流入执行政策官员的腰包。
最终,这场名为“借商”实为掠夺的行为,激起了各地商户的不满,商人们纷纷罢市,来到街头向皇帝表示抗议。
倘若,此时的唐德宗及时的悬崖勒马,安抚商户,或许此事还有转机。然而,高居庙堂的德宗,根本没有理会商人的不满,反倒变本加厉地税间架、算除陌,也就是加收商人的印花税和房产税,进一步从商人手中盘剥军费。
根据史料的记载,德宗颁布了如下政策:
“凡屋两架为一间,分为三等:上等每间二千,中等一千,下等五百。所由吏秉笔执筹,入人第舍而计之。凡没一间,杖六十,告者赏钱五十贯。
除陌法,天下公私给与贸易,率一贯旧算二十,益加算为五十,给与物或两换者,约钱为率算之。市主人牙子各给印纸,人有买卖,随自署记,翌日合算之。
有自贸易不用市牙子者,验其私簿,投状自其有私簿投状。其有隐钱百,没入,二千杖六十,告者赏钱十千,出于其家。”
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因“借商”所引发的闹剧尚未结束,德宗继续对盛怒之下的商人们进行剥削,此举无疑是饮鸩止渴。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叛军们便打着那句莫名其妙的旗号攻入长安,商人们反倒给予了叛军极大的支持。
泾原兵变后,大唐天子的威严完全扫地,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应对地方的藩镇割据更显得无心无力。唐德宗成为第三个逃离长安的皇帝,从此不再信任宰相,对将领猜忌,更为重用宦官了。这起事件的始末,完全是唐德宗操之过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由此,所引发的恶果实属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