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慈禧和清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情缘阅读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网络上刮起一股“翻案风”,许多历史上通常被认为是“反面人物”的,一个个成了国家柱石,什么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忧国忧民李中堂。
今天就聊一下另一个风云人物——慈禧。
这个女人可以说是清王朝最后的实权统治者,她去世后不到三年清朝就被迫退位,让我们看看她是否也如有些“翻案文章”所说的,是大清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慈禧是一个有能力的统治者。早年受到一些民间传说、脸谱化的文艺作品影响,人们往往认为慈禧是个一顿饭吃一百零八道菜的穷奢极欲老妖婆。但是,通过史料和各种外国使者的记录,慈禧更全面的形象越来越为大家所熟知。
这个靠着选秀入宫的女人,凭借相貌才情获得皇帝恩宠,抓住咸丰的心为他生下唯一存活的子嗣,又靠着一手好字和高超的学习能力逐渐帮助丈夫处理政务。
咸丰驾崩后,慈禧又施展雷霆手段联合不得志的恭亲王奕等人发动政变,废顾命八大臣。
之后的岁月,这个女强人动用权术手段,恩威并施,将政坛老手奕玩弄于股掌之上,扶持了醇亲王奕譞、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劻等一干宗室,多番替换议政王大臣、首席军机大臣等要职。在权力的游戏中,慈禧逐渐将整个大清国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
不得不说,掌权后的慈禧做了不少积极的事情。
在同治前期,慈禧在恭亲王等人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大批晚晴的顶梁柱,都是在那个时候走上重要位置。这段时间,清朝平定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叛乱,让伤痕累累的清王朝获得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更重要的是,在恭亲王、文祥等人的建议下,慈禧重用洋务派大臣,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现代海军北洋水师,创办了近代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机械制造厂等,在上海兴建轮船招商局,发展轮船、铁路、电报、邮政、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创建京师同文馆为代表的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
这段积极向上的岁月,被称为“同治中兴”。可以说,没有慈禧的决策,就没有中国资本主义的启蒙。
如此说来,慈禧太后似乎真的是一个优秀的统治者。但是,我们看人不能只看其中一个阶段,之后的慈禧展现出的就是截然相反的一面了。
同治早逝后,慈禧立醇亲王奕譞与自己妹妹的儿子载湉为帝。进入光绪年间,她的权欲和享乐之心日盛,面对外敌也少了进取之心。
中法战争中,在冯子材等将领殊死搏斗的情况下,清军占据优势,慈禧却主张“见好就收”,反而让法国得了不少好处。为了自己的六十大寿,大修颐和园。面对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一听说要暂停修园以充军费就立刻大发雷霆,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之后的慈禧似乎更没了底线。
光绪帝力图改革,戊戌变法,最终与慈禧爆发冲突。老太太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杀戊戌六君子,开始训政。
之后由于对洋人不满,慈禧居然利用义和团公然对列强宣战,最后成为一场闹剧。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仓皇逃亡西安。听说洋人不准备追究自己,竟然说了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而八国联军侵华一事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东南互保”。
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督抚公然违背朝廷命令,拒不与列强开战,算是扯下了清王朝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虽然此后东南几个主心骨相继离世,慈禧又掌控住了局势,但这一事件也是充分证明了清王朝的根基已经松垮。
此后为了敷衍全国人民的不满情绪,慈禧搞了个五大臣出洋考察,学习外国经验预备立宪。但形成的新内阁一半以上的成员,居然还是清朝皇族,真叫糊弄鬼呢。
如果我们仅仅从时间上来看,清王朝确实在慈禧死后三年不到就寿终正寝,但是那又说明什么问题?
实际上,在慈禧活着时,清王朝已经错过了最佳的中兴机会。这个人做的一切并不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是唯我独尊的权力,是雍容华贵的生活。为了保住这些,她可以置天下百姓安危于不顾,去发动一场莫名其妙的义和团战争。
就以这样的状况,就算不死,她还能保住清王朝吗?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慈禧存活与否都无法改变清朝烂到骨子里的现状。那她能像东南互保之后收权那样,有针对性地延缓清朝灭亡的脚步吗?
恐怕还是不能,因为局势早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逼迫清朝退位的是南方革命党人控制的湖北新军,和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朝廷对这些军队的掌控早已微乎其微,这从后来摄政王载沣将袁世凯革职后,派去接管北洋新军的大臣居然调不动军队,就可见一斑。
那么结果就很清楚了,因为清末的社会现实没有变好,所以南方革命党人还是会起事;
因为朝廷的威信削弱,所以湖北新军还是会倒戈;因为除了袁世凯无人能控制北洋新军,所以清廷不得不用袁世凯;
因为袁世凯一定会掌握兵权,所以他还是会为了自己的权势掉过头来逼清廷退位。
整个逻辑链非常清晰,慈禧无法改变其中任何一环,清朝还是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