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吴王阖闾是春秋五霸?真相是什么

2020年07月06日18:16:11

下面由情缘阅读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说吴王阖闾是春秋五霸,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吴王阖闾能够成为春秋五霸,可能有人觉得有点牵强。吴王阖闾并没有像其他霸主一样会盟诸侯,就连宋襄公当年在中原都是舍我其谁的感觉。有人可能会说,他击败了楚国。但是,击败楚国的国家并不少。那为什么吴王阖闾就能位列五霸呢?因为我现在告诉你,当时吴国击败楚国有多难。

吴国是个古老国家

说到吴国,虽然在当时跟楚国一样地处蛮夷。不过吴国的开国之君可是比楚国有风度多了。当时的吴国的开国之君叫太伯。吴国可以算是春秋第一古国。这位太伯的身世可是相当有渊源。他的父亲是周太王,也就是周文王姬昌的爷爷。他父亲周太王生了三个儿子,而大儿子就是太伯。周太王不想立太伯,因为小儿子季历比较贤明还有个儿子姬昌。所以,太伯很知趣,就跑到江浙一带。《史记》有如下记载:“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这里司马迁还说了,吴国后来披发文身都是太伯和仲雍引领的时尚。当然,我们不追究这个习俗哪里来的。这里的太佰就是太伯。太伯和他的弟弟仲雍就在江南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帮助当地部落耕种,传播中原文化。为啥这里面要提这个仲雍呢?因为太伯没有儿子,所以吴国就一直在他弟弟仲雍的手里传播。

后来到了武王伐纣之后,就将仲雍之后周章封在了吴国这个地方。当时的吴国还完全没有开发,是一大片原始森林。这个程度就真的跟现在亚马逊热带雨林一个感觉。接着一代一代的就到了吴王寿梦这一代。为什么要提到吴王寿梦呢?因为根据《史记》记载:“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就是到了吴王寿梦这里,吴国才强大,跟楚国一样。因为本来就远离中原,所以就自己称王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因为从法理上来说,本来吴国就是周文王姬昌父亲一辈的,所以并没有什么不可。那为什么从这一代开始强大?不是因为吴国种地种的好了,是因为晋景公的联吴制楚战略。在春秋时代,主要的作战武器就是兵车。当时的晋国派人教吴国如何制造使用兵车,这才是吴国强大的关键。然后,从吴王寿梦这一代开始,吴国就开使爆发了,爆发的一发不可收拾。

虽然吴国强大了,不过吴国并没有强大到哪里去。说实在的,当时的吴国如果论经济人口其实还没有郑国、宋国这种国家多。根据数据,吴国最鼎盛的时候,人口也就是150万。而在吴王寿梦时期,肯定是没有这么多的。如果对这个数据没有概念,那就看看楚国。由于对于春秋国家没有实际的人口统计,根据推测楚国人口应当与齐国人口相当在五百万人左右。这个数据是根据战国时期楚国人口推算,而春秋时期应该在400万左右。可见,吴国人口相当稀少。所以,并不能算是个强国。只是相比于过去强大了而已。恐怖活动制造者

说到吴王寿梦,真的得提提他的老祖宗。不知道是司马迁这个崇尚儒学的老先生故意这样写,还是历史的确是如此。当时的吴王寿梦认为自己的四儿子季札贤明像立为君。当时,按照礼法应该立长子,就是诸樊。所以,这个事很让寿梦心烦。大家有没有觉得,好熟悉。对,就是跟开头差不多。所以,很怀疑司马迁对于吴国开始那段的描写是不是有问题。我们就当寿梦的儿子们有他们祖先的德操吧。反正,最后季札觉得自己不该当国君,就坚辞不受。吴王寿梦就让大儿子行国政。注意,这里是行国政,并不是当国王。而大儿子诸樊也很懂事。天天打仗,带头冲锋,希望早点死好把王位给弟弟。额,世界上竟然还有希望自己早死的。尤其是当国君这么好的差事。

有志者事竟成,最后诸樊就真的死了。诸樊死后,他的弟弟继承王位,他的弟弟也是希望季札能继位。所以没日没夜工作,最后就死了。弟弟死后,老三接着干,眼看老三快不行了,问题来了。那王位给谁?老四季札这个时候,还是不肯做王。这个烦恼后面的朱元璋也遇到过。事实证明兄终弟及这个制度,的确不够科学。因为就算是亲兄弟,还是要明算账的。老三余昧这个时候就有私心了。既然老四不接受王位,那就给我儿子吧!所以吴王撩继位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真的该吴王撩继位吗?吴国是个落后国家,落后国家有个特点就是兄终弟及的制度。但是根据这个制度,很多东西就模棱两可。因为这个制度,在传到最后一个兄弟的时候,就要传给兄长的儿子,就是诸樊的儿子即我们的主角公子光,也即是后来的吴王阖闾。可是受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由于季札不受,所以就按吴国的正常继承方式传给了儿子,就是吴王僚。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季札的美德。而公子光就不干了。我们从后来的历史中也可以发现,公子光本就是个杀伐果决的人。于是他就想办法夺取王位。

在等待的过程中,就遇见了传说中的伍子胥。就是那位在韶关一宿变白头的哥们。这个哥们是不是有才华呢?根据他当时碰到吴王僚并且畅谈一晚的表现来看,这个伍子胥是相当有才华的。不过,公子光也不是省油的灯。面对伍子胥这样的人才,肯定不能被吴王僚得到。于是,就以伍子胥劝吴王僚攻楚实际是为了泄私愤为由让攻楚计划落空。于是,面对刚刚分手的伍子胥,公子光马上趁虚而入。有了伍子胥的帮助,夺位大计开始慢慢酝酿。

公子光是个作战勇猛的人,在与楚国的战斗中,连连取胜。而吴王僚为了制衡公子光,就派弟弟掩余、烛庸趁楚国新丧攻击楚国。谁知,这一去就被包了饺子。这个时候,公子光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没有了自己同族弟弟的支持,吴王僚现在是最虚弱的。在请吴王僚吃饭的时候,就让伍子胥推荐的刺客专诸杀死了吴王僚。而专诸以及他的鱼肠剑名气大燥。《史记》也对这段有相当精彩的描述。“专诸进炙,定吴篡位”就是最后司马迁的评价。公子光是对是错

刺杀弑君,这绝对是大逆不道。虽然春秋时期,这个事情屡见不鲜,不过大多数还是被钉在叛臣的耻辱柱上。而公子光这一次的弑君,从道义上,似乎站得住脚。而吴国臣民呢?他们怎么看待?从本该做国君的季札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二。具《左传》记载:“苟先君废无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国家无倾,乃吾君也。吾谁敢怨?”现在宗庙依然有人管,也有了新的君主,而国家没有什么损伤,那为什么不能接受这个公子光呢?而从公子光的征战连连取胜和他的霸主之气已经让季札以及吴国臣民信服。而季札说的很对,接下来吴国蒸蒸日上。

击败楚国有多难

前文已经说过,论人口,吴国就算在阖闾的治理下,其实力也根本不及楚国的一半。在春秋时代,人口相当重要。因为在全民皆兵的时代,国家的人口数就代表了兵员数。吴国人口只有150万,而楚国不止300万。论土地,当时的楚国拥有已经开发的汉江流域。而且,多年的争霸,楚国已经在中原地区拥有了一定的土地规模。当时的中原,可是经济最发达地区。

而看看吴国,当时的吴国地处江浙。就是后来的三国时期的东吴,一开始也是建都在长江中游的武昌。说到底,就是当时的东南地区还是一片蛮荒。在这样的情况下,击败了楚国可以说是一次壮举。

不过,七个月之后,吴军撤出郢都也可以看出,吴国后劲还是不足。毕竟,论国家实力还是差一个档次,而后方还有越国蠢蠢欲动。在战国时期,我们看到秦国动用60万兵力才完成了灭楚。不得不说,吴国灭楚,在一定程度说明吴国只是挣到了名声。当然,这一切最后都是为越国做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