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情缘阅读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西汉七国之乱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国之乱,参与方包括:
1、汉,代表人物:汉景帝。
2、吴,代表人物:刘濞。
3、楚,代表人物:刘戊。
4、诸齐,代表人物: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
5、梁,代表人物,梁王刘武。
6、赵,代表人物,刘遂。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所以,本质上是老刘家的内斗,用马列主义解释,这就是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爆发。
今天,我们大概聊聊各参与方的实力,下周一就详细讲这一场大战。
刘邦,传至刘盈,再到高后。刘恒在诸吕之乱后登上最高权力舞台,传至景帝刘启。这是汉朝廷一脉,是最高皇权的守护者。
他们的实力,自不必说,诸侯封国之外,大量郡县都归他们直接统治。而诸侯封国法理上也必须奉他们为天下共主。
除非天下如贾谊所说,陷于土崩之势,不然,汉朝廷对任一诸侯王封国都可以碾压。
刘濞则是诸侯王中实力最强大的。
他的吴国,坐拥秦三十六郡中的吴、会稽、豫章完整三郡,实际上可能还包括秦东海郡的部分,也就是在长江以北(现在扬州这块)还有领土。
此外,古来吴人剽悍善战,是当时的战斗民族,项羽用之无往不胜,现在都可以作为吴王刘濞的优质兵源。
文帝又下放了铸币权,吴国坐拥豫章郡的铜山,得以大量开采铜铸钱,吴国因此富甲天下。
再者,吴郡基本跟现在的苏南重合,会稽则跟现在的浙江重合,在两广福建没有充分开发之时,天下鱼盐之利,吴国占了一半。
刘濞不是要造反,实在是实力太强大,不允许低调。
齐国本来至少是诸侯王实力第二强的。
刘肥最初称王的地盘,据《史记》讲是全齐七十余城——刘濞才五十三城。
各位回想下乐毅伐齐,当时的齐国也是七十余城,也就是说,战国中期以前东方第一强国田齐有的,刘肥的齐国全都有。
齐鲁多壮士,又是孔孟之乡,文武兼备,同样有鱼盐之利,所不及吴国的仅仅是缺少铸币权。
如上图,全齐大概是右上角山东半岛的绿色区域。
如果在七国之乱爆发时,齐国还是一个完整的齐国,那齐、吴两路大军对汉朝廷的威胁会增大许多。
不过,早在文帝时期,齐国就被一分为七。
城阳王,是平定诸吕之乱有功后,文帝从齐国抠了一块儿地封给刘章的。
齐国从刘肥传刘襄,再传文王刘则。刘则去世后,没有儿子,按照规矩齐国就没有了。
但当时基于各方面考虑,文帝随后又恢复了齐国。
只不过,他一口气封了6个,刘将闾在临淄附近继承了齐国。其他人,刘志、刘辟光、刘贤、刘卬、刘雄渠各自分得一块土地。这样,加上刘章一脉,原来的大国齐,分成了七个小国。
那么,本质上,齐鲁大地就成了一盘散沙,很难在对汉朝廷发难时,握成一个拳头打出去。
赵国和楚国的实力相近,都有较大的封国地盘。
赵国大概四个县,主要继承了战国赵的南部疆域,都城在邯郸。
楚国则基本上继承了秦国三十六郡中泗水郡的大部分,都城在彭城,也就是现在的徐州。
这两个诸侯王国,全部动员,基本上都组织得起一支十万人左右的军队。
也因此,七国之乱中,吴国之外,数赵、楚给汉朝廷的压力最大。
说完了齐、赵、楚、吴这些反方势力,再回头看正方势力。
最最要紧的就是梁王。
这是孝文皇帝在继位第11年时布的一颗重要的棋子。来自贾谊的建议。
贾谊本身有两个建议,一是扩大梁国封地,二是扩大淮阳王封地,然后,封文帝的儿子为梁王和淮阳王。用梁国来防备齐、赵,用淮阳国来防备吴、楚。
不过,文帝只采用了一半,也就是搞出了个大梁国,封地包含了四十余城,把刘武迁到梁国为王。
这个微妙的安排,我猜测背后有窦太后的影响——窦氏只有两个亲生儿子:一个是刘启,封了太子;另一个就是刘武。
大梁国给刘武,窦太后没意见,大淮阳国给刘参或者刘揖,不是一个妈生的,关键时刻很难一条心。
或者,文帝在分齐为七之后,已经觉得齐地不足为虑,那么一个刘武就够了。而且,谁都不能保证刘武未来不会学刘濞。
刘武徙封为梁王,是文帝中期的事儿,等到景帝继位,已经经营梁国十余年,那么,当七国之乱前,梁国的真实实力如何呢?
看《资治通鉴》的一段记载。
梁孝王以窦太后少子故,有宠,王四十馀城,居天下膏腴地。赏赐不可胜道,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馀里。招延四方豪俊之士,如吴人枚乘、严忌,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蜀人司马相如之属皆从之游。
司马光本意,是要展现梁王的奢侈、僭越,但对我们分析七国之乱前的形势,却从侧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城坚、粮多、钱多、人才多。
梁国会让七国如鲠在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