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杨遇春
别 称:杨忠武侯、杨胡子
字 号:字时斋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四川崇州
出生时间:1760年
去世时间:1837年
主要作品:《武备制胜编》
主要成就: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平定张格尔叛乱
官 职:陕甘总督
爵 位:一等昭勇侯
追 赠:太子太傅、兵部尚书
谥 号:忠武
杨遇春——清朝名将
杨遇春(1760年-1837年4月3日),字时斋,四川崇州人,清朝名将。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杨遇春中武举人。曾随福康安镇压甘肃田五起义、台湾林爽文起义、古州苗民起义,并参与廓尔喀之役,深受其赏识。自嘉庆二年(1797年)起,率军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屡战有功,史称“遇春谋勇俱绝,剧寇半为所歼”。嘉庆十一年(1806年),平定陕西宁陕镇驻兵哗变。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参赞大臣身份率兵镇压天理教起义及陕西南山厢工起义。道光六年(1826年),以代理陕甘总督之职率军讨平张格尔叛乱,收复南疆西四城。道光八年(1828年),正式担任陕甘总督。张格尔伏诛后,因功绘像紫光阁。
道光十五年(1835年),以年老辞官返乡,进封一等昭勇侯。道光十七年(1837年),杨遇春病逝,年七十八。追赠太子太傅、兵部尚书,入祀贤良祠,谥号“忠武”,故后世称其为“杨忠武侯”。著有《武备制胜编》十三卷 。
杨遇春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每遇军务,无不从伍驰驱。一生交战数百次,战法多变,临战常顶石冒矢冲锋陷阵,未曾受伤,被嘉庆帝称为“福将”,与杨芳并称“二杨”。在陕甘总督任上十年,请免梨贡,裁减冗员,裁减军队,组织屯垦,改良马政,加强防务,合并机构以节浮费,为开发西北边疆做出贡献。
人物生平
武举勇将
杨遇春六岁时开始读书,十七岁时因家道中落转而习武。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考中武举人,任四川材官。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朝廷选用其担任督标。后跟随福康安镇压甘肃田五起义、台湾林爽文起义以及贵州、湖南苗民起义,深受福康安的赏识和提拔,接连升任青云把总、千总。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尔喀(即尼泊尔)封建主侵犯清朝西藏地区,攻进日喀则,破坏札什伦布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朝廷派福康安为统兵大臣,进行反击。杨遇春因随福康安出征有功,升任四川城守右营守备。
乾隆六十年(1795年),古州苗民起义爆发,杨遇春随福康安率军镇压,因功升任广东罗定营副将(一作进阶都司),赏戴花翎,并赐号“劲勇巴图鲁”。
谋勇兼优
嘉庆二年(1797年),参与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受到经略大臣额勒登保所倚重。
嘉庆五年(1800年),以甘州提督身份率军独立作战。起义军著名领袖覃加耀、罗其清、冷天禄、阮正隆、王廷诏等多人先后被其杀害或俘获。旋即因功赐云骑尉世职。
嘉庆六年(1801年),晋升骑都尉世职。
嘉庆七年(1802年),升任固原提督,后因其功勋卓著,晋升二等轻车都尉世职。
嘉庆十一年(1806年)六月,陕西宁陕镇驻兵因减发银两而哗变,变兵攻城劫狱,杀死官员,发展到一万余人,朝廷派德楞泰、杨遇春等人率军平定。
嘉庆十三年(1808年),杨遇春入朝觐见,兼任乾清门侍卫,仍授固原提督。
嘉庆十八年(1813年),杨遇春以参赞大臣身份率兵镇压天理教起义,进封二等男爵,并获赐黄马褂。
嘉庆十九年(1814年),率军镇压陕西南山厢工起义,晋封一等男爵。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即位,加杨遇春为太子少保,赐双眼花翎。
平定张格尔
道光五年(1825年),担任代理陕甘总督,该职此前很少由汉人承当。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叛国者张格尔在英国殖民主义者支持下,勾结浩罕(今乌兹别克共和国东部)、阿富汗等外国势力,煽动喀什噶尔(今喀什)、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叶尔羌(今莎车)、和阗(今和田)南疆四城叛乱。同年八月,伊犁将军长龄上奏朝廷,请求调发大军四万,以五千人分护粮台,以两万五千人进军讨伐。旻宁下旨任命长龄为扬威将军,任命杨遇春与山东巡抚武隆河为参赞大臣,率领陕西、甘肃、吉林、黑龙江、四川五省清军会攻叛军,并调乌里稚苏台以及伊犁牛、驼数干、战马两万军用。同年十月,陕西清军先至阿克苏。提督杨芳攻占阿克苏西南约二百五十里之战略要地柯尔坪(今柯坪),既掩护主力在阿克苏集中,打开西进的通路。十一月,杨遇春与长龄、武隆阿驰往征讨。
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初六日,清军主力由阿克苏西进。二月十四日,至巴尔楚(今巴楚),留兵三千人,防叛军迂回后方。二月二十二日,至大河拐,叛军三千人夜袭清营,被击败。次日,抵达浑阿巴特(今伽师东),叛军两万据山岗防守,阵地长五六里。长龄、杨遇春率主力由正面,杨芳由右翼、武隆阿由左翼三路进攻。叛军多次由山岗上向下反击,均被击退,终于不支溃退,辎重牲畜尽为清军所获。二月二十五日,至沙布都尔(今伽师西),叛军数万据河渠堤坝防守,利用苇湖决水淤地制造水障,以阻止清军骑兵冲击;阵地后方并部署有预备队。清军以步兵由正面越水障强攻,而以骑兵由两翼迂回,实施侧击。适叛军带火药爆炸,清军乘机猛攻,歼敌万余,叛军溃逃。
二月二十七日,清军至河瓦巴特,叛军数万占据山岗阻击。清军当夜派吉林劲骑一千,分两路由左右间道秘密迂回至叛军阵后埋伏。次日拂晓,部署步兵由正面,骑兵由两翼进攻。叛军佯退,企图诱清军登岗,俟登至半坡时实施合击。清军步兵使用迭射、相互以火力掩护逐次接敌,至半坡时,跟随于火器手后、身着虎皮彩衣的滕牌兵跃出冲锋,叛军战马受惊混乱,据岗力战。埋伏于阵后的骑兵,由背后发起突袭,叛军大败,被歼过半。清军乘胜追击,于二月二十八日进抵浑河(今博罗和硕河)北岸。张格尔叛军十万沿北岸筑垒防守,绵亘二十余里。清军整夜以小分队进行袭扰,疲惫叛军。次夜大风,飞沙障目。长龄以敌众我寡,惧叛军乘机反击,欲退军十里,俟风停再攻。杨遇春认为天气昏暗,叛军难辨我兵力多少,更不利我军渡河,正宜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机不可失,于是派黑龙江索伦骑兵一千在下游渡河牵制,而以主力乘昏暗由上游急渡,占据上风。天拂晓时,全军皆渡,集中炮火轰击叛军营垒。叛军遭突袭大乱溃逃,清军乘胜追击至喀什噶尔城下。张格尔率少数残部由木吉(今布伦库勒西北)经乌孜别里山口逃布鲁特达尔瓦斯山(今塔吉克斯坦国境内)地区,清军取得浑河之战的胜利。三月初一日,清军收复喀什噶尔城,生擒安集延军首领推立汗及萨木汗以下叛军四千人。三月初五日,杨遇春收复英吉沙尔;三月十六日,收复叶尔羌。五月,杨芳在昆拉(今和田西)击败叛军五千人,擒斩其首领玉努斯,收复和阗。至此,被张格尔叛军占据一年的南疆西四城,全部为清军收复。杨遇春因功加太子太保,张格尔逃走后,旻宁命杨遇春先行入关。
道光八年(1828年)正月,杨芳于铁盖山擒获张格尔。捷报传至北京后,适逢杨遇春入朝觐见旻宁,旻宁论功行赏,正式授杨遇春为陕甘总督,并命人绘其画像存于紫光阁。
功名两全
道光十年(1830年),张格尔的兄长玉素普纠结布鲁特、安集延数千人马,进入边防卡伦侵扰。杨遇春再次作为钦差大臣,带领本标将士驻扎肃调度,最终平定喀什噶尔等处的叛乱,再次维护清朝的统一。
道光十五年(1835年),杨遇春以年老辞官返乡。杨遇春辞归前,旻宁命缓程来京觐见,进封一等昭勇侯,在籍支食全俸。并赠以御制紫光阁画像一轴。
道光十六年(1836年)冬,四川总督鄂山前往北京谒见旻宁。旻宁特地书写“福、寿”二字,并拿出内府十两人参,命鄂山带回四川赏赐杨遇春。
八旬而薨
道光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1837年4月3日),杨遇春病逝于成都南门外“望禾亭”别墅,终年七十八岁。逝世后,旻宁追赠其为太子太傅、兵部尚书,入祀贤良祠、乡贤祠,谥号忠武,故后世又称杨遇春为“杨忠武侯”。
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月十六日,葬于崇庆州西山上,后移葬崇庆州娘娘岗祖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