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
外文名:Desiderius Erasmus
别 名:埃拉斯默斯
国 籍:中世纪尼德兰(今荷兰和比利时)
出生地:荷兰
出生日期:1466年10月27日
逝世日期:1536年7月12日
职 业:史学家,作家
毕业院校:都灵大学
代表作品:《愚人颂》和《基督教骑士手册》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德语:Erasmus (Desiderius) von Rotterdam,又译埃拉斯默斯,史学界俗称鹿特丹的伊拉斯谟,1466年10月27日-1536年7月12日),是中世纪尼德兰(今荷兰和比利时)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伊拉斯谟是一个用“纯正”拉丁语写作的古典学者。
伊拉斯谟对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思想有巨大的影响,路德钦佩并渴望结交伊拉斯谟。可是后来马丁·路德与伊拉斯谟交恶,马丁·路德发表了《论意志的捆绑》来反驳他,此后伊拉斯谟公开指责马丁路德的文章为野蛮的书。
尽管伊拉斯谟终生都是一个天主教徒,但他尖锐地批评了当时他认为骄奢过度的罗马天主教会,甚至拒绝接受后者授予的枢机职位。
在《论死亡之准备》(Treatise on Preparation For Death)一文中,他声明了自己的观点——永久生命的保证不在于教堂中的圣礼和仪式,仅在于对基督赎罪的信念。
伊拉斯谟整理翻译了《圣经·新约全书》新拉丁文版和希腊文版。他创作的作品有《愚人颂》,《基督教骑士手册》(Handbook of a Christian Knight)和《论儿童的教养》(On Civility in Children)等等。他在2004年票选最伟大的荷兰人当中,排名第五,次于排名第四的雷文虎克。
人物生平
1466年10月26日生于荷兰的鹿特丹一个神甫家庭。是一名天主教的神父计拉德(Roger Gerard),与一个医生的女儿,私生了这个孩子。他成为中古世代到现代转接的人物。青年时代入修道院。伊拉谟斯幼年丧母,在大座堂学校受教育,聪颖过人,十二岁的时候,即精通古典文学。
1486年,他的监护人送他入鹿特丹附近的修院。虽然他不喜欢那里的生活方式,但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1492年,坎柏里(Cambrai)主教按立伊拉斯谟受任教职。不过,他始终未作教堂神甫,而作主教秘书。
1495年,伊拉斯谟进入巴黎大学,进修神学之外,于古典文学喜爱西塞禄(Cicero),于教父中爱耶柔米(Jerome),论著为华拉(Laurentius Valla);华拉从据语言学,揭穿教廷所谓的康士坦丁献让罗马诏书(Donation of Constantine),不过是第八世纪的伪造品,而动摇罗马历来声称优越的根基。
1499年,伊拉斯谟访问英国,结识了当时的政教要人,包括黎泰谟(William Latimer),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和圣保罗大座堂的首牧寇勒(John Colet),并经引介给英王亨利七世(Henry VII),和王子,后来的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寇勒教导他,神学必须从枯燥的经院学派回到圣经,从教条进到实践的智慧。因此,他在牛津大学修读希腊文,但没有像拉丁文那样的登峰造极。1506至1509年,伊拉斯谟到意大利,深受文艺复兴的薰沐;获都灵大学(University of Turin)神学博士。
1509年,他再到英国,住在莫尔家中。撰写《愚人颂》(Encomium Moriae 英译本为 The Praise of Folly)。此书在他有生之年,至少再版二十七次。书是以讽刺文体写成,通俗诙谐,而不涉低级。教皇利欧十世(Leo X),非常喜爱。他受邀在剑桥大学作讲座教授,教希腊文和耶柔米。
1511-1514年,伊拉斯谟在剑桥大学任教。
1514至1521年,伊拉斯谟在比利时的鲁汶(Louvain),那里有一所特为研究圣经文字的新学院。1514年,任修院主持的老朋友,要他复作修士生涯。他连忙写信表示,自己着意文学,敬谢不敏。是教皇利欧十世作成好事,下诏准伊拉斯谟在院外过世界的生活,并不必穿修士的衣服。到1517年四月,更特准解除他修道士的誓愿。
早在1504年夏天,伊拉斯谟在比利时的修院图书馆,偶然看到华拉的新约注解,附有经文评比。以后,他自己收集参阅不同抄本,参考古教父的著作,编订他自己的希腊文新约;以希腊文为主,并参照希伯来文,加上他自己的拉丁翻译和注解,有时还尖刻辛辣。成书后,比耶柔米的武加大(Vulgate)拉丁通俗译本为正确。
伊拉斯谟曾多次到过瑞士的巴塞尔(Basel),很喜爱那里。在1514年,他与那里的出版商福洛本(Johann Froben)成为朋友,住在福洛本家中,以后并作出版的顾问和帮助编辑。希腊文新约就在巴塞出版。
1514至1521年,伊拉斯谟在比利时的鲁汶(Louvain),那里有一所特为研究圣经文字的新学院。在那里,他看到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在他的著作中,有许多讲到教职人员普遍的腐败,增加路德的灵感。伊拉斯谟不反对路德改革的目标,而是不喜欢其处理的方式。至于路德,则尊重伊拉斯谟,甚至希望他会支持并积极参与改革运动。
伊拉斯谟是爱维持和平的人;他所期望的改革,只限于内部的改革;他尊敬圣经,却不能领会因信称义的重要。他缺乏先知的性向和勇敢,也不是有组织能力的人。至少在宗教改革初期,他同情路德;极端的罗马教人说:“伊拉斯谟生下蛋,路德孵蛋。”
1520年六月十五日,教皇利欧十世,开除路德的教籍。显然有人把他给路德的信给了教皇看。九月十三日,伊拉斯谟写信给教皇,仍然说路德的好话,也为他自己立场辩护。
1520年十二月五日,支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撒克森选侯腓德烈(Frederick),问起他对路德的意见,伊拉斯谟说:“路德犯了两样罪:他冲撞了教皇的冠冕,和教士们的肚腹。”伊拉斯谟看到局势的发展,趋向极端;仍然劝告教皇亚得霖六世(Adrian VI),避免使用激烈手段,宽免过去的错误,改革教会的腐败,召集中和的人开总议会。他的建议不被接纳。
1524年九月,伊拉斯谟出版了论自由意志,主张人有自由意志,才有道德上的责任;但要靠神的恩典。
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关系,也越趋疏远。伊拉斯谟成为主张改革,却不参与改革运动。此后,他继续写作,编订古教父的著作,并写教义问答,论十诫,论主祷文等。
1536年七月十二日,伊拉斯谟死在德国巴塞尔,年七十岁,葬在巴塞尔大教堂内。临终前,有福洛本等三个朋友同去看他,他还幽默的以约伯自比,把他们当作三个安慰者,要他撕裂的衣服,在他头上撒炉灰。他最后的话:“噢,主耶稣,施恩;主,拯救我;主啊,结束吧;主,向我施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