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是什么样的?他的庙号是实至名归还是空有虚表?

2020年07月06日19:17:16

今天情缘阅读小编给大家带来朱祁镇是什么样的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靖康二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俘获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皇后、妃嫔、公主、朝臣在内三千余人。金人以牵羊礼对待,肆意淫侮,并将他们迁往北地。一路上金人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这样一场汉民族史上的浩劫,不仅直接宣告了北宋 的灭亡,更是深深刺痛了汉人的内心,民族英雄岳飞便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之语。

这样的一种情形,在三百多年后的大明王朝也曾险些上演。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不顾群臣反对,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率五十余万大军征讨瓦剌。作为历经明成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等几位明君治理之下的大明,可谓是“全盛之天下”。

但战争的因素从来不单单是数量的堆砌,更是在实力基础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否则也不会有韩信的破釜沉舟、项羽的巨鹿之战等以少胜多的战役。此时的瓦剌部经过马哈木、脱欢、也先三代的经营,也已是兵强马壮,更兼之也先用兵有度;反观明英宗朱祁镇却所托非人,任由宦官王振指挥,于是失败也是在所难免。但一场如此彻底的失败,却令人咂舌。

此战中,明军五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这其中还包括了成立于明成祖朱棣时的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这些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精锐火器的军队;而随驾亲征的大臣包括英国公张辅 、户部尚书等66人也都以身殉国,明英宗朱祁镇本人也为瓦剌所俘。

这也仅仅是开始,有了明朝皇帝为质,瓦剌部开始裹挟明英宗“叫门”,进行劫掠。当听闻明朝不愿和谈之后,也先更是命令瓦剌大军直抵京畿。

此时的北京城内,兵士多为老弱病残,披甲率也十不足一。一时间,人心惶惶,群臣之中亦有如徐有贞这般奸佞之辈,主张南迁避祸之辈;而勤王之军也不能速至,大厦将倾。一旦瓦剌军队攻破北京,一场明朝版的靖康之耻在所难免。

危殆之时,一位大臣站了出来,时任兵部侍郎于谦力主固守,并且附议大学士王文上书劝勉邺王朱祁钰上位之事。最终,在孙太后首肯之下朱祁钰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七位君王,于谦也被擢升为兵部尚书,随即他命令调集各地勤王军队,一场北京保卫战也便展开。

在上下一心、调度有方之下,大明王朝终于转危为安。

此后,被掳掠至瓦剌的朱祁镇也因为没有了利用价值以及多次被明军打败,决意将朱祁镇放归。在回归明朝后,朱祁钰将这位大哥进行了七年的幽禁,但就在景泰八年,朱祁钰病情沉重,儿子朱见济又早夭,并无继承人。因此,皇位之争其实事实清晰,当归属于朱祁镇长子朱见深,但是朱祁镇并不甘心,而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投机者更不会放过这个拥立的机会。

于是,一场近乎人尽皆知的夺门之变就在于谦等人的“默许之下”发动。对“夺门之变”,明宪宗朱见深这样定性“(朱祁钰)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事成之后,朱祁镇复位。

那么复位之后,朱祁镇又是如何做的呢?其一,诛杀有匡扶之功的诚臣于谦,还假惺惺的一句“谦实有功”;其二,对其弟明代宗朱祁钰定性。称朱祁钰“不孝、不弟、不仁、不义,臭名昭著”,并且废除其帝号,幽禁宫闱。与朱祁钰幽禁他不同的是,朱祁钰在被幽禁仅仅一个月后便莫名死去。在谈迁的《国榷》中,更有“太监蒋安希旨,以帛扼杀王,报郕王薨”记载。其三,为他的亲信太监王振“平反”,推翻朱祁钰对王振的判词;还特意为王振立祠做神道碑;更甚者连瓦剌也先也被其立碑,以报答瓦剌也先的放行之功。其四,对于拥立自己有功的曹吉祥、徐有贞、石亨大肆封赏,委以重任。而这种不加甄别的擢升造成的后果就是朝堂混乱,更甚者石亨、曹吉祥更是先后造反。

遍揽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九岁承位,在位二十二年,除却初期由张太后、三杨主政的正统初期政治清明以及他出于爱护妻子钱氏私心而废除殉葬制度以外,他毫无功绩。如果非要在明朝十六帝中以昏聩而论,排出名次,以土木堡之变、以及夺门之变他所开的恶例(所谓的正统论,这一点在明亡之后,明朝各藩王只能先内斗再反清便是影响之一)而论,他当属第一。

那么为何他会庙号“英宗”呢?

事实上,庙号中的英、英宗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谥号中理解的英、英宗。谥号之中英为: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著曰英;明识大略曰英; 在庙号之中,英宗则代表着多内讧、多麻烦、短命等。在历史上,凡是庙号为英宗的帝王,实则多是转折之君,当然这个转折是由好向坏,一如元英宗,为政时便发生了南坡之变,也因此而丢掉了性命。对于朱祁镇,这样一位一生经历了两次大变,又有曹石之乱的君王,英宗的庙号实则并无太过。 #明英宗#朱祁钰#明成祖收藏

此战中,明军五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这其中还包括了成立于明成祖朱棣时的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这些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精锐火器的军队;而随驾亲征的大臣包括英国公张辅 、户部尚书等66人也都以身殉国,明英宗朱祁镇本人也为瓦剌所俘。

这也仅仅是开始,有了明朝皇帝为质,瓦剌部开始裹挟明英宗“叫门”,进行劫掠。当听闻明朝不愿和谈之后,也先更是命令瓦剌大军直抵京畿。

此时的北京城内,兵士多为老弱病残,披甲率也十不足一。一时间,人心惶惶,群臣之中亦有如徐有贞这般奸佞之辈,主张南迁避祸之辈;而勤王之军也不能速至,大厦将倾。一旦瓦剌军队攻破北京,一场明朝版的靖康之耻在所难免。

危殆之时,一位大臣站了出来,时任兵部侍郎于谦力主固守,并且附议大学士王文上书劝勉邺王朱祁钰上位之事。最终,在孙太后首肯之下朱祁钰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七位君王,于谦也被擢升为兵部尚书,随即他命令调集各地勤王军队,一场北京保卫战也便展开。

在上下一心、调度有方之下,大明王朝终于转危为安。

此后,被掳掠至瓦剌的朱祁镇也因为没有了利用价值以及多次被明军打败,决意将朱祁镇放归。在回归明朝后,朱祁钰将这位大哥进行了七年的幽禁,但就在景泰八年,朱祁钰病情沉重,儿子朱见济又早夭,并无继承人。因此,皇位之争其实事实清晰,当归属于朱祁镇长子朱见深,但是朱祁镇并不甘心,而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投机者更不会放过这个拥立的机会。

于是,一场近乎人尽皆知的夺门之变就在于谦等人的“默许之下”发动。对“夺门之变”,明宪宗朱见深这样定性“(朱祁钰)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事成之后,朱祁镇复位。

那么复位之后,朱祁镇又是如何做的呢?其一,诛杀有匡扶之功的诚臣于谦,还假惺惺的一句“谦实有功”;其二,对其弟明代宗朱祁钰定性。称朱祁钰“不孝、不弟、不仁、不义,臭名昭著”,并且废除其帝号,幽禁宫闱。与朱祁钰幽禁他不同的是,朱祁钰在被幽禁仅仅一个月后便莫名死去。在谈迁的《国榷》中,更有“太监蒋安希旨,以帛扼杀王,报郕王薨”记载。其三,为他的亲信太监王振“平反”,推翻朱祁钰对王振的判词;还特意为王振立祠做神道碑;更甚者连瓦剌也先也被其立碑,以报答瓦剌也先的放行之功。其四,对于拥立自己有功的曹吉祥、徐有贞、石亨大肆封赏,委以重任。而这种不加甄别的擢升造成的后果就是朝堂混乱,更甚者石亨、曹吉祥更是先后造反。

遍揽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九岁承位,在位二十二年,除却初期由张太后、三杨主政的正统初期政治清明以及他出于爱护妻子钱氏私心而废除殉葬制度以外,他毫无功绩。如果非要在明朝十六帝中以昏聩而论,排出名次,以土木堡之变、以及夺门之变他所开的恶例(所谓的正统论,这一点在明亡之后,明朝各藩王只能先内斗再反清便是影响之一)而论,他当属第一。

那么为何他会庙号“英宗”呢?

事实上,庙号中的英、英宗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谥号中理解的英、英宗。谥号之中英为: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著曰英;明识大略曰英; 在庙号之中,英宗则代表着多内讧、多麻烦、短命等。在历史上,凡是庙号为英宗的帝王,实则多是转折之君,当然这个转折是由好向坏,一如元英宗,为政时便发生了南坡之变,也因此而丢掉了性命。对于朱祁镇,这样一位一生经历了两次大变,又有曹石之乱的君王,英宗的庙号实则并无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