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成年后,“忠臣”诸葛亮不还政的原因是什么?

2020年07月06日19:19:02

还不知道刘禅成年后,“忠臣”诸葛亮不还政的读者,下面情缘阅读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晋书·桓温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这句话虽然讲的是东晋权臣桓温,但也间接表明一个事,诸葛亮曾经带着百名士兵入朝,带着武器面见皇帝。

这是什么道理?入宫见圣上如何能携带利器,又怎么可以带士兵?作为世人眼中的忠臣,诸葛亮为何有这样不敬天子,甚至是威胁天子的举动呢?而且为何刘禅已经成年了,诸葛亮还不归还权柄给刘禅,反而仍是自己理政呢?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白帝托孤,临危受命

《出师表》记载,“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当初关羽镇守荆州,眼看就要攻下曹魏在此地的势力范围,给其一个下马威,同时扩大自身威势。谁曾想,原本是盟友的东吴早就与曹操勾结,趁着关羽北伐,狠狠地偷袭其后方。好巧不巧,又碰上镇守江陵和公安的糜芳、士仁叛变,打得关羽措手不及。

在节节败退之际,关羽父子被擒获,最终丧命。刘备不仅失去了一员大将,也失去了荆州原有的地盘。惊怒又大悲的他,誓要孙权付出代价,于是带兵讨伐东吴。“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奈何七月出征,第二年六月便被击败,刘备只得仓皇收兵。

这一战,不仅没能如刘备预想的那样为关羽讨回公道,反而大败,蜀汉的兵力被消耗,自己也因此患病,身体每况愈下。不仅如此,刚刚建立的政权还面对着曹魏与东吴的虎视眈眈。想到此,刘备更是彻夜难眠,故而身体越发虚弱。这可不正是“败军之际”“危难之间”嘛。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刘备知道自己不行了,于是招来诸葛亮,把身后之事托付于他,命他照顾好蜀国,顺便辅佐自己的儿子。他甚至还说,若是自己的儿子不堪大用,“君可自取”。

面对君主这样的厚望与信任,诸葛亮自是不敢辜负,内心也大为震动和感激。临危受命的他,从此便下定决心用一生来报效刘备的信任与赏识,“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不仅这样想,也确确实实是这样做的,“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在内维持朝政,悉心教导刘禅;在外北伐曹魏,誓要平定中原,以了先主心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用在他身上,实在不为过。

那么这样一个一心为蜀的人为何不还政于刘禅,又为何要带士兵与武器入宫呢?

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

首先来说说带士兵与武器入宫这件事,这其实是我们误会了这句话。古代文言文一般是省略主语的,这里的“诏温依诸葛亮故事”就是如此。“诏”是动词,在这里是谓语,它的主语自然是朝廷,是皇上。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朝廷下诏,给予桓温诸葛亮那样的待遇。

那诸葛亮又是什么待遇呢?《三国志》记载,“亮率众南征,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这就表明,是朝廷主动赐下这些武器和士兵的。那朝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难道是告诉受赏的人,你可以造反,可以不把皇上放在眼里吗?当然不是,朝廷又不是傻子。

斧钺这一类事物,不仅仅是兵器,更是权力的象征。赏赐这些给臣子,其实是代表朝廷对忠臣的信任与嘉奖。所以,诸葛亮受到这些赏赐,其实是刘禅对他的尊敬与信任的表现,是他的忠贞高节体现。

至于还政这件事,诸葛亮当然考虑过,但是让刘禅一人场控大局实在令人堪忧。当时的蜀汉确实是“危急存亡之秋”,自身实力弱小,比不上曹魏与东吴,朝廷内也不是一片祥和,各方势力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面对复杂的局面,就是诸葛亮都要慎之又慎,更何况刘禅这个毛头小子呢。

所以为了大局考虑,为了蜀汉的长期存亡,诸葛亮并没有让刘禅独掌大权。但这也不代表他要取代刘禅,自己称王。从前后出师表中那些情真意切的句子,还有其中蕴含的为君之道,咱们都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诚之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从来不是不还政给刘禅,只不过是打算一步一步慢慢教刘禅长大,等他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有魄力的君主。可惜的是,他还没有等到这一天,就永远地离开了。只能带着满腔遗憾与疲惫,在地下长眠。

诸葛亮这一生,为国为君,为民也为天下,他的忠贞死节,他的淡泊名利,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值得每一个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