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情缘阅读小编给大家带来北魏冯太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引言:
北魏高宗文成帝的皇后冯氏,不仅当过皇后,还当过皇太后、太皇太后,而且还在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孝文帝的很多政绩,但他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这些都是这位冯太后制下实施的。冯氏凭借自己的智慧稳定了北魏20多年的政局,这在那个时代是一项难以想象的任务。
混乱的北魏造就的冯氏
文成帝拓跋濬是太武帝的孙子、景穆帝的儿子。太武帝在后期比较“迷”,直到最后死在了宗爱的手里,而这么面对宦官谋杀了皇帝这么大的事情,北魏官方此时竟然毫无作为,让宗爱又杀了一名王爷,在杀完第三个的时候,文成帝拓跋濬登基后才将宗爱解决。本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北魏就是将这件事拖了很久。
文成帝太安二年,冯氏被封为皇后,冯皇后虽然在历史上很有名,但是她的原生家庭并不好,老爹冯朗本是北燕贵族,后来投靠北魏获罪被杀,无奈只能跟着姑妈生活,恰好姑妈又是太武帝的妃子,就这样冯氏进了宫,后来被文成帝立为皇后。
就在冯氏变成“冯皇后”之后,文成帝选择将拓跋弘立为太子,他就是后来的显祖献文帝,冯皇后并非拓跋弘生母(在鲜卑族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在确定太子后就会处死太子生母,俗称“子贵母死”。)这时文成帝只有十七岁,这么算来的话,十五岁文成帝就开始了“成人生活”,这样又怎能长寿呢?在位十几年就去世了,接下来上位只能是十二岁的献文帝了。
从太武帝死后看,这一时期北魏十分混乱,不是皇帝死,就是皇帝岁数太小,而太武帝时期虽说北魏时常发动战争扩大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但同时北魏国力也有着巨大的消耗,在加上北魏时常发生政变,北魏虽然表面上看十分威武,其实已经岌岌可危了。
北魏内部的混乱,又给了奸佞乙浑机会,他把持朝中大权,铲除异己,而献文帝又因为年岁太小,所以在这种局势之下冯太后不得不走到台前,收拾北魏这混乱的局面,冯太后以拓跋丕告发乙浑谋反的名义,将乙浑诛杀,很明显这就是冯太后解决乙浑的一个幌子,拓跋丕的告发只能算是“催化剂”加快了冯太后对乙浑的行动。
将乙浑这一不稳定因素解决后,为了北魏政局的稳定,冯太后临朝称制。
冯太后称制(天安元年466年二月)后到了(皇兴元年467年九月)就归政献文帝了,她执政的时间并不久,这又是为何呢?
小编认为,冯太后之所以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归政于献文帝,是迫于朝中压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小编分析有一下两点原因:
(1)在冯太后归政之前,献文帝就有了拓跋宏,而冯太后此时亲自抚养这个孙子拓跋宏,拓跋宏并不是冯太后的亲孙子,冯太后这么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无非就是想将未来的皇帝,培养成一个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人。
(2)冯太后并不是献文帝的生母,所以此二人关系并不是多好,而且此时献文帝虽然是皇帝,政务却是由不是亲生母亲的“母亲”把持着,心里肯定也不舒服,采取措施向冯太后施压归政。
献文帝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很奇葩的皇帝,冯太后归政之后做了几年皇帝后就想要修佛、修道,要将皇位禅让给叔父,而朝廷大臣一致反对,才改变主意将皇位传给了儿子拓跋宏。自己做起了“太上皇帝”,传位给儿子很正常,但是这时候拓跋宏仅仅才五岁啊!所以拓跋弘只能以“太上皇帝”的名义继续亲自执政,后来由于冯太后和献文帝之前的矛盾,所以冯太后最终用一杯毒酒夺取了拓跋弘的性命。
而对于此事孝文帝却是一点也不知道,对于这件事一定是冯太后策划了很久的,而且一定有朝中的大臣从中支持的,对于为何有大臣支持,小编认为,北魏朝中的大臣也是懂得“权谋之道”的,与其说需要“忠”倒不如说是“利”才是这个朝中最永恒不变的“道”,三十五岁的冯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再次称制。
冯氏治下的北魏
冯氏到底是不是像武则天、慈禧一样痴迷权利无法自拔的人呢?她对于自己身边的亲信赏罚分明,并不是一昧的信任亲信,自己的衣着也十分俭朴,饮食上也比较朴素,对于政务处理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碰到问题也能很快做决断。同时她还很善于保持朝中势力的平衡,她重用太卜令王叡等宠臣的同时,还对朝廷中有很多人支持的名流加以优待,不过手中只要握有权利,冯氏肯定就不是普通的冯氏了,她将献文帝时期,给自己穿过小鞋的李䜣处死,这只能说冯氏是在用手中的权利解决之前的恩怨,并不能说明冯氏在政治上有什么高明的手段,这种事实每一个掌权者都会做的。如果要说冯氏在政治上的贡献就必须看看她两次临朝都做了些什么。
冯氏第一次临朝执政,在各个郡中设立郡学,置博士、助教、生员,这在当时算是很先进的了,这是其一。
道武帝时期北魏曾有一种名为侯官的官职,他们的性质和明朝的锦衣卫相同,弊端也一样,就是利用职务之便敲诈勒索他人,完全没有设立之初想要达到的作用,冯氏将侯官这一官职废除,这是其二。
在北魏,官员并没有我们常说的俸禄。直到太和年间才有了“班禄”,就是向百姓增加用于付给官员俸禄的税收(大致是每户增加布帛三匹,谷子二斛九斗),如果没有俸禄,官员就会贪污,而现在发放了俸禄,冯氏也加大了对贪污的处理,如果贪污超过一匹布的价格,就要被判处死刑,虽然拥有俸禄后,不见得就没有官员贪污,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官场的混乱,这是其三。
除此之外,冯氏还采用的均田制度,增加国家的收入,这是其四。
北魏均田制规定:
十五岁以上的丁男受露四十亩,丁女受露二十亩,奴婢按照丁男丁女受田;若有耕牛,每头牛受田三十亩,四头为限。人死或者年满七十岁,田需要归还政府。初受田的丁男另外国家给予二十亩桑田,用来植桑;如果土地适合种麻,丁男可分十亩麻田,丁女可分五亩麻田,而这些桑麻田不需要归还政府,可以世代耕种。一个家庭的夫妇每年向政府纳租粟二石,布帛一匹。
北魏均田制就是为了节制豪强与国家争夺农户,躲避国家税收的政策,它可以使国家税收进一步增加,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这一制度一直 沿用了近三百年。
其五就是有名北魏三长制了,北魏三长制主要针对的是北魏户籍的制度,五家为邻,设置一邻长;五邻为一里设置一里长;五里为一党,设置一党长,这就是“三长制”中的三长。这三长负责监察户口,税收、劳役等工作,在加上与之前的“均田制”相结合,这使得北魏的基础社会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冯氏所做的这五点,极大的改善了北魏的社会环境,一改太武帝之后北魏混乱的局面,并不像武则天一般掌权后,改制称帝,更不似慈禧一般将整个国家作为自己手中的玩物,冯氏究竟与她们有何不同呢?
结语:
冯氏手握整个北魏大权,如果最终如武则天一般,改朝称帝,那绝对可以做出比武则天更加惊天动地的大事来,而冯氏最终没有成为武则天或者慈禧一般的“女强人”小编认为这和冯氏所处的性格和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冯氏身份十分特殊,自幼长在宫中身份低微却又被立为文成帝的皇后,加上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权利的争斗,冯氏对于权利的感官也是十分敏锐,但她知道的是,即使她大权在握,最终的权利终将回归拓跋氏的手中,因为冯氏一族仅剩她一人,手中握着这些权力,最终又有何用呢?如果不是宗爱乱政,或许冯氏根本就不会走到历史的前台。
此时的北魏虽说统一了北方,但是并没有像武则天时代或者慈禧时代一般全国得到了统一,所以冯氏也没有条件去改朝称帝。南北朝时期本就是一个大混乱时期,如果北朝在这个时候,再出一个“女帝”那天下不知究竟会乱成什么样。在后来人们经常会提到北魏孝文帝,殊不知在冯太后去世时,孝文帝只有二十四岁,孝文帝时期的很多只不过是沿用冯氏的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