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和珅的钱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情缘阅读小编一起欣赏。
乾隆时期的中国,地大物博,对外贸易也是十分频繁。中国的陶瓷、丝绸、茶叶对国外来说,都是稀有的珍宝。
最终,英国通过和中国来往的贸易逆差,导致英国的白银大多都流向了中国。为此,在一七九二年,他们派遣了一名使者马噶尔尼来到中国,想改变一下贸易逆差的状况。马噶尔尼精心准备了两个东西,想借此说服乾隆帝改变一下大清对英国只出口不进口的状态。
首先,是一套市场经济原则的理论体系,他仔细讲解了这套理论,并且,要求东西方的贸易应该以此为原则,而不是单方面的输出。其次,则是大英帝国的军火,他演示了日不落帝国的坚船利炮和热兵器,顺便推销了一下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商业一体”的特色。
可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大清帝国正值鼎盛时期,对这些东西根本不感兴趣。
更不用说,早在宋代,中国就有市场经济形式的海外贸易。可以说,这种经济形式发扬光大于西方,而向世界提供这个形式的却是中国。在宋代,中国就有二十多处贸易的港口,而清朝,只开设了广州一处而已。
那么,市场经济原则为何能在西方国家成立,而难以在中国存活呢?
因为,西方各国独立,小国寡民,资源匮乏,难以自给自足,不得不依赖市场。所以,这就决定了西方国家的市场大于国家的特点,而“军事商业一体”的形式也在西方各国萌芽的。反观中国,因为,地大物博,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不仅不依赖市场,反而,成为了最大的市场。
所以,市场经济难以突破王权,市场原则无法改变权利支配经济的局面。所以说,在在当时的中国,权利支配经济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有现代资料指出,若是给古代各国算一算GDP,那么,会发现:乾隆时期中国的GDP稳居世界第一,甚至,占到了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二。而英国、德国、法国、俄国、意大利五个国家的总和也只占了世界的百分之十七左右。
其实,不只是乾隆时期,在唐、宋以后,一直到十八世纪,这一段漫长的时间里,中国一直是世界首富,一时间,难以与之匹敌。可以说,中国的君主专制曾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而西方后来出现的全球化的帝国主义,其实,是足以撼动中国的。
但是,那时的中国依旧没当回事。当马噶尼尔来到中国的时候,当时,正处于英国战胜荷兰,帝国主义正在慢慢崛起的时候,而清政府丝毫不知,也没有这种意识。
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只开设了广州一处港口,即使如此,也足矣。所有人都没有对当时的经济制度产生过怀疑,英国想把自己本国的贸易捆绑在中国,而中国却表示拒绝。那么,为什么不增加港口,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清廷给出的理由是:国家安全问题。
其实,还有一个更真实的理由,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在康熙帝设立广州港口之后,还招募了十三家管理人,专门官外贸和关税这件事。宋朝时期,船舶的收入是要上交国家充当国库的,而到了清朝,港口的收入只交到内务府仅供皇室使用。
所以,为了防止民间海权,清廷要完全垄断这一行业,才能有更大的收益,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只开设一处港口。
户部掌管着国家的财产,而内务府掌管的是皇室的财产。虽说,“国”与“家”不分,但是,皇帝总有想把国家财政移为己用的小心思,而当时,掌管内务府和户部的人就是和珅,他十分擅长揣摩皇帝的心思显得“善解人意”,总是默不作声地就把国库里的金银财宝搬到内务府。
当时,港口除了有税收,还要收另外一个费用,就是“规礼”。“规礼”是当时油水的主要来源,有人算过,一艘船要进入港口,要交一百多项条目的费用,这些费用加起来比正式税收还要多。这样一来,在港口工作就成了一个肥差。
当时,“规礼”所得要拿出一大部分报效皇帝,上报的钱财每年不得少于一百万两,而这一道手续必须得经过和珅的手上。而和珅则是乾隆眼前大红人,难免有人会再拿出一些钱财和他搞好关系。
港口的收入不算是国家财政收入,但是,皇权之下的家国一体,只要是王权管理下得来的钱财,谁敢质疑它的合法性,所以“规礼”就算是合法收入了。监督官本人是不是要贪了这笔钱,这就要看他自己是如何处置的了。
这其中,除了拿出上报给皇帝的那一部分财产,剩下的三分之二就是自己的职务收入,而三分之一用来打点人情和手下的人工资。由于,交给皇帝的钱是通过和珅上交,所以,决定他是不是贪官的最重要的人就是和珅。
如此之下,这些人还要拿出大量的钱财来报效和珅,甚至,这些人很有可能就是和珅自己的人,在帮和珅做事而已。所以,广州海关这一条巨大的财路掌握在和珅手里,他被查抄后有如此巨额的财产也不足为奇了。
2001年,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统计出千年前的世界首富排名前五十,中国人就占六人,清朝就有两人:其一是和珅,其二为伍秉鉴,二人一官一商,差别非常巨大。和珅的钱财数以亿计,这些还只是抄家时估算出来的。
而伍秉鉴呢?他的身家却只有两千多万白银,相比之下,这个数字连和珅的一个零头都比不上。两个人在彼此的领域,一个做官做到了“二皇帝”,一个经商成为了“十三行”的首席,真可谓是达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