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慈禧三次政变吗?情缘阅读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慈禧太后是晚清时期的传奇人物,一个女人,执掌风雨飘摇中的大船,摇摇晃晃的行驶了数十年;关于慈禧太后的一生,历史上的评价毁誉参半,但不管后人怎么看,在那个时代,她是胜利者。那慈禧太后是怎么掌握大权的呢?要知道,自武则天之后,历朝历代对后宫干政防范得更严了,这里就来看看吧。
第一次: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发生于公元1861年,那一年,慈禧太后的丈夫咸丰皇帝病逝,在病逝前,咸丰皇帝让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八人担任“赞襄政务大臣”(又称顾命八大臣),辅佐年仅6岁的载淳。又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皇后和懿贵妃(慈禧太后),并颁诏说,此后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
可以说,咸丰皇帝虽然软弱,但临终前留下的后手还是挺厉害的;但人算不如天算,顾命八大臣与新皇帝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产生严重矛盾,于是慈禧太后鼓动咸丰帝皇后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与顾命八大臣争权,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请由皇太后垂帘听政,随即遭到八大臣抵制。
另一方面,宗族中比较最近的恭亲王奕訢与咸丰朝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亦极为不满。于是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等人一拍即合,组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发动政变。结果不用多说,顾命八大臣败了,慈禧太后初步掌权。
第二次:甲申易枢
话说在辛酉政变后,虽然慈禧太后已经能初步掌权,但由于羽翼未丰、经验不足,不得不暂时收敛独揽大权的野心,与恭亲王奕訢度过了一段相对协调的阶段;在发展一段时间后,慈禧太后开始不断敲打恭亲王奕訢,时而打压,时而拉拢,而且在这期间,慈禧太后还不遗余力的培养醇亲王奕譞(光绪皇帝亲生父亲)。
尤其是在慈安太后暴卒以及光绪皇帝继位后,醇亲王奕譞地位的提升使得慈禧太后在与恭亲王奕訢的权力相争中逐渐占了上风。但恭亲王奕訢终究经营了多年,党羽也是众多,而且还是皇室成员,故而慈禧太后一直不敢太过分的打压恭亲王奕訢,双方的关系很微妙,但这种微妙,并不是慈禧太后想要的。
直到公元1884年时,慈禧太后终于找到了机会,慈禧太后借中法战争战局不利之机发动“甲申易枢”,将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全班成员统予罢斥,逐出权力中枢,代之以已成为驯服工具的醇党集团,并瓦解了早已为其所不满的清流派。至此,终于使自己拥有了不受制约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第三次:戊戌政变
虽然在甲申易枢后,慈禧太后的权势进一步扩大,但还称不上真正的登上权力的顶峰,因为还有皇帝的存在;很多人觉得光绪皇帝就是一个傀儡皇帝,其实不然,毕竟祖宗宗法还在,国法还在,光绪皇帝真的要强势做什么事,慈禧太后还是无法干预的,就像甲午战争,光绪皇帝极力主战,慈禧太后也是无能为力。
在《马关条约》签订后,许多有识之士在声讨“卖国贼”李鸿章的同时,也开始深刻地考虑国家下一步该怎么走才能避免亡国的悲剧。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公车上书,请求光绪皇帝变法维新。而光绪皇帝也是清楚的认识到,清朝现有的制度已经腐朽不堪,再不变法恐怕真的有亡国灭族的危险,于是他在征求了慈禧太后的意见后,决定实行变法,这也就是“戊戌变法”。
但让慈禧太后万万没想到的是,改革派首先想革掉的就是她的权势;慈禧太后的政治嗅觉何其敏锐,很快就知道了这次变法的本质是什么,而且她还看懂了看似温顺的光绪皇帝的内心。于是在公元1898年时,慈禧太后再次发动血腥政变,结局就是不仅“戊戌变法”失败,而且光绪皇帝也被软禁了起来,至此,慈禧太后真正意义上的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慈禧太后作为一个女人,不仅心思缜密,而且忍耐力也是极强,加上其天生的政治洞察力,简直就是天生的政治家;当然,也是时势造就了她,先是策划了辛酉政变初掌权力,而后通过辛酉政变打压奕訢执掌权力,最后通过戊戌政变软禁光绪皇帝,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专权统治,前后历时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