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汉武帝为什么要压制卫青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情缘阅读小编一起欣赏。
历史上汉武帝要么不打压,要么会直接下手除根,不过从事实来看,确实卫青得以善终,但是他的儿子最后也没有好下场,权利斗争,站在那个位置就免不了引来猜忌,卫青低调了一辈子给儿子铺好了路,最后还是没能保全。我认为,巫蛊之祸卫青只死了一个儿子已经是他手下留情了。后期卫青基本就是文职,本人已经老了,儿子也都是富贵闲人,已经构不成威胁,再加上的确有用,没有必要打压。
武帝自大自负但是也狠辣猜忌,有丝毫猜忌,要么卫青退的干干净净不沾权力,卸下大将军大司马职位,要么身死,就没有第三条路。卫青他虽然位高权重有威信,但是有一点,他没有私兵,没有什么卫家军之类的,后来又转战内朝,所以武帝容得下也自信不用防范。你看岳家军,细柳营,赤焰军,年羹尧都没有好下场。卫青统领的是诸位将领,而不是军队。
其实如果不是后期发神经,卫伉也没事,但是如果太子出事,其他儿子不知道如何但是作为代表的卫伉绝对活不了,谁让他是他是家主继承人?但是武帝自己已经是留情了,不然也是族灭。等不到复家的。他总是让人感觉纠结,私人其实很重情感但是作为君王却非常狠辣。所以作为君王有丝毫的猜忌就下死手,对威胁不到的就比较宽容多情。武帝是很奇怪的人,无情又有情,如果没有猜忌,并且有对对方感情,一般是会荣养给个善终。如果有丝毫猜忌,亲舅舅都不会手软。
我认为漠北一战,武帝本来就压在霍去病身上,但是不太放心,就把他的两张地牌都打出去了。按照部署,其实如果李广大叔不迷路,他也妥妥的能混个侯位。卫青这个人,当了大将军后就低调的不行,你让他再代兵也跳不起来,霍去病,军队高级干部众目睽睽之下说射死就射死了,骄奢可见一斑,两人性格决定两人作战风格不同。武帝提拔霍去病就有压制卫青的意思,但是武帝雄才大略,倒不会自毁长城。至少匈奴未灭前是不会对卫霍动手的,所以即使霍去病当众杀了李敢。武帝还是保了他。
武帝本来就有意提拔霍去病来压制卫青这个外戚,结果霍去病太好用,武帝对他的重视程度可能不亚于自己亲儿子。如果是压制就不会找霍去病,卫青那时候已经不年轻了,若一味地往战场上扔,估计活不了几年,他后期应该是更偏重于坐镇后方,如果不是必要不会轻易出征。至于说重视程度,我感觉汉武帝是以国家为主,首位的是他的继承人刘据,其次看重的就是卫霍二人,如果说霍去病是纯粹的武将,卫青更像是武将转战内朝坐镇。作为皇帝我觉得可能他不会考虑这么多感情因素吧,毕竟晚年连自己儿子都杀,传位幼子还要杀其母,所以武帝雄才大略,对权利斗争,外戚隐患还是很忌惮的,这也是卫青为什么甘愿隐忍的原因,他太了解武帝了啊。
至于将领,天生就是为了打仗,不打仗就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啊,没有道理能打仗的不用,肯定是能用的都尽可能用。霍去病毕竟不是卫子夫直系亲属,只要不事事依赖卫青,武帝还不乐得让他代兵啊,后来都是精兵强将让他先挑,有点刻意的雪藏的意思。当然,你理解成武帝对卫青惺惺相惜,老一辈的革命情谊,也行。总之,武帝很自信,他自认为压得住卫青,所以不会打压他,如果打压无非是,一,找个理由干掉。二,被病逝,但是看他又长安活了十二年,应该没有。三,卫青非常主动的退休荣养,武帝再三挽留后,很愉快的给他个非常崇高的虚职然后恩封送回家打猎。
而且,大将军领尚书台,不仅仅是武将也是非常重要的文臣。我的观点是,在霍去病崭露头角后。卫青就慢慢的转向文职,后方坐镇,战略部署,帮助刘彻处理朝政,如果不是必要不会去出征,战场交给霍去病。而武帝如果不是情非得已也不会将他派出去,派出去也不是主力和先锋。武帝他一切以国家为主,不会因为私人感情而影响判断,如果卫青有丝毫威胁,又没有主动退的一干二净军政都放手放的干干净净的。不会打压,会直接除掉,斩草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