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情缘阅读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因名字取得喜庆,被慈禧破格录取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打隋唐以来,科举制度就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为自己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很多读书人为了能够有机会入朝为官,不惜寒窗苦读十年,他们放弃了很多其他自由的时间,将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在学习上,他们苦读经典,背诵经典,学习着科举制喜欢的种种文章,为的就是能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封建统治阶级也非常重视科举制度,因为通过这一制度挑选上来的必须是有用之人、有才之人。
唐朝的时候设立了殿试制,皇帝亲自上阵开考核读书人。后来到了明朝八股文诞生了,这让科举考试的文章形式被固定了下来。考生必须要按照标准来写文章,否则就没法录取。
虽然现在看来科举考试存在很多的弊端,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现状来看却是符合当时所需的一种考试形式。
统治者为国选官,考生为自己而拼一把。大家都在为自己心中的目标而努力。当然这其中不乏会出现几个个别的例子,就像唐朝的李白,就不太愿意走科举入仕这条道路,他希望自己能够被引荐。像这种例子依然是还有的,不过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参加这个考试的。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就是这样一位希望可以通过科举入仕的人。
这位状元的名字叫刘春霖。他的家庭并不富裕,适合贫穷人家的孩子。他希望自己能够改变家族的命运,所以他想到了科举制。
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为何科举制已经近乎疯魔,他死要面子活受罪,明明家庭不好,只能干着偷鸡摸狗的事情来养活自己。作为一个读书人,他连不偷窃的底线都放下了,可就偏偏放不下这读书人的长袍和读书人的尊严。因为科举考试已经深深刻在他们的心里。虽然刘春霖并不像孔乙己那么为科举痴迷,可是为了生活,刘春霖还是和科举扯上了不解的缘分。
当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清朝政府有规定,凡是衙役、倡优和奴隶的子嗣不可以参加科举制。因为统治者希望这些入朝为官的人的身份必须是干净的,而那些走着这些家庭背景的人则被封建科举制打上了死刑。
所以,当时是衙役之子的刘春霖就没有资格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但是刘春霖并不想就这么放弃,所以他决定冒一次险。他要找关系,让别人帮助他,让他成为一个有资格参加考试的人,所以刘春霖想要“冒考”,不管会不会引来杀身之祸。因为这相当于作假,一旦发现朝廷是会派人追查的。不过最后还是感性战胜了理性,刘春霖决定冒一次险。他去参加了科举考试。没想到,他的这次考试途中竟然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慈禧太后无心挑选状元
刘春霖虽然基础好,读书好,适合有才华的人,可是在那么多的考生之中,刘春霖并不是最优秀的,其实当时的刘春霖并没有中得状元。只不过因为自己的名字取得太喜庆了,所以让慈禧破格录取了。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当时正临慈禧太后的寿辰。老人家总是要好好过生日的,更何况是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呢。我们都知道近代的社会是不太平的,当时已经颁发了那么多场战争,清政府的内忧外患现象已经很严重了。列强的魔爪已经深深扎进了清廷的躯体里。
慈禧垂帘听政,自然压力很大。所以在这大寿将近的时候她就希望自己能够开开心心的。没想到当她翻到朱汝珍的考卷时,脸一下子就沉了下来。这朱汝珍在众多考生中是最为出色的,然而慈禧并不喜欢他的名字。只能说这位读书人运气太差,他的名字竟然和珍妃扯上关系,而且还是个广东人,这让慈禧想起了广东的贼人洪秀全等人,这下子慈禧就不满意了。所以也就没有选他。后来,慈禧又翻到了刘春霖的考卷,慈禧一看心情大好。因为刘春霖的这个名字取得好。春霖,这不是天降甘霖吗?当时慈禧觉得这一名字够吉利,够喜庆,所以就把刘春霖提拔为当朝的状元。
刘春霖因此而光宗耀祖,然而仅仅因为自己的名字喜庆。后来不久,清朝就废除了科举制度,刘春霖也就成了清朝最后一位状元郎了。
刘春霖虽然有幸被选为状元,然而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重用。清政府只是给他安排了闲职。后来清政府灭亡了,伪满洲曾因为他是状元想让他到自己的地盘当官,然而刘春霖直接拒绝了。
刘春霖的入仕之路是幸运的,然而他这最后的状元,却在这一动荡的年代中逐渐被淹没。或许是时势不造就英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