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汉元帝是昏君吗的读者,下面情缘阅读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西汉经过数代的积累,终于在汉武帝时期开始走向强盛,虽然受战争的影响,后期有衰落的迹象,但经过汉昭帝和汉宣帝的努力,又重新走向了鼎盛。
然而,重回巅峰的西汉帝国,在汉宣帝之后,很快就走向了衰落。在这之后的五十多年,西汉就被王莽所取代而灭亡。
汉元帝,就被认为是西汉由盛转衰的根源。因为他在位期间,极度信任宦官,导致皇权旁落、朝政混乱,原本存在已久的各种问题此时一一爆发出来。在经过他的儿子汉成帝的一番折腾,西汉终于抵挡不住,逐步走向了灭亡。
其实这样的说法是没什么问题的,虽然原因有很多,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不行,就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走势,汉元帝对于西汉由盛转衰,必然负有最大的责任。
但是,能不能因为这样,就说汉元帝是昏君呢?对于这个问题,就可以一起来聊一聊。
汉元帝能够当上皇帝,其实有着运气的成分。尽管他是嫡长子,也早早被立为太子,可汉宣帝却很清楚地知道,这个儿子并不懂得帝王之术,不是做皇帝的好材料。于是很严厉地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并且还发出感叹:“乱我家者,太子也!”
也就是说,汉宣帝不是不知道让自己的这个长子当皇帝,会带来什么后果。曾经也一度想废长立跟自己很相像的儿子淮阳王刘玄。
可因为感念自己的结发妻子许平君,最终没有付诸行动。
但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一个很关键的点——汉元帝非常推崇儒术,受他的老师萧望之的影响。可也因为这样,他从小养成了软弱无能的性格,以至于自己尊敬的老师被宦官逼得饮鸩自杀,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惩罚。这要是放在汉武帝、汉宣帝时期,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也因为这样,他在史书上得到的评语是“仁爱懦弱”。
虽然如此,汉元帝还是有着自己的抱负。
当时的形势是,朝廷之内外戚、儒生和宦官三家争权夺势,严重威胁到皇权和国家的统治。面对这样的情况,通常有头脑、有能力的皇帝都是让他们三家斗,维持一个平衡,自己则处于安全的位置,牢牢地控制住他们,谁出头过分了就打谁,但不全部打死,谁弱势了就暗中助他一把,不使局面失衡。
汉元帝也有着这样的头脑,但却没有这样的能力和见识。他看到了外戚和儒生的威胁,却一点也看不到宦官的恐怖之处。他不信任外戚和儒生,却将朝政托付给信任的宦官处理,因为他认为宦官没有亲人不必担心结党营私。
然而,这样的想法注定了他的平衡之策不可能成功,因为宦官结党营私起来,一点不比其他人差,比如说石显,简直可以横着行走。
有想法但缺少能力,这可以说是汉元帝最大的特点,而这个特点也伴随着他的一生。此外,他虽然因为观念错误,重用宦官,任其残害忠良,但是他本身却没有做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反而是以“恭谨节俭”为平生志向。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他这个皇帝当得无能,但他并非是通常意义上的昏君。
另一方面,在他做皇帝的期间,也不是一事无成,至少在两个方面建立了功绩——一个是西域太守陈汤平灭郅支的扩张势力,维护了西域的和平;二就是著名的昭君出塞,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从这个方面来看,称汉元帝为昏君显然不适合。
对于汉元帝,用班固的话来评价,或许就是再适合不过了的:
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刌节度,穷极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相。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