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死 诸葛亮打仗为何屡战屡败

2020年07月14日21:21:51

刘备对诸葛亮的影响有多大,情缘阅读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诸葛亮的才能、品格倍受后世敬仰,故常被尊称为武侯、诸葛武侯。后民间小说、戏曲谓其通晓阴阳,料事如神。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之代表。

诸葛亮剧照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刘备的崛起与诸葛亮还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对于白手起家的刘备来说,最开始所能依靠的只有关张赵三员虎将,虽然这三人是公认的“万人敌”,但是打仗从来都不只是单靠武力就能致胜,在很多时候,打仗是需要谋略的!

但是可惜的是,这个辅佐刘备一步一步建立蜀国的人,在刘备去世之后却几乎屡战屡败,最终让蜀国走向了灭亡。当然,对此人们自然是有疑惑的,而姜维在临死之前向人们说出了其中的奥妙。

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是个尽职尽业的人,或许这也是他所希望达到的成就,因此即使刘备去世了,他依旧非常努力,身为丞相的诸葛亮,也不敢违背刘备临终的嘱托,一边辅佐刘禅,一边则筹划着北伐大计。但这里我们说明一下,从正史中来看的话,刘备临终并没有让诸葛亮北伐,而是让“李严”在守卫城关的同时伺机选择北伐,诸葛亮只是作为丞相掌管国内各项政事。但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并没有按照其意思来,而是不断地将大权收入自己手中,从而架空李严。最后蜀国的军政大权都尽归诸葛亮之手。

最后,诸葛亮打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口号,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其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即便在这一过程中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从全局来看的话,诸葛亮北伐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只是做无用功而已。

而归结下来的话,诸葛亮北伐失败大致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没有一个好君主

了解三国的朋友们都不难发现,诸葛亮在辅佐刘备时,几乎是战无不胜,因为刘备知他用他。

二、后勤保障困难

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放弃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生活,根据《出师表》中的记载,当时南方已经平定,诸葛亮带领他的将士一路向北进军,在攻打陈仓的时候,可谓是十分艰难,两军交战将近20多天,依旧没有结果。

时间越长将士所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而粮草就成了当时最主要的一个军事危机,为此诸葛亮想了一个计策——木牛和流马。

直到曹魏大军粮草耗尽,司马懿最终束手无策,宣布战败。眼看就要胜利,诸葛亮就继续向北进军,不料当时蜀国的粮草也没有及时的提供出来。

将士们自然也就没有足够的力气去迎接新的战斗,不得已只能半途而废,打道回府。也算是错失了良机吧。而后来诸葛亮再次向北进军时,同样的技能怎么会吃两次的亏呢?这次司马懿也就没有上当,他没有主动出击,蜀国的粮草也就这样消耗完,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没有稳固的政权基础

我们知道,在刘备死后,后主刘禅懦弱,而早期跟随刘备的一些将领也都相继去世。蜀汉政权的核心统治力量大为削弱。此外,在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内部矛盾重重,文臣武将相互倾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诸葛亮的北伐。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冲突。

杨仪很有能力,但是为人却很狭隘,不能顾全大局。而魏延虽然勇猛过人,是位不可多得的将领,但是为人却刚愎自用。在当时,他们二人一文一武都是诸葛亮手中最得力的干将。但他们两人却始终不能协同合作,反而处处掣肘。当然了,一个团队里面,队员出现矛盾和争执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这个时候只需要领导来进行调节一下就可以了。但偏偏诸葛亮就不进行调解,反而处处支持杨仪而轻视魏延。

魏延剧照

特别是在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病重,自觉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便将几乎所有的重要领导都叫来开会,但唯独不叫魏延。更绝的是,当时诸葛亮将大权交给了杨仪掌管,并且让魏延断后,诸葛亮还说:如果最后魏延没有跟上来的话,大家直接走就行,不要管他!

最后,杨仪下令撤退的时候,便被魏延制止:“我们好不容易才打到这里,怎么能撤退呢?再说,这也违背丞相生前的意志呀!”

魏延此话并没有制止住杨仪撤退的步伐,相反,还被杨仪扣了一顶造反的帽子,最后魏延无奈只能逃往蜀中,但结果却被追上来的马岱给斩杀了。所以可想而知,诸葛亮身为两人的领导,不仅没有起到调节矛盾的作用,相反还造成了两员干将的自相残杀!

诸葛亮剧照

不仅如此,杨仪和当时蜀国的尚书令刘巴关系也很不好。而诸葛亮和当时蜀汉的“三把手”李严的关系更差,最后甚至还将他贬为了平民。

所以这样看来,蜀中此时的政权基础并不稳定,所以诸葛亮想成功完成北伐大业,基本上是不太现实的。

姜维剧照

姜维可以说是诸葛亮的传人,姜维后来策划要除掉钟会,但是不幸失败,但是整个蜀汉却没有一个人来救他,他不得不在临终前叹息道:“吾计不成,乃天命也!”。

可是这个天命正是他的主君刘禅呀!可见刘禅此人是何等的懦弱,若他能像他的父亲一样爱惜人才,那诸葛亮必定会有更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