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军事天才政治白痴?他的死到底怪谁?

2020年07月17日21:09:55

情缘阅读小编为大家带来韩信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韩信生于何年,史无确载,但他死亡的时间,是明确的:汉高帝十一年,“斩之长乐锺室。”

由此,可以推断出韩信的生年。韩信死于汉高帝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死时33岁,由此上推33年,当生于公元前228年。也就是说,韩信出生于秦王政十九年,楚哀王元年。

当韩信呱呱坠地时,与其生命休戚相关的最直接人物——萧何21岁、项羽5岁、刘邦20岁、吕后13岁。

一、不会弯曲的东西,最后只有被折断

秦朝建立后的高压政策以及法制制度,把大部分上了岁数的人的血性给冲淡了,但是少年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或者说没有怕虎的经历,故无所顾忌,我行我素。

年少时,刘邦曾在外游历,还在魏国张耳门下做过几年门客。魏国灭亡后,张耳成为通缉犯。刘邦被迫回到乡里,无所事事。但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最终在秦政府谋了亭长一职,聊以糊口。

彭越则在山东巨野湖泊为盗(即后来《水浒》的梁山泊),如果没有追随者的热情鼓动,彭越打出反秦大旗的时间还要晚些。“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

唯一有些血性的是故韩国国相之子张良,曾在古博浪沙用大锤击杀秦始皇,惜败,被迫隐姓埋名,在今徐州睢宁之下邳隐藏。所以,张良的本名不叫张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救助了因杀人被追捕的项伯。项伯是项羽的叔父,给后来的鸿门宴解救刘邦埋下契机。

日子就这样一日日过去,直至陈胜在大泽乡一声吼,才正式拉开反秦的大幕。而这一年,张良已经43岁,刘邦已48岁。在这当时,已算高龄了。要知道,秦始皇也就活了49岁。

而韩信却在少年时期做出了连成人,甚至是老年智者,也难以容忍的“胯下之辱”。

韩信父亲早死,韩信从小没有父亲可反抗,因而性格平缓不急燥,又因其母为寡妇,寡妇性格多刚强,韩信母亲亦然,韩信性格中缺少项羽、刘邦等楚国人“霸蛮”的文化性格因素。

韩信为何自愿胯下受辱?这与他家庭的贫困,寄人篱下的遭际,游食的白眼有关,这些经历没有让小韩信气馁,却给他平添了一只“冷眼”,并且用这只“冷眼”让韩信去细细品味“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尤其是让韩信洞明、练达了一个道理:不会弯曲的东西,最后只有被折断。

二、山东乱后用谋略,韩信读书也不多

唐末诗人章碣《焚书坑》曰: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里,诗人感慨和讽喻的是,最终让秦始皇万世皇帝梦破灭的刘邦与项羽,根本没有读过多少书。

刘邦的政治谋略盖天授,他不需也不屑读书。

项羽是读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则学万人敌且“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韩信则不然,读书几乎成为他的最爱!他一不会治生商贾,不满脑金银,二无品行被推选为公务员。

剩下的只有孤独和时间,何以解忧?惟有兵书。

不过,韩信读书的目的是相当明确的:为自己之崛起而读书。

所以“关关雎鸠”他是不看的,他知道美人向来爱英雄,不为英雄,辗转反侧何益?《左传》似乎也不爱看,从他与刘邦的《汉中对策》中判断,韩信没有拿历史说事,也证明他肚子里压根没多少墨水。

总之,韩信跟他的“带头大哥”刘邦和项羽也差不了多少:山东乱后用谋略,韩信读书也不多。

但问题是,韩信独特的军事战略家思想,又从何而来?

现代心理学揭示:人生早年的经历,是人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而早年的痛苦与压抑,是形成人之性格与人格的重要原因,韩信压抑着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欲望,隐忍于“寄食”等招人白眼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人格。

三、名节不影响吃嗟来之食,名声不惧怕受胯下之辱

查尔斯·泰勒指出:人是按照某些因素,包括他自己的欲望在内,策略性地指导着自己的行为的,理想的自我应是神志清醒的计算者。

韩信这位善于读解他人的智者,对自己不但了解,而且正如泰勒所说的那样,韩信一直是富有战略性地指导着自己的行动,和清醒地计算着自己的人生之路。

在天下大乱之前,韩信给自己定下的政策是:伺机而动,目前是先活着别饿趴下了!所以,他可以从容寄食于人家,一连数月到南昌亭长家蹭饭。

更为可喜的是,韩信不但了解自己要干什么:名节不影响吃嗟来之食;名声不惧怕受胯下之辱。而且,韩信恰恰是在借力打造“韩信”这个性格品牌。“韩信”二字等于天下最懦弱男人的代名词:韩信韩信,懦弱男人!

公元前209年,韩信20岁了。20岁的韩信天天渴望着天下剧变,以改变其人生轨迹。可是,20岁的韩信却长有60岁人的“心脏”:八月,陈胜称王于陈,号张楚,并遣将四处招兵买马。六国贵族豪杰也纷纷起事,各自拥兵为王。

但到了这个时候,韩信依旧没有贸然介入,反而仍然在家乡淮阴静观其变,等待机会。

他知道,自从陈胜点燃了这把释放人性的大火后,这场火至少要烧它个三年五载的。

机会来了,不知掌握那是愚蠢的,可是韩信深知:机会也只让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来真正地把握。

终于,他发现了一支足够强的队伍,项梁项家军。

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团队。而这支强大的队伍,还和韩信是老乡。所以,他决定去投靠项梁。

四、萧何月下追韩信,不过是一场双簧戏而已

不过,等韩信加入项家军后,他很快发现了一个致命问题:自己在项梁帐下是难展鸿鹄之志的。因为项梁正如日中天,所向披靡,何况其身边还有个老者谋士范增在运筹,自己这个胯下青年很难进入决策圈。

然而骄兵必败,公元前208年9月,项梁果然在定陶被章邯击杀。韩信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

也就是说,项梁死后,韩信归项羽统辖,成为项羽的亲兵。于是,他终于有机会给大老板建言献策了。

然而,遗憾的是,韩信与项羽一样,两人都是杰出的军事家,而此刻与以后,项羽最缺乏的是却是政治谋略。所以,韩信尽管提出过不少策略,却都是以军事为目的的。完全不合项羽的胃口。

总之,在政治谋略方面,项羽是需要的,但韩信却不能提供。于是,项羽只好依旧依靠政治谋略远胜于韩信的范增。

一句话,韩信在项羽处,更加无用武之处。用韩信的原话就是:“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

楚人韩信就这样无奈且怨望地,跟随着步步走向人生辉煌的项羽,来到了咸阳。 终于等来需要他军事才能的正主——刘邦。

此时,政治谋略,刘邦已有张良;后勤保障,有萧何担当。手下大将也有不少,樊哙曹参周勃等等,但都不是帅才。韩信恰好能补这个大缺口。于是赶紧跳槽。

当然,韩信的名气还太小,刘邦根本瞧不上他。不过,天佑韩信,也天祐刘邦,让萧何知道了韩信的本事。

众所周知,韩信一生成功之阶梯中,最为重要的人就是萧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假如没有萧何这个伯乐的力荐,韩信的军事天才有可能会被历史的旋涡吞噬而无用武之地。

对此,韩信是死到临头都认这个账的。当萧何听从吕后的安排或曰明哲保身地主动去计骗韩信来为刘邦大捷“强入贺”时,韩信并没有发出对萧何卖友的怨言与感慨。

韩信心中明白,他这一生的一切辉煌战果,都是从萧丞相那发芽的。每当想起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与萧何一起唱给刘邦听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双簧戏,韩信内心对萧何的推荐之恩情是末世都不能忘掉的。

因此,关于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真正内幕,可大胆猜想:这只不过是韩信和萧何共谋唱给刘邦的双簧戏,是为了引起刘邦的高度重视,也是韩信的谋略之牛刀小试。

五、韩信打的所有仗,都是心理战

韩信终于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而他之所以常胜不败,都与他对己方,对敌人的心理掌握有关。可以说,韩信打的所有仗,都是心理战。

以著名的“井陉(xing)背水之战”为例,韩信对敌方总指挥陈馀的心理有着近乎百分百的掌控——自认为兵力绝对强于韩信的他要亲自擒拿张耳,所以会放韩信军通过狭窄的井陉;当然,韩信也不会大意,他是得到赵军确切的情报,李左车的计策不被采用后,才下令行军的。

可以推测,韩信获得的赵军情报,是陈馀手下某一核心人物的告密,这种事情不稀奇,曹无伤和项伯都干过此事。

当然,不但要深知对方的心理与部署,己方的同样重要。所以,要特别指出的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后或曰最重要因素,是直接拼杀的将士。韩信心里明白,他所指挥的将士们几乎都是“个体户”(为个人而战的人),“信非得素拊循(训练)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所以,他要首先在河边部署一支足可以抵抗赵军冲锋的部队,这样在己方佯装溃败时,不弄假成真,真被摧毁。其次,他悄悄派遣一支精锐队伍绕路到赵军军营附近,待赵军倾巢而出后,能够迅速占领赵军军营,使赵军心理崩溃,从而发起绝地反击,一战而胜!

韩信对楚霸王项羽发动致命一击的垓下之战,四面楚歌,更是将心理作用发挥到极致,众所周知,便不再赘述。

六、军事天才,政治白痴,至死都无亲信

对于为何韩信不愿意三分天下,他也是做了足够的盘算的,不是韩信不想独立,而是没有独立的资本:在韩信阵营,重要的将佐都是曹参这样的刘邦旧部——一句话,韩信没有自己的班底,他实际是光杆司令一个。可以说,直到他死,都没有一个亲信。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韩信根本就没有帝王思想,他从来就缺乏政治谋略,只知军事,从小就有极强的依附别人的心理。所以,韩信就不是当一把手的料。

然而,悲剧的是,韩信自己没有裂土为王的能力,却因为自己是一把锋利的刀,而让刘邦吕雉不放心。刘邦本是不忍心折毁这把刀的,所以只找理由,从楚王位上把他降为淮阴侯,留在身边,以防被他人使用。

刘邦出外平叛,本想带韩信一起去。韩信却称病不去。刘邦是不放心的,吕雉也不放心。既然这把刀太锋利,怎么拿都不是,干脆就毁了他吧!于是,吕雉让萧何把他匡进宫中,杀之。

一句话,韩信雄武有余,好伐其功,亦是匹夫之勇;智慧多多,却不善保身,此特妇人之智。韩信的悲剧,是一出心理、性格、政治、人性相混合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