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有刘备三顾茅庐,东汉有刘秀三请姚期!

2020年08月01日04:37:49

今天情缘阅读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秀三请姚期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一年三百六十五,老乐闲聊话今古,跟大家聊聊东汉演义的故事,按照说书人的讲法,刘秀在一开始起兵的时候,就在棘阳关遇上了超强的敌人,他便是棘阳关大帅,王莽手下的武状元,神勇异常的大将岑彭。这岑彭不仅武功高,刀法好,最重要的是他年轻气盛,为了胜利可以不择手段,所以在刘秀刚刚起兵的时候,由于人手不够,根本没有能够打得过岑彭的人。即使有名将与岑彭交手,就像任光,一对双锏天下罕有敌手,跟岑彭也是不落下风,可是岑彭还会打暗器飞镖,这就让任光防不胜防,意外受伤。最终,刘秀跟军中主帅邓禹一商量,想要打败岑彭,必须要请姚期这位猛英雄,但姚期因为要在家伺候年迈的老母亲,没法出山帮刘秀,于是在刘秀前两次请姚期的时候,姚期都给他推荐了不错的大将,分别是邳彤和王伦,但最终武艺高超的二位将军,全都败于岑彭的飞镖和弓箭之下,无奈的刘秀只能决定,三请姚期。

但这次去请人,万一姚期再以同样的理由拒绝刘秀怎么办?为保万无一失,足智多谋的邓禹主动申请,要跟刘秀一起去请姚期,因为面对着姚期这样的大英雄,不使用点特殊的手段肯定是不行了。而按照小说的设定,刘秀为人忠厚仁爱,不会也不可能使出非常手段,所以“脏活”只能交给邓禹来干。因此,君臣二人到了姚期家里后,姚期依旧表示,有心帮刘秀,可是高堂年迈,离不开人,如果自己投奔两军阵,老娘没人管,自己也不可能有心杀敌。面对姚期的这种合情合理,天经地义的理由,邓禹当然没有任何反对意见,但既然都来了,索性就拜见一下老夫人,再走也不晚。

这个要求倒也正常,所以姚期就领着刘秀君臣来到了母亲身边,大家寒暄过后,开始闲聊了起来,这邓禹先是说说前方战事不利,岑彭英勇,无人可敌,而后便“很有目的”地夸起了姚期来,说姚期是个大孝子,不亚于春秋时期的勇士专诸,接下来自然是顺理成章地感慨起专诸的故事来。因为专诸被伍子胥邀请,要刺杀吴王僚,只不过专诸为了给母亲尽孝,迟迟不能答应伍子胥,知道老母过世后,专诸才义无反顾地展开了刺杀吴王僚的行动,以做菜为名义,将剑藏于鱼腹之中,等到专诸端着鱼靠近吴王僚之后,才拿出宝剑,成功行刺,虽然专诸最终也因此被吴国卫士击杀,但吴王僚一死,伍子胥扶保着公子光成为了新的吴王,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

姚期的母亲听完邓禹讲的这个故事后,立刻明白了邓禹的用意,老夫人明白,姚期之所以没法上阵杀敌,就是因为自己拖累了儿子,于是,便找个理由去厨房了。姚期等了半天,不见母亲回来,立刻担心起来,马上跑到厨房,这时他才看到,老娘已经悬梁自尽,一时间哭死了姚期,但邓禹的目的也达到了,刘秀想要阻止一切,已经来不及了。当然,这里需要简单解释一点,老夫人虽然是邓禹“说死”的,但并不意味着这个老太太是被邓禹忽悠的,因为按照小说的设定,姚期的父亲姚猛,本来就是西汉时的名将,就是因为王莽篡汉,姚猛才被逼自杀。所以,帮助刘秀推翻王莽,对于姚期来说,不光是国仇,更有家恨,老夫人也早就盼着儿子能快点去帮刘秀打仗。从这个角度上说,姚期的母亲自尽,虽然是有邓禹的提醒,但邓禹的作用只不过相当于“催化剂”,老夫人做出如此选择,是她自己心甘情愿的。这样一来,姚期也的确没有了后顾之忧,为母亲简单置办完丧事后,便英勇地踏上了战场。

后来,姚期成功地打败了岑彭,更在为刘秀东讨西杀的征程中,建立了无数的功劳,成为小说中刘秀手下四大先锋官之首。而这个故事发展到刘秀建立东汉后,还有一出著名的京剧《打金砖》,或者叫《上天台》,讲的是刘秀已然坐稳天下,成为了皇帝,便对当年这群开国名将失去了以往的重视。所以,当姚期的儿子姚刚得罪了郭妃后(原型就是东汉史上第一位皇后,后来也被刘秀废黜,还是改立了他最爱的阴丽华),姚期立刻绑子上殿,以求处理。这时,刘秀才想起姚家的功劳,说姚期母亲为了国家自尽,而姚期为了上阵杀敌,都来不及戴孝,这才有了那段经典唱段:“孝三年改三月,孝三月改三日,孝三日改三时,孝三时改三刻,孝三刻改三分……”可见,姚期当时为了帮刘秀打岑彭,母亲的葬礼都非常简单,最后,刘秀对姚期的承诺是“姚不反汉汉不反姚”。当然,这出戏曲就不是老乐本文想要讲述的主要内容了,只是借着机会,将这个民间故事相互佐证一番。

以上内容就是刘秀为战胜岑彭,只能三请姚期,而为了请出姚期,只能逼得邓禹说死姚期老娘的故事,这些内容当然不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然而,对于熟悉东汉立国那段历史的人来说,通过儿时听过的这部演义小说,对云台二十八将产生兴趣的人,也许不在少数,而这也正是这类评书小说的一大作用。可能很多人认为书中太过夸张荒诞描述,是对历史真实故事的歪解胡说,但如果几千年来,国人都只能通过正史的记载去了解历史的话,这门神圣的学科,恐怕不会受到太多人的欢迎。因此,跟历史距离非常远的“历史演义小说”对于当今的“历史热”功不可没,它的启蒙作用,远比通篇文言更加吸引人,特别是孩子,对传统文化,对历史的兴趣,大多源自这些“很不历史”的市井文学。更不要忘了,正是这些小说故事,才给我们的国粹京剧,带来了大量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因此,历史题材艺术作品的价值,盲目简单的否定,当然是不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