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则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情缘阅读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唐贞观十一年,太宗李世民偶闻太原郡公武士彟有一小女,容貌娇美、仪态得体,乃诏其女入宫。太宗亲眼见到武则天之后,觉得此女果然不同凡响,龙颜大悦,封其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然而此刻的李世民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亲自册封的娇美女子,会成为令大唐王朝一度覆灭的权妇。
武则天之父武士彟虽为大唐开国功臣,然其生母却系隋朝皇室血脉。早在武则天被封为才人的那一刻,灭亡李唐的复仇之火就已经点燃。
公元684年,临朝称制的武则天太后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洛阳”,意为“神州大地之都”。本来唐朝为“复都”制,西都为长安,东都为洛阳,只不过治国御所在长安。此番一改名,洛阳的地位立刻比长安高出一头。公元690年,武则天迁都洛阳,正式称帝,废 “唐”立“周”,是为“武周”。
为何武则天放着好好的长安城不住,偏偏要迁都至小一圈的洛阳?这要从两大方面来考虑:一个是洛阳本身的属性,还有一个要从武则天的经历来看。
佛教洛阳
洛阳与长安都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可二者在这一时期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长安就成了儒家思想的中心。长安城内无论士庶,皆以孔孟为尊。而洛阳却恰恰相反!自汉明帝建白马寺以来,洛阳便演变成为佛教重地。北魏时期,拓跋氏皇族迁都洛阳,并且极力尊奉佛教。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佛教遗迹,就要数有10万佛像的龙门石窟了!即便到了隋朝,隋炀帝也曾命僧人在洛阳缩写佛经经目。
在太宗驾崩后,武则天有过一段削发为尼的经历。这段非比寻常的经历,使她对佛教产生了无可替代的依赖。而恰恰洛阳的佛寺数量要远远多于长安,钟情佛教的武则天自然会选择洛阳。
除了单纯的信仰佛教,武则天还发展出一张以佛教为纽带的关系网。久而久之,她便利用佛教为自己的统治服务。最典型的就是草药小贩的薛怀义,被武则天看中后,送到寺中削发为僧,成了武则天势力的重要人物。这个薛怀义也没有辜负武则天的期望,他伪造了《大云经》和《宝雨经》,暗示“佛”要让武后登基。也正是因为佛教势力的支持,武则天才能成功登基称帝。因此武则天将洛阳改名为神都,就是为日后称帝定做准备。
武后党羽
虽然长安是唐朝名义上的治所,实际情况却有所出入。长安城太大了,据学者估算,当时长安城的人口达到80万至100万。如此高的人口数量,给粮食供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满足长安城的粮食供给,朝廷不得不从产粮较多的洛州调粮。即便如此,仍然偶发粮食短缺,以至饥荒横行。《旧唐书》记载:“景龙三年,关中饥,斗米百钱。”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皇帝就带着长安的大批臣民前往洛阳就食,以至李显戏称自己为“逐粮天子”。唐朝开国一百余年的时间内,呆在洛阳呆的时间竟然有五十多年。久而久之,一些皇帝干脆不回长安,直接呆在洛阳办公,武则天的老公唐高宗李治就是如此。
武则天呆在洛阳的时间更是长达四十余年,在此期间,她精心培养了自己的势力,为日后灭亡李唐天下做足了充分的谋划。武氏既然在洛阳扎下了根,自然也要以洛阳为都。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终于以隋朝旧血的身份亡了李唐的天下。
武则天自临朝称制以来,百姓安居乐业,史称贞观遗风。公元705年,以张柬之为首的一干人等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还位给太子李显。至此,李唐在亡国十五年后终于复辟。十个月后,一代女皇武则天在唐朝的旗帜下逝世,与高宗合葬于乾陵。至于曾经显赫一时的洛阳,先是改回东都的名字,后来又变成了“陪都”,沦为了老干部退休疗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