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和乐毅谁的能力更强?为什么宋朝白起会被移出武庙十哲?

2020年07月14日18:48:11

今天情缘阅读小编为大家带来白起和乐毅谁的能力更强?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先定一定调子,乐毅总体来说不如白起——

乐毅和白起都是两个非常杰出的军事家,虽然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和乐毅,而且对白起的评价也颇有意思,他评价白起说“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意思就是说白起这个人擅长攻城夺地,但是不擅长管理民众,简单来说就是白起没有管理之才。

诸葛亮的口气还很大,这句话的完整评价是这样的:

老子长于养生,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生。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主,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论诸子》

当然了,有点才华的人都喜欢持才傲物,关于诸葛亮对其他人的评价在此不作探讨,大家见仁见智。那么白起和乐毅谁更厉害呢?在我看来,乐毅要逊于白起。这是为何呢?因为乐毅确实帮助燕国强大,但归根结底,乐毅只是一个军事家,而不是政治家,而且他当时在燕国主要是负责军事这一块,并不负责经济和政治。

再者就是乐毅一生战功不多,就只有一次攻打齐国的经历,此外就再也没有其它战功可以借鉴,而白起则不同,可以说是战功赫赫。下面我分两个层面来探讨一下两人的差距。

谋略和能力方面

我把白起和乐毅都定位为军事家,实际上查阅两人的经历就会发现,白起和乐毅都是偏才,都是在军事方面有优秀的建树,但是在经济以及政治改革方面并没有什么成就,相比之下诸葛亮倒是一个全才级别的人物,这也不难怪他谁都能点评一番。

先来说白起,白起是秦国人,他出生的时候秦国就已经非常强大,这是和乐毅不同的地方,乐毅进入燕国的时候,燕国刚刚发生子之之乱,而且还被齐国浑水摸鱼,差点答亡国。所以乐毅进入燕国的时候燕昭王为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相比之下,白起则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的出生年月不详,大概是秦惠文王时期出生的,这个时候的秦国早已经在秦孝公时代经过商鞅变法变得强大起来,所以白起的出现更像是锦上添花,而乐毅的出现对燕国来说则像是雪中送炭。

如白起就是因为商鞅的“军功爵位制”被提拔上去的,从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开始,白起在秦国担任左庶长一职,在秦国军功爵位中属于第十级,而且还是掌握有实权的。可以说白起上升的很快,这必然和他过人的能力有关。

次年,白起就完成了自己的首秀,一举击溃韩魏联军,斩首二十万,白起因此一战成名。

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史记·白起列传》

所以到第二年的时候白起直接被提拔为大良造,没过几年就被封为武安君(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这几乎是火箭般的提拔速度。当然了乐毅也不差,到了燕国之后直接被拜为亚卿,后来又升为客卿,但是与乐毅不同,白起都是通过自己的实力向秦昭襄王证明了自己。

长平之战是白起的高光时刻,一举消灭赵军40万,当时白起本来可以继续长驱直入,有可能提前灭亡赵国。但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幺蛾子,就是宰相范雎受到赵国贿赂,因此阻扰白起的建议。也因为这件事导致范雎和白起从此不合。

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史记·白起列传》

可以说当时白起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就是手里没有权力,如果他有权力的话,自然可以继续一鼓作气的进攻赵国,根本不必等到第二年再发起邯郸之战。与此相比,乐毅却不同,他手里有权力,譬如五国伐齐以后,当时其它四国的军队都撤走了,只有乐毅继续率兵追击,这是燕昭王赋予他的权力。

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史记·乐毅列传》

试想如果当时白起也拥有这样的权力,想必他还将有更加精彩的表现。因此可以说乐毅的出色是因为燕昭王为他提供了足够的表演空间,相比之下白起却有一种束手束脚的感觉,毕竟上面还有一个宰相在压着他,这就让他的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

但从后面白起的表现来看,如秦昭襄王发动攻击赵国都城邯郸的战争后,白起就劝告秦昭襄王说: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后王陵果然大败,可见白起的谋略远在乐毅之上,而且白起一生从未打过败仗,可以说他“战国四大名将”的名头实至名归。相比之下乐毅虽然在五国伐齐中也表现出非常精彩的能力,但是却有瑕疵,如他明明已经打下了齐国全部的领土,只剩下最后两座孤城,但他却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明明可以靠武力征服,但是他偏偏要收获对方的民心。

当然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乐毅之所以不打这两座孤城,是想要向天下人展示燕国人的仁义之举,如《乐毅论》中就说:

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则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齐之士流血于二城之间,侈杀伤之残,示四国之人,是纵暴易乱,贪以成私,邻国望之,其犹犲虎。既大堕称兵之义,而丧济弱之仁,亏齐士之节,废廉善之风,掩宏通之度,弃王德之隆,虽二城几于可拔,覇王之事,逝其远矣。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殊哉?其与邻敌,何以相倾?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城拔而业乖,岂不知不速之致变(哉),顾业乖与变同,由是言之,乐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

不管乐毅是怎么想的,新上位的燕惠王对他不信任,而这也恰恰说明,白起没有更大的作为,就是由于手中没有太大的权力。诸葛亮说白起“不可以广众”其实不太准确,毕竟白起的定位首先就是一个将军,一个军事家,他所需要的履行的职责就是为国家打赢战争。

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未免有吹毛求疵之嫌,实际上观察乐毅一生的经历也会发现,乐毅并不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他和白起一样同样是一个军事型人才,他帮助燕国振兴主要是军事方面,但并不包括经济、政治。

所以史书上基本没有写乐毅到了燕国之后,帮助燕国做了一些什么贡献或者改革措施,可见乐毅最多只是帮助燕国训练军队,再加上自己能力过硬,所以打赢了和齐国的战争。因此话说回来,恐怕乐毅的能力连诸葛亮都比不上。

人品方面

诸葛亮更喜爱乐毅而不是白起恐怕多少是受到两人风评的不同导致的缘故,白起长平一战坑杀40万赵军,这让他的名声多少有些不光彩,对此白起自己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临死前感慨说“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但白起毕竟没有犯过什么罪,所以你看他死了以后,秦国人都很可怜他,说明大家还是认可他的为人。

相比之下,乐毅的名声要比白起好很多,虽然他最后被迫流亡赵国,但是并没有帮助赵国做危害燕国的事情,因为当时齐国复国,燕国也损失惨重,假如这时候乐毅倒戈,恐怕对燕国来说更是灭顶之灾,但是乐毅没有这样做,这恐怕也是诸葛亮欣赏乐毅的一点。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

毕竟像诸葛亮后来对刘备的忠心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讲究忠义仁信的人,所以这种人格方面的趣味相投导致了诸葛亮更加喜爱乐毅而不是杀神白起。当然了,白起的人品也是不差的,他也有自己的底线,譬如秦昭襄王数次强行要求他前去邯郸替换王陵,但是白起就是不答应,难道他不知道不答应是什么结果吗?

他肯定是知道的,但是他大概率也知道如果自己前去攻打赵国的话,恐怕并没有多少胜算,如果长平之战是对赵国的第一次毁灭性打击,那么邯郸之围则是要灭亡赵国了,白起深知错失第一次机会以后,如果这时候去进攻赵国,恐怕只会引来赵国的拼死抵抗。

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史记·白起列传》

所以他宁愿被秦昭襄王赐死,也不愿为自己的军事生涯添上一笔败绩。

总体来看,白起和乐毅的人品、能力都是不错的,优秀的,但是总体上来说,白起的能力要强于乐毅,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其能力与孙子、吴起可以相提并论,虽然乐毅和他都位列武庙十哲之一,但是显然乐毅有名不副实的嫌疑。

宋代时白起被踢出了武庙十哲,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杀降,所以名声一直不太好。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在武成王庙里看见白起的塑像后,就说: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于是,白起就被踢出了十哲,相反乐毅因为对燕国很忠心,因为这一点得以保留。

但是平心而论,从能力上而言,乐毅显然并不够资格位列武庙十哲,总之说一千道一万,不管是战争经验、生平经历以及战绩来说,显然乐毅和白起都不是一个级别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