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情缘阅读小编为大家带来“天人之勇”的曹仁有哪些战绩?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对于曹仁的形象,常见的如曹操发小,守城大将,荆州镇将都是不够准确的。近些年在网络上还有把曹仁称为曹魏第一将的趋势,说到底,其实都是对曹仁关注度不够的表现,本文就来稍微扒一扒曹仁的战绩。
曹仁比曹操小很多,他在曹操起兵之初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将领,见本号旧文:记忆的误区:记忆的误区:“年长”的曹仁和“年少”的曹休
曹仁早期的经历基本上都是从攻或者别攻,并且有担任前锋的记录,应该算是比较典型的战将,和乐进张辽相似。这其中有不少亮眼的战绩,例如官渡期间击败了袁绍和刘备的分兵,但由于记载简略,并不好判断其中的含金量。平河北封侯时,曹仁只是一个户数不明的都亭侯,同一时期被封都亭侯的李典任峻李通户数都是两三百户,曹仁的弟弟曹纯这时是三百户的高树亭侯,看不出曹仁有超越曹纯的地方。
在荆州对抗周瑜应该算是曹仁第一次真正独当一面,虽然三国志曹仁传里把这一战吹得天花乱坠,曹仁还得了个曹天人的外号,但老实说曹仁在这一战里的表现有些让人一言难尽。从前后记载来看,周瑜在江陵之战对曹仁的兵力优势并不大,周瑜初战只能派出甘宁率领数百人夺取夷陵,而曹仁可以马上派出五六千人围攻甘宁。
《三国志》:后随周瑜拒破曹公於乌林。攻曹仁於南郡,未拔,宁建计先径进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时手下有数百兵,并所新得,仅满千人。曹仁乃令五六千人围宁。宁受攻累日,敌设高楼,雨射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
此时的曹仁行动还算是比较积极的,而周瑜一方却困窘到拿不出多余兵力去救援危在旦夕的甘宁,必须要靠凌统单独守家。
《三国志》:瑜使甘宁前据夷陵,曹仁分众攻宁,宁困急,使使请救。诸将以兵少不足分,蒙谓瑜、普曰:“留凌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又说瑜分遣三百人柴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瑜从之。
结果曹仁就在欢声笑语中打出了GG,一句所杀过半,可以知道曹仁败得有多惨。而且这一战令吴军士气倍增,反倒是曹仁进入了自闭状态。
《三国志》: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於是将士形势自倍,乃渡江立屯,与相攻击,曹仁退走,遂据南郡,抚定荆州。
《三国志》里用较大篇幅写了曹仁在这一战里的一次冲阵救人行为,《傅子》里也大为称赞曹仁的英勇。
《三国志》: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馀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馀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太祖益壮之,转封安平亭侯。
《傅子》: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
但从大的角度来说,周瑜从最初的捉襟见肘变得稳占上风,而曹仁从最初的不落下风一步步打成了绝境,这本来就是曹仁作为主帅能力不足的体现。而且虽然曹仁传把曹仁写成了天人,但从周瑜传来看,曹仁后来已经被打出恐瑜症了。当听说周瑜卧病在床时,曹仁立马出阵准备捡便宜,结果周瑜一起身,曹仁当场就撤退了。这场景让我想起了在诸葛亮的恐惧支配下的司马懿。
《三国志》: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然而由于三国志里对曹天人的精彩描写,一步步被打成自闭的曹仁反而得了个守城大将的称号,我也不懂为啥把地盘守丢了还能这么有逼格。
对曹仁的另一个误解是他一直为曹操镇守荆州门户。虽然建安十四年(209)他和周瑜在南郡大战了一场,建安二十四年(219)他又在襄樊和关羽大战了一场,但这中间的十年曹仁长期都是不在荆州的,很难得出曹操常年以曹仁镇守荆州的结论。
曹仁传记载建安十六年(211)讨伐马超时,曹仁督诸将据守潼关,还把破马超的功劳也套在了曹仁头上。不过史料里对这一战的记载比较详细,清楚地写明了徐晃渡河,娄圭献计筑城,贾诩离间和曹操亲率虎豹骑和马超决战的经过,所谓曹仁督诸将破马超的说法自然经不起推敲。
《三国志》:太祖讨马超,以仁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破超渭南。
紧接着曹操尚未在关中退军,建安十七年(212)初,冀州河间又发生了苏伯田银的叛乱,曹仁传里写曹仁都督七军讨破田银。
《三国志》:苏伯、田银反,以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银等,破之。马超之战败渭南也,走保诸戎。太祖追至安定,而苏伯反河间,将引军东还。
曹仁是从关中一带被紧急派往与幽州相邻的河间,中间相隔数千里,留守后方的曹丕自然不可能等接到曹操的命令和曹仁的支援后才行动。魏书里说曹丕是派将军贾信讨伐了田银苏伯,常林传里也写曹丕派遣将领讨灭了田银苏伯。
《三国志》:太祖征马超,文帝留守,使昱参军事。田银、苏伯等反河间,遣将军贾信讨之。文帝为五官将,林为功曹。太祖西征,田银、苏伯反,幽、冀扇动。文帝欲亲自讨之,林曰:“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贼之形势,可料度也。北方吏民,乐安厌乱,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银、伯犬羊相聚,智小谋大,不能为害。方今大军在远,外有强敌,将军为天下之镇也,轻动远举,虽克不武。”文帝从之,遣将往伐,应时克灭。
还有记载里写阎柔和鲜卑轲比能也参与了讨伐田银。
《三国志》:建安中,因阎柔上贡献。太祖西征关中,田银反河间,比能将三千余骑随柔击破银。
这中间曹仁到底有多少功劳,其实很难说,虽然曹仁传里写讨灭田银等人是他的功劳,但就当时的形势来看,曹仁大概率并不是主要贡献者。结合讨伐马超的记载,曹仁前期那堆记载简略的战功,或许也未必有看上去那么光鲜亮丽。
这之后曹仁的活动经历包括建安十八年(213)曹操称魏公时,身在中央的曹仁作为劝进将领的一员签字,建安二十一年(216)参与对付孙权的第三次濡须之战,并在次年战事完结后与夏侯惇一起驻扎居巢,这时离襄樊战役都只剩两年了。所以,整个曹操时期,曹仁呆在荆州的时间真的很短。
建安二十三年(218)十月,侯音在宛城发动叛乱并与关羽连和,曹仁受命前往平定,武帝纪里还记载曹仁此前正受命讨伐关羽。
《三国志》:是时南阳闲苦繇役,音于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
从之前的推测来看,所谓曹仁讨伐关羽,最早应当发生在建安二十二年(217)之后。并且“讨”并不一定是主动出击,可能是关羽先来攻,曹仁进行防御。正常情况下关羽应该驻扎在江陵公安一带,和樊城相隔数百公里,如果是曹仁主动讨伐关羽,屯兵樊城则显得不太正常。
但扬州刺史温恢又说曹仁悬军在外,这一句令人颇为费解,因为襄樊应当是曹魏的前线,而宛城更在襄樊的后方。但至少可以得出,“讨关羽”以及平定侯音叛乱等一系列行动,使得曹仁此时在战略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三国志》: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
至于樊城之战,多数人或赞扬或不屑关羽,或贬损或维护于禁,反而把曹仁给无视了。就《三国志》里的记载来看,庞德被水淹这件事肯定有曹仁的责任。
《三国志》: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
而《资治通鉴》里把于禁这口锅也一起分给了曹仁。
《资治通鉴》:仁使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屯樊北。八月,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数丈,于禁等七军皆没。
也就是说,曹仁从战前到战中都被关羽压制着,几乎是被玩弄于股掌之中。而曹操给曹仁派了一支又一支的援军,都快可以拍一部拯救大兵曹仁了。虽然最后襄樊是守住了,但说曹仁擅长守城恐怕是没什么信服力的,因为这一次曹仁又是在敌方主帅的设计下,一步步陷入了绝境。
至于曹仁人生的最后一战,也就是和朱桓对决的濡须之战,曹仁几乎被朱桓贬到一文不值。你可以说朱桓狂妄,但朱桓真把自己说的话给实现了,曹仁成了三路大军中败得最惨的一路。而曹仁传这回干脆连写都不写,直接跳到了曹仁去世。
《三国志》: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诸将业业,各有惧心,桓喻之曰:“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诸君闻曹仁用兵行师,孰与桓邪?兵法所以称客倍而主人半者,谓俱在平原,无城池之守,又谓士众勇怯齐等故耳。今仁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马罢困,桓与诸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为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也。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邪!”
纵观曹仁的一生,他确实是有一定的军事才能,还有过人的武勇,但与所谓“智勇双全”“曹营最强”是沾不上什么边的。在从攻、别攻或者有靠谱的队友时,曹仁的短板还不太明显,轮到独当一面时,曹仁的表现就比较糟糕了。
而曹仁传又写得十分巧妙,不但给全额他套上了一些不该属于自己的战功,还着重突出他屡次绝境逢生的经历,甚至强行删掉了败绩,于是一个战无不胜的曹仁形象便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