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情缘阅读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盛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阶段。按照历史学家的划分,从唐高宗继位到安史之乱,都是处于盛唐期间。
当时不仅在国力、疆域、军事上处于顶峰阶段,在文化上也站在一个绝对的制高点。以至于几千年后,日本人都对盛唐时期的文化,仍然以一种仰慕的姿态去看待。
而我们《盛唐里的诗人》专栏,当然要从李白跟杜甫讲起。因为他们无疑是盛唐最璀璨的明珠。
不过,对于这两位可以在世界历史上列入伟大诗人行列的天才,我们对于他们的印象,常常大相径庭。李白给人的印象是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杜甫在介绍李白的时候,也说他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贺知章读完李白的《蜀道难》后,说他是仙人下凡。李白也常常自认有仙气,做事时,常常十分豪迈。而杜甫则不一样,常常给人一种老实巴交,苦兮兮的感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而我们在一般介绍中,也认为杜甫晚年身逢乱世,一定过得十分凄苦。这种印象,多少有些刻板偏见。
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所受的影响来源于两方面。一个是所身处的时代,一个是自身的因素。杜甫早年间所处的盛唐,那是何等辉煌的时代。身为那个时代的大唐人,怎么会经常摆出一副苦兮兮的面容来。
他在唐玄宗天宝七年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诗,名字叫做《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有这么几句话:“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这部分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前面的一部分,第一句话是说,杜甫在年轻的时候,就被唐玄宗当作宾客邀请。
如果我们结合杜甫生平,就会知道,这多少有些不实在的成分。杜甫的家境确实很不错。他的家族,可以追述到汉朝时期的历史。
隋唐以后,虽然中国的那些大家族已经在科举和历次动乱中,已经受到很大冲击。但杜甫的父祖都有官职,所以,杜甫从小的生活环境,还是比较优越。可是,杜甫说他自己年轻时候就成为唐玄宗的宾客,实际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杜甫一辈子都没有担任过什么大官,都是幕僚小官。以至于后来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跟唐玄宗两拨人都没有注意到杜甫的存在。
而且,唐玄宗邀请到身边当宾客的人,一般都是当时很有名,且有才能的人。李白当年在长安活动了好久,走了公主、大臣的路子,才在第二次被邀请到皇宫,给唐玄宗当御用文笔。
接下来这句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大才,用来说自己也没错。只是这么直白夸自己的人,实在是很少见。各位同学可能都有工作写履历的时候,不知道会不会这么夸自己。
接下来两句就很厉害了,“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李邕不仅是唐玄宗时期的大官,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文学家。李白后来被贬夜郎的时候,还专门绕到李邕故居去了一趟。李白那种眼高于顶的人,能专门去看一个人,可见是很了不起的。
而且,他比杜甫年纪大很多。这样一个人,杜甫却说愿意主动来跟自己见面, 自己还不愿意见。王翰也是唐朝一个很了不起的诗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很有名,很了不起的诗,就是王翰写的。
王翰的出生时间比较模糊,但应该比杜甫大。就是这样两个人,杜甫说,他们想要凑过来见我,跟我当邻居。我都没理睬他们。
这种狂放,确实不愧是跟李白能够成为好朋友,还能一起去找仙人的人。后面的这句“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则是讲出了杜甫的抱负。
他想在这个社会中寻求一个出路,更想要让皇帝成为像古代尧舜那样的贤明君主,让民风重新回归淳朴。而李白也有跟他非常接近的想法。他也曾想过当官以后,可以让民风重新回归淳朴。
杜甫会在这个时候写出这样的诗,并非没有缘由。当时杜甫已经37岁,却没有得到重用。虽然住在长安,身边尽是达官贵人,但只有少数像韦济这样的高官还赏识他。所以,杜甫才会写出这样的诗句。既是自荐,也是一种倾诉。
事实上,每一首诗歌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跟作者当时的心态、环境有很大关系。也只有在安史之乱时,杜甫才会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诗句。这也是我写《盛唐里的诗人》这个专栏的目的,希望通过这些诗人,这些诗句,勾勒出那个繁华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