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清政府灭亡后新政府还厚待她?

2020年08月01日01:34:45

今天情缘阅读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隆裕太后是个怎么样的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末代太后隆裕太后,她可以说是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史中最幸运的一个亡国太后。身为亡国太后,她非但没被新政府所清算,反而新政府对她是礼遇有加。

当时因清廷是主动交出对于中国的统治权的,所以民国政府给予清皇室的待遇是十分丰厚,其中一条就是“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因此隆裕太后在世时也得以以“外国君主”的身份继续在紫禁城中享有着一国太后该有的身份和待遇。

如在隆裕太后的“万寿日”之时,据《民立报》所说:“袁世凯派秘书梁士诒代表入贺,赵总理及各国务员皆用民国礼服行三鞠躬礼,并由国务院知照各署应各派员入贺,用觐见外国君主礼”,当时隆裕大寿,袁世凯就专门派遣秘书梁士诒为代表前往紫禁城内贺寿,且他还下令北京各个衙门都需要派人前往,且在觐见时也要行三鞠躬礼。

同时,民国政府对于隆裕太后,不但是在生前给予崇高的礼遇,在其死后更是给予她远超“外国君主”的丧葬规格。1913年2月22日,隆裕在长春宫薨逝,享年46岁。隆裕去世的消息传到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耳中后,他随即下令:“兹值大清隆裕皇太后之丧遵照优待条例以外国君主最优礼待遇议定各官署一律下半旗二十七日现任官及现役军官持服二十七日左腕圈黑纱军官刀柄并缠黑纱自二月二十二日始至三月二十日止以誌哀”,即在隆裕丧礼期间,在任的文武官员皆需服丧二十七日,且全国各衙门也需同时下半旗致哀三日。

同时,袁世凯还下令北京各部、院长官都需亲往致祭,并特派赵秉均等政府军政要员与逊清朝廷的御前大臣共同在太和殿为隆裕守灵。而后,在4月3日,隆裕梓宫奉移之时,民国政府又下令各衙门降半旗一天以示尊敬,同时还派遣禁卫军护送逊清皇室人员前往参加隆裕的祭祀典礼。而民国总统袁世凯虽未直接参加隆裕的祭祀典礼,但却是在北京的总统府内带领着总统府内的文武官员进行遥祭。

与此同时,民国各地军政要员也纷纷向清皇室发来吊唁电报,在电报中他们都给予了隆裕太后非常高的评价。如副总统黎元洪唁电称隆裕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尧舜”;山西都督阎锡山唁电称:“皇太后贤明淑慎,洞达时机,垂悯苍生,主持逊位。视天下不私一姓,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隆恩,道高千古”;国会议长吴景濂唁电称:“隆裕太后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

到这里,很多人肯定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隆裕这位亡国太后为何能得到民国政府如此高的礼遇,难道仅仅只是因为她促成《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从而让民国政府顺利且完整的从清廷的手中接过对于整个中国的统治权,成为中国唯一之合法政府吗?

的确,隆裕能得到民国政府如此礼遇,表面原因就是因她力排众议签下了将统治中国的权力交给民国政府的《清帝逊位诏书》,但深层次的原因,却并不是因为这个。隆裕太后之所以会得到民国政府如此高的礼遇,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民国政府要巩固对于天下的统治。

之后,民国政府的领导者为了让新政府顺利的接收全国各省州府县的统治权,对于前清所遗留下来的官员也并未进行大规模的替换。由此,也就导致当时的民国政府几乎三分之二的官员是直接脱胎于清政府的,可以这么说,民国初期的官场就是前清的官场,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如当时民国各省都督,有一半就是前清的各省督抚,比如原前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成了奉天都督、前署理直隶总督张镇芳成了河南都督、前江苏巡抚程德全成了江苏都督。

而且,不但这些在社会颇有地位的人继续效忠宣统,部分百姓亦也是对宣统保有极大的忠心,当时在全国各地都在流行着“宣统皇帝怎么样了?现在坐朝廷的是谁?真龙天子坐上了宝座,天下就该太平了吧!”这样的话,显然在当时多数百姓眼里,宣统还是真龙天子,都认为只要他能重掌朝廷,天下就能太平。此外,隆裕太后去世时,从“青年女子一人在半壁店道旁跪送,伏地痛哭;老民三十余人在口子门道旁跪送,伏地痛哭。又孝定景皇后梓宫由京奉移时,有老民一人在铁路旁跪送伏地痛哭,民妇一人在铁路旁跪送伏地痛哭”这点亦可看出,清朝皇室在民间还是很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

由上可知,当时民国政府虽是执掌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但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民间,清皇室依旧是在全国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可以说此时的清皇室依旧还是有着与民国政府拼一把的实力的,而一旦清皇室要鱼死网破的话,对于新兴的民国政府来说绝对会是一场灭顶之灾。

首先,如果清皇室对全国,乃至是全世界宣称民国政府是篡权的,是公然以兵变的形式从清廷手中强夺权力的,那那些依旧忠于前清朝廷的遗老遗少们就会想尽办法去破坏民国政府对于天下的统治,而那些不明真相的百姓们亦也会开始反对民国政府的统治。如此,到那时民国政府对于中国的统治就势必会出现动荡,甚至都有可能失去对于中国合法的统治。

最后,要知道当时民国初立,根基本就不稳,虽清廷的确是将统治中国的权力交到民国政府的手中,但是民国这个合法政府的身份却并没有得到世界大部分国家,尤其是英美法俄等在中国有强大实力的列强的认可。而这些列强对于中国的土地可都是垂涎三尺的,此时因清皇室是主动将权力交给民国的,所以列强还没有理由去介入到这场新老政权交替的事件当中去。但是,如果清皇室突然宣称清廷是被迫将权力交给民国的,民国是用造反的形式夺得政权的,然后再以割让领土为代价去求助列强的话,那列强势必就会强行加入到这场夺权战争中,而等到这时,以民国的实力是绝对打不过列强的,如此等待民国的的结局恐怕就只有灭亡。

如此,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当时的民国政府不管是否愿意,他都必须要善待隆裕太后这位前清皇室的领导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民国政府与前清之间权力的和平与稳定的过渡,也才能确保民国对于中国实行合法且稳定的统治。

首先民国政府只有善待隆裕,才能让隆裕支持民国,不站出来反对民国。而如果作为逊清小朝廷的实际掌控者,隆裕不反对民国的话,即使是部分前清的皇族、遗老遗臣们站出来反对民国,对于民国也不会有太大的伤害,因为没有隆裕的支持,即使他们再闹腾,他们也没有反对民国的名分和理由,毕竟连隆裕这位前清的统治者都没说反对,底下的臣子们又哪有什么反对的理由呢?

再是,民国政府善待隆裕,也能让那些清皇室、王公贵族明白,民国是会严格遵守与他们所签订的退位条件的,他们所能享受到的条件,民国政府是不会废除的。要知道,当时的清朝皇室之所以会答应退位,这之中虽然有多种原因,但不可否认的,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无疑是民国给予的清皇室和王公贵族的退位条件实在是太丰厚了。

可以说,如果不是这些优厚的条件,即使那时清朝山穷水尽,他们也不会那么轻易的放弃手中的权力,很有可能会跟民国政府拼给鱼死网破。大家别以为这个假设不会发生,在武昌起义后不久,恭亲王溥伟就曾请求隆裕太后利用内库钱财去让冯国璋镇压起义,不要和革命军和谈,可当时隆裕却没有答应,而他不答应的理由就是:“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试想如果当时没这个优待条件,恐怕隆裕就答应了。由此可知,优待条件的确是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民国政府在还未对中国形成强有力的控制时,就公然违背与前清所签订的退位条件的话,那那些清朝皇室成员,及满族王公贵族们岂能甘心?他们势必就会想尽办法卷土重来,去破坏民国政府对于天下的统治,这样对于民国政府肯定是极为不利的事情。如此,为了让这些清朝皇族、贵族们相信优待条件会被严格遵守,善待隆裕无疑就是民国政府所能做出的最好表率。毕竟在他们看来,如果隆裕这位前清的最高统治者都能被民国政府如此礼遇,那底下的人自然也不会被亏待多少。

当然,到这里或许又会有人不明白,如果仅仅只是为了稳固民国对于中国的统治,他们只需善待隆裕即可,可为何当时民国政府多数军政要员还要如此的推崇她呢?当时黎元洪、孙中山等民国要员就都称她为“女中尧舜”,而在隆裕太后的葬礼上,其灵堂的上方也是高高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

而我们都知道尧舜二人可都是上古时期的圣君,亦也是圣人,《礼记.大学》就曾言:“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隆裕被推崇为“女中尧舜”,其中的含量量也就可想而知,也就是在那些民国军政要员的口中,隆裕就是一个大圣人。那到底为何,民国的军政要员要给隆裕带上这么大的一顶帽子呢?他们为何要如此的推崇于她,将她视为“女中尧舜”呢?

其实,不是隆裕真的是“女中尧舜”,而是民国需要将她打造成“女中尧舜”,因为只有这样,民国的合法性才能被认可,其对于中国的统治才能得以稳固。正如民国为隆裕太后所编写的《清太后哀悼歌》所说的,民国之所以推崇隆裕“千秋功业直无两”,其最终目的无非就是“保我民国功期成”。

想想看,说到尧舜,多数人的第一影响会是什么呢?无疑就是闻名遐迩的“禅让制”,尧在晚年将首领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而舜又在晚年将首领之位禅让给了贤能禹。从这点,我们就可以得知,隆裕会被推崇为“女中尧舜”,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凸显民国政府对于中国统治的合法性,利用宣示隆裕的“尧舜”身份来从侧面证明民国政府是从清廷手上接过对于中国统治权的唯一之合法政府。

其实,如果我们细细去查看当时民国军政要员对于隆裕太后的评价,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在高度评价隆裕时,都会将她与她主动放弃权力,将对于中国的合法统治权交到民国手中的事情绑在一起,如阎锡山曾说隆裕“视天下不私一姓,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隆恩,道高千古”,再如吴景濂亦说隆裕“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

综上所述,其实末代太后隆裕之所以会得到民国政府如此高的礼遇和评价,其根本原因不是因为隆裕太后的功劳真的有那么大,也不是她真的有那么贤明,而是当时的民国政府需要借着隆裕去稳固对于天下的统治,去宣示民国对于中国的合法统治权,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