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老兵回忆抗战:战争很残酷 多次死里逃生

2020年07月06日15:52:33

  “途中,日军对我扫射了无数枪,我卧倒在地,一动也不敢动。子弹嗖嗖嗖地擦着头顶呼啸而过,听得人心惊胆颤。幸运的是,我没被打中。日军以为我死了,没有再追击,不然我很可能就没命了。”“当时飞机俯冲,机枪低空扫射而过,阵地上偷袭的日军有一个排30多人,全部被打死。”

  2014年9月24日清晨,成都市群康路上熙攘嘈杂。在街旁一栋年代久远的民居中,88岁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李承基,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这位昔日抗战的铁骨英雄,常年生活在此,任凭岁月雕刻人生的痕迹。

  因战时负伤,加上后来遭遇车祸致使左腿髌骨骨折,李承基的脚不能弯曲,一直在家静养。如今年事已高,无法畅通地与人交流。“战争有时很激烈,有时很艰苦,遇到的危险更是不计其数,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和日军交锋,我们几乎百战百胜,配得上‘天下第一军’的称号。”在李承基充满自豪的言语中,那段冲锋陷阵的峥嵘岁月历历再现。

  瞒着家人参军义无反顾上前线

  为给远征军补充和增加优质兵源,在“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号召下,一股爱国参军的热潮在成都各大、中学校迅速掀起。

  “当时正处于国破家亡的境地,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我正在成都县中念书,听到号召后热血沸腾,就偷偷报名了。”李承基回忆说,那时他家住成都,父亲是当时四川省的政府官员,家境殷实。作为“养尊处优”的大少爷,放弃念书恐难得到父母同意。

  “木已成舟,他们知道后也就默许了,毕竟参军报国也是荣耀的事。”1943年,17岁的李承基成为远征军的一名战士,奔赴印缅作战。出征前,李承基隶属于成都军政部教导团二团。学生兵在北教场军营集结,接受了几个月的步兵基本训练。

  训练结束后,学生兵到少城公园(今成都人民公园)开誓师大会。庄严宣誓后,大家乘坐美制十轮大卡车直接开往新津机场。

  离别前夕,街上人头攒动,亲属们纷纷相送,挥手告别。李承基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着回到家乡,“非常不舍,但是选择了就义无反顾。”李承基说,“宁做战死鬼,不当亡国奴。那时唯一的念头,就是保卫国家。”

  飞机险被击中与死神擦肩而过

  新兵从新津机场出发,乘坐美军军用运输机,直飞印度加尔各答的汀江机场。飞机行至云南沾益县上空时,险些被日军击中。说起这个小插曲,李承基仍记忆犹新。

  当时运送新兵的飞机共有两架,李承基坐在后面那架飞机上。突然,前面的飞机被日军击中,快速降落。“我们被日军击中,你们要马上升高。”临危关头接到警报信号后,李承基乘坐的飞机立即上升到一万米的云层中,以躲避日军高炮8000米的有效射程。

  “高空中空气非常稀薄,突然缺氧,大家十分不适应,场面一度有些失控。”李承基说,“机长迅速把高空氧气打开,大家才慢慢缓解过来,恢复平静。要不是应对及时,恐怕全机100多人都将丢命。”

  到达机场后,李承基和战友们脱掉灰色军装,从头到脚消毒,沐浴更衣,换上一套由美、英盟国供应的全新美式军装。“当时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从枪支、火炮、车辆到电台、电话、望远镜、罐头食品、蚊帐、被褥等,几乎都是美国造。”李承基说,“部队伙食也很好,当时部队给士兵发维生素片补充能量,吃一片可抵一餐,很能补充体力。”

  经过几天休整后,新兵编制分配,李承基被安排到新一军30师山炮营一营二连任下士炮手。在河边营房进行作战前训练后,部队很快就投入了战斗。

  惊险第一战远征军夺回滇缅路

  1942年初,中国抗战进入最艰难时期。日军在侵占东南亚的同时,派重兵越过中南半岛,从泰国边境入侵英属缅甸,向中国当时唯一的出海通道滇缅公路发动大规模进攻。

  滇缅公路与中国西南公路相连,直达国民政府所在地重庆,是当时中国与国际社会联系的唯一物资运输大动脉,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和抗战的“输血线”。

  “当时远征军初战失败,损失惨重。日军乘虚攻占了云南怒江以西的德宏州及保山和腾冲等大片地区,彻底切断了滇缅国际运输线。”李承基说,“滇缅公路被截断后,大量援华军用物资只能由美军航空队通过驼峰航线输送,困难重重,风险很大,稍不注意飞机就容易遭。”

  1943年,李承基参与了人生中的第一战——打通滇缅路。“作战时,整个30师都投入了战斗,子弹横飞,战争十分激烈。”经过艰难的攻坚,远征军终于夺回了滇缅路。

  作战结束,李承基放眼望去,满目是血,觉得战争很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