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战争至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军力一度称雄东亚,但日寇也有自己的软肋。
“鬼子”遇强则弱
由于没有参加“一战”期间的欧洲陆战,日军对火力革命认识模糊,其火炮射程和威力都非常有限。虽然能够在中国战场逞一时之凶,一旦遇到苏联、美国之类强劲的对手,只有挨打的份儿。
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中,日军已经发现,其火炮的射程全面劣于对手,以至于苏军火炮可以在日军火炮射程外自由射击,日军根本无力还击。
1945年2月19日,硫磺岛战役正式打响,而美军针对这个只有21平方公里的小岛的火力压制,早在前一年的12月就开始了。开战前三天,美军又进行了三天的火力准备。而整个战斗过程中,他们共发射各种口径的舰炮炮弹30余万发 (计1.4万吨),直接支援登陆部队作战。
在1945年柏林战役的外围战中,仅4月17日这一天,苏联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配属的炮兵就发射了123万发炮弹,约可装满 2450个火车车皮,共计98000吨。苏军供给炮弹的铁路线,直接建到一线炮兵阵地上。最终参与直接攻击柏林城的苏军共有464000人,装备12700门火炮和迫击炮,2100门火箭炮,1500辆坦克及自行火炮。这种高度工业机械化的物质力量,是当时工业实力比较薄弱的日本而言,根本无法想象的。
相比参战的欧美各工业强国,日军在机械化方面也全面落伍,其野战炮兵仍然是以骡马牵引为主,步兵则多依靠徒步行军。
“日军”思维僵化
日军的陆战思维,仍然是以步兵为中心,坦克被定义为支援步兵的武器,使得坦克部队发展非常缓慢,坦克本身性能也相当落后。
“二战”中,日军性能最好的坦克是97式中战车。该战车装备短管57毫米炮,全重13.4吨,最大装甲厚度只有33毫米,且车身不是整体铸造的,而是铆接的装甲板。后来为了加强反装甲能力,又推出了装备47毫米反坦克炮的97改,但战斗力依然有限。
相比之下,苏军主力坦克T34/85装备长身管的85毫米炮,全重32吨,最大装甲厚度90毫米。斯大林2型坦克,则装备122毫米炮,全重46吨,最大装甲厚度160毫米。美国的M4谢尔曼型坦克则装备75毫米炮,全重30.1吨,最大装甲厚度51毫米。德国的虎1坦克,装备56倍口径的88毫米炮,全重57吨,最大装甲厚度100毫米;豹式坦克装备70倍口径的75毫米炮,全重45.5吨,最大装甲厚度110毫米。只有贫弱的意大利跟日本算是难兄难弟,其主战坦克同样是铆接车体,同样是20吨以下车重。
更有甚者,日本陆军迷信夜袭加白刃突击,忽视单兵速射武器,严重阻碍了冲锋枪、半自动步枪和突击步枪的研制和列装。美军则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普遍装备了性能更佳的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日军步枪手每打出一发子弹,就要手动枪栓退弹壳,不然下一发子弹无法上膛。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的近距离夺岛混战中,往往因此暴露位置。而美军的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却可以连打八枪,然后自动弹出弹夹,再装上新的八发弹夹。
此外,日军的机关枪也不够先进。在太平洋战场上,4名美国步枪兵两人一组,以加兰德步枪进行轮流射击,居然可以压制住日军的轻机枪!相比之下,德军的 MG42却可以打出每分钟1500发的高射速,连绵的声音宛如电锯锯断圆木,又如同撕裂亚麻布。对盟军老兵而言,这种刺耳的声音,无异于战场上死神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