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谋”诸葛亮为什么不支持魏延?是因为不能成功吗?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情缘阅读小编一起看下去。
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诸葛亮的形象在大众眼里变得高大。大家觉得他足智多谋,用兵机变,料敌于先,文武全才。但实际上,正史上的诸葛亮更擅长治国,他在军事上的才能是有短板的。他更擅长守城,开疆拓土时就能力有限了。
刘备在世时,诸葛亮更像是一位谋臣,给刘备出谋划策。刘备出战后,他稳定后方。这个时候他没有直接领导战争,更多的是在稳定局势,筹备粮草,调度人员,开疆扩土都是刘备带着手下的大将去完成的。
所以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是仿韩信当年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由魏延带精兵五千,从子午谷出发,十日到长安攻城,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
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干,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诸葛亮听到这个计划时第一反应是魏延太激进,一口拒绝了魏延。诸葛亮为什么不让魏延去试试?我觉得有如下原因:
一、诸葛亮觉得此计不可能成功。
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
魏延这条计是奇谋,的确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且不说子午谷道路崎岖难走,魏延所说的十日赶到长安,都不一定能实现。
就算如魏延所说,他率军十日能赶到长安,驸马夏侯楙也不一定会畏惧他,弃城而走,那么所谓一举取长安就是个笑话。
就算魏延抓住时机,一举攻破长安城池。若诸葛亮从斜谷进军并不顺利,不能及时赶到长安与魏延在潼关汇合。魏延就算得到长安城,也要马上面对魏军的反扑,长安也将成为一座孤城。
所以此计风险太多,成功率极其低。诸葛亮不同意,也是有道理的。
二、诸葛亮不愿失去魏延这位大将。
刘备死后,蜀国五虎上将也相继去世,只剩赵云一人,且年纪已老迈,只能养着;像小将姜维、张苞、关兴,还没有成长起来,不能独当一面。蜀国当时的大将就只有一位,就是魏延。
如果诸葛亮同意魏延去攻打长安,路上稍有差池,只要一个环节没有交接上,魏延就可能身陷魏营,再也回不来了,这对于当时兵微将寡的蜀国会是很严重的打击。
蜀国后期的北伐之所以完全没有进展,跟缺少大将有直接的关系。想当初关羽、张飞在世时,诸葛亮只需要制定计划,其他的皆由大将完成。那段时间,蜀汉想开疆扩土,比后期容易多了。
所以魏延对于蜀国来说很重要,在小将没有成长起来之前,诸葛亮不想放他去冒险,蜀国更需要他来坚守。
三、诸葛亮的军事计划是从陇右取平坦大道,依法进兵,魏延的计划与他的不能兼容。
诸葛亮的军事计划稳妥、安全,要依法进兵,他带兵攻陇右,也顺利得到陇右三郡,第一次北伐就取得先机,攻魏国措手不及。
可以说蜀国五次北伐,只有这一次取得进展。但是这种优势并没有保持很久,在马谡失去街亭之后,蜀国只能全线退军,把战线往国内缩,最后导致北伐功败垂成,一寸疆土都未得。
我常在想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计划是出斜谷取长安,他会不会就同意魏延的这个计划?
在我看来,若他们俩的计划能兼容,诸葛亮也会考虑魏延的建议的,也可能会兵行险招,也许蜀国的局面就不一样了。
战场上瞬息万变,没有百分百有把握的成功,更多的是靠将士奋勇杀敌,若魏延和诸葛亮都是想取长安,这条子午谷计谋也许就能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了。
四、诸葛亮的性格造成。
诸葛亮的性格谨慎,不喜冒险,除了为了活命,玩了一次空城计,一生中基本就没冒过险。这也是因为他实力强大,不需要让自己置入险境。
所以以诸葛亮的性格,他不会同意魏延的这种激进的进攻打法。他从骨子里就不认同至于死地而后生,缺少两军对垒时勇者的气势,所以他带兵打仗,特别是开疆拓土,最后基本功败垂成。
但富贵险中求,三国鼎立之后,蜀国的国力明显不如其他两国。所谓的北伐,也只是为了消耗对手的国力,能扩充一些疆土更好。
诸葛亮带兵打仗的打法过于保守,实力又不如别人,如果不兵行险招,出其不意,很难开疆扩土,就达不到改变蜀国的近况,最后蜀国的灭亡也是不可避免的。
综上所述,以诸葛亮的性格和顾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不可能实行的,除非是诸葛亮能放权给他,让他自行行事。但以诸葛亮事必亲躬的性格,也不可能放权给他,所以魏延想在诸葛亮手下建奇功,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你是如何看待魏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