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朱元璋为何会纵容胡惟庸的读者,下面情缘阅读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提起明初大案,人们首先会想到胡惟庸案。胡惟庸作为朱元璋时代的丞相,最后因为擅自专权,阴谋叛乱,被朱元璋诛灭了全族,此案前后牵连的官员人数多达一万多人。胡党案可以说是把明王朝的文臣武将们,几乎一网打尽。
这还不算完,在胡惟庸案爆发一个月以后,朱元璋正式取消了丞相制度,并且规定了后世子孙也不得再立丞相。也因此,胡惟庸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同时,我们知道朱元璋是为权力欲望极重的皇帝,他又如何能容忍胡惟庸擅自专权怎么多年的呢?
朱元璋剧照
很多人说,朱元璋之所以没出来制止胡的专权,是因为他不知道。这样你也太小看朱元璋了。关于朱元璋培养的锦衣卫们,他们就像现如今的互联网一样,让朱元璋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在笔者看来,朱元璋之所以没有在胡惟庸一开始骄横之时,就对他进行严厉打击,是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不为小利,必有大谋。”朱元璋要想捏死一个胡惟庸,简直是易如反掌。但朱元璋迟迟未动手的原因,是他背后的庞然大物。这个庞然大物就是丞相制度。其实朱元璋老早之前就有废丞相的意思,只不过他知道丞相在百官心目中的地位,要想剔除他,必须要有十足充分的理由。
当年朱元璋在没有选择让胡惟庸当丞相之前,曾经和刘伯温有过一段谈话。谈话的内容是想让刘伯温给他推荐几个丞相的合适人选。这个刘伯温也是个“滑头”,支吾半天不肯给个准确答案。这个时候的聊天模式开始转换成我问你答的模式。
上来朱元璋就问刘伯温,你觉得杨宪做丞相怎么样?这时刘伯温说杨宪此人心胸狭隘,不适合做丞相人选。接着朱元璋又问,那汪广洋怎么样?这时刘伯温说,此人的气量还不如杨宪。最后朱元璋又问道,那胡惟庸呢?刘伯温这个时候说,胡惟庸是匹烈马,需要小心驾驭,不然很可能会翻车。
杨宪剧照
和刘伯温谈完这段话以后,朱元璋并没有听取刘伯温的意见。反而将这些人前后都立为丞相。但这三人最后都没有落得个好结果,纷纷被杀。
其实朱元璋不是不知道这些人的毛病,他要的就是他们犯错,这样就可以向天下人证明,丞相制度的的不靠谱,到时他就可以理所应当的废除丞相制度。从胡惟庸案发一个月以后,朱元璋就果断撤销了丞相制度来看,没有长久的预谋是不可能的。
刘伯温
其二,通过胡惟庸等人,让他知道朝廷的党派人员有哪些?前面我们说了,皇权至上的年代,皇帝可以轻易杀掉任何一名官员。就像一个筷子,可以很轻松地折断。但要是一下子折断一把筷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团结起来的官员就是一把筷子,皇权再强大,也不能战胜他们。
朱元璋虽然做事毒辣,是那种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人,他宁可错杀一万,不可放过一个。但是满朝官员又不可能都杀尽,怎么才能准确无误的找出哪些是是忠于他的官员;哪些是谋逆的人?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让他们自己露出马脚,到时直接全部杀掉和胡关系贴近的人。所以朱皇帝一直隐忍着不爆发,是他想看到底哪些官员是胡的同党,他忍得越久,查出的同党就越多,回报也就越大。
统领百官的胡惟庸
其三,打击淮西集团。明朝初年,一帮当初跟朱元璋打江山的人,因为都和朱元璋是老乡,同生活在淮河以西的地带,所以被称为淮西子弟。同皇帝是老乡且功劳巨大,所以建国后不久,淮西子弟们开始骄横跋扈,目无王法。最为可怕的是,这帮武将竟然和李善长,胡惟庸等文人搅和在一块了。
自古皇帝,不怕文臣,不怕武将。就怕文臣武将纠结在一起。他们往往就像化学试剂一样,一开始很普通的两个原料,一旦交织在一起,将会迸发出巨大的威力。在胡惟庸接替李善长成为淮西子弟的新首领以后,朱元璋必须通过胡惟庸来收集淮西子弟们的罪证。
胡惟庸与淮西将领一起饮酒
让他们膨胀,在关键时刻一并将他们拔出。历史也证明了如此,从胡惟庸开始,李善长、蓝玉等一批批淮西子弟,都会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死去。
看完了这三点原因,我们才能知道权利欲望极重的胡惟庸,为何会纵容胡惟庸擅自专权怎么多年,那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太多朱元璋让他膨胀的理由。为了大明江山的安稳,他朱元璋暂时受点委屈,隐忍下,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