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因为他的这些品格,称得上中国古代的优秀战将,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情缘阅读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名将。在《三国演义》小说中,罗贯中对他的品德、智谋、情义、勇猛,都有正面的描写。
对照演义和正史,也没有太大的出入,在罗贯中整个褒刘抑曹的思想下,做到这一点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徐晃自扶保曹操起,曹魏的各种大小战役都参加过。从攻徐州吕布、白马坡战颜良文丑,从参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到战马超、汉中攻张鲁、汉水一战、汉中战刘备、救樊城、曹丕伐吴,一直到讨伐孟达的谢幕战,他走完了作为武将的戎马一生。
曹操麾下战将如云,徐晃出战多,说明曹操看好他,重用他。罗贯中在演义中经常提起他,说明罗贯中也看重他
解读徐晃这个人物,他所具备的一些品格,可以称得上古代的优秀战将。
徐晃忠义不输关羽
通过两件事足可以看出徐晃的忠义:
当徐晃跟随杨奉讨敌,在他手下做骑都尉时,杨奉是李傕手下的将领。由于李傕、郭汜在长安叛乱并刀兵相见,汉献帝任由此二人摆布。徐晃劝说杨奉脱离李催,保护献帝去洛阳。
杨奉听从了他的建议,和将军董承等人一起护送献帝返回洛阳。这是徐晃还是一个小小的骑都尉时,对国家的忠义。
后来徐晃决定不再屈身于杨、韩俗辈,要扶保曹操时,曹操手下将领满宠劝说他杀了杨奉、韩暹,作为讨曹操欢心的见面礼。
徐晃说“以臣弑主,大不义也。吾决不为。” 给予了断然回绝。徐晃的以义为重,让满宠禁不住脱口赞扬“公真乃义士也。”
徐晃从扶保汉室,到离开杨奉投奔曹操,皆是在那个封建时代,一个有抱负的武将“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正确选择,他所表现出的忠义难能可贵,丝毫不输关羽。
当今社会现实中,有些管理人员离开原企业后,把原企业和老板贬的一文不值,甚至带走公司核心技术或机密,或为谋取巨额私利,或为恶意搞垮原企业作为报复,职业操守尽失。
徐晃的忠义,真应该是当今职场人士学习的榜样,也应该是企业老板使用管理人员的参考标准。
徐晃智勇双全,战功赫赫
徐晃使大斧,力量不俗,号称三国第一斧。每逢随曹操出战,曹操总是回顾阵中,大喊一声“公明何在”,充分体现了曹操对徐晃阵前杀敌的倚重。
徐晃出战也是极有气势的:“一将手持大斧,飞骤骅骝,只一合,斩催勇于马下,随后的李乐同样被一合斩于马下。”足见徐晃的勇武和锐不可当。
徐晃自从投奔曹操后,在官渡之战前从军破颜良,率军击杀河北名将之首文丑,一直到后来的斗赵云,战关羽,拼许楮,战黄忠,斗张飞,看看这些对手的实力,徐晃的勇武就可见一斑。
徐晃在曹操大宴铜雀台时,射柳条飞取锦袍,也表明他的箭法在曹营中首屈一指,不见得会输于辕门射戟的吕布和百步穿杨的黄忠。所谓艺多不压身,这也是徐晃作为武将“勇”的一面。
而徐晃解樊城之危的经典之战,被曹操赞曰:“孤用兵30余年,未尝敢长驱竟如敌围,公明真乃胆识兼优者也”。可见曹操对他的赏识。
徐晃“智”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三件事中:
一是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围攻邺城,同时攻克邯郸后,邯郸附近的易阳县令韩范假意表示投降。徐晃没有用兵,而是射一封箭书,向韩范详细陈述了成败利害,说服了韩范心悦诚服地归降。徐晃智取易阳,避免了军士伤亡和巨大的战争物资损耗。
二是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当马超、韩遂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时,曹操问计于徐晃。徐晃献计“今尽屯兵于关上,此去河西,必无准备,若得一军暗渡,先截其归路,丞相径发河北击之,俩不相应,势必危贻”。
曹操从了徐晃的破敌之策,又采纳了谋士贾诩的计谋,大破关中军。徐晃作为阵前战将,他在此一役中的谋略,已经相当于半个谋士
三是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进攻汉中时,袭击马鸣阁,企图切断曹军后方通道,被徐晃击败,蜀军自投山谷。
曹操高兴的称赞说:“将军这一举粉碎了刘备的计划,真是妙计中的妙计啊!”。曹操可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智谋家,从他嘴里如此赞扬徐晃,也可见徐晃智谋不俗。
由以上几个战例足见徐晃智勇双全,战功赫赫。在三国时期的武将中,还没有发现比徐晃的智谋记载更多的。
徐晃勇略而不失善良
当徐晃射箭书招降了易阳令韩范,曹操由于恼怒欲屠城报复。徐晃劝告曹操说:“如今袁谭、袁尚还没有被击败,没有攻下的城池都等待消息,如果今日灭了易阳,明日那些城池都会死命防守,河北就没有平定的那一天了。请求您招降易阳来给各城看,那样他们都会望风归顺。”曹操采纳了徐晃的良言。
曹操后来能够很快的翦除邺城羽翼,攻克邺城,夺得翼州,和他听取了徐晃的这一建议是分不开的。
要知道,在那狼烟四起,兵戈铁马的三国时期,很多武将信奉屠万为雄,杀得百万人方为雄中雄,无不以多杀人来争取加官进爵。而徐晃的这一良言避免了全城百姓被屠杀,足以见他难能可贵的善良的一面。
徐晃国事为上,阵前公私分明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围樊城,并且水淹七军,全歼前来援救樊城的于禁、庞德等军。曹操派徐晃领兵前去救援。由于徐晃与关羽平素相交甚厚,因此两军对阵后,二人并未交战,而是遥相共语,倾诉别情,互道仰慕。
这对老朋友刚叙完旧情,徐晃忽然回头厉声向军中传令:“有得关云长头者,赏金千斤。”关羽大惊失色的慌忙问道:“公明何出此言?”
徐晃正色道:“如今各为其主,国事为上,不敢以私废公。”于是击鼓大进,击败关羽,解了樊城之围。
在这一点上,徐晃的国事为上,阵前公私分明,与关羽的华容道义放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徐晃对得起主公曹操,而关羽却对不起主公兼大哥的刘备。
现在我们常讲,领导干部要有感情,但是也要有原则,做事公私分明,徐晃就是一个好榜样。
徐晃谨慎简朴,不居功自傲
徐晃戎马一生,每逢战事,他总是及早派人到远处侦察敌情,事先设想好各种可能对胜利有影响的因素,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这是他谨慎细心的一面。
徐晃深得曹操器重,功劳显赫,却能做到一生简朴,对自己约束很严。甚至于,徐晃病死前还特别嘱咐,叫埋葬他时敛以时服。
徐晃的简朴,在那个武将追求功名和荣华富贵的年代,确实显得很难得。
当杨奉听从徐晃建议护送献帝返回洛阳后,当时护驾有功者为名利而争斗不休,而徐晃却不为所动,这表现出了他不居功自傲。
而徐晃带兵,部伍整肃,军威严整,令行禁止,这也表现出了他从不恃宠而骄。
徐晃每战有功,但很少邀功请赏,所以在曹操的军队中流传着一句话“不得晌,属徐晃。”
徐晃把为曹操的统一事业而战斗当做自己的理想,他常对身边的人讲:“古人总以遇上贤明君主为幸事,现在我也有幸遇到了,便理应尽心竭力以报效知遇之恩,又怎能只为一己之利而沽名钓誉呢?”徐晃并以此为动力,鞭策着自己的行动。
徐晃这话说的可谓至诚至真,即使过去了近1800余年,这话也一点都不过时。如果你为老板打工,也是这种心态和品格,老板不欣赏你才怪。
徐晃的这种品质很可能和他喜欢秉烛夜读有关,徐晃在两军鏖战之际,也不忘秉烛夜读,颇有关云长之范,也因此被人称为儒将。
只有喜欢读书的人,才能明白更多事理,才能更加深明大意。这也解释了,曹操部下诸将中,自张辽以外,只有徐晃与云长交厚,其余亦皆敬服。徐晃和关羽,实乃英雄惺惺相惜耳。
在当今社会,无论做人做事,像徐晃这样的人,到哪都会大受青睐。
徐晃是令人称道的古代优秀战将
《三国志》里,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被曹操盛赞“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而当看到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更称赞“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得到曹操如此高评价的人,恐怕没有几个
徐晃无论在对峙拥有五虎上将的刘备,还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以及诸葛瑾都表现优异,徐晃是曹营中,也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为骁勇善战的将领之一。
而纵观徐晃的一生,无论在哪一方面,德、智、义、勇,罗贯中都有对徐晃的正面描写,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为数不多的此类人物之一。
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徐晃去世,享年59岁,被谥“壮侯”。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徐晃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
罗贯中曾赞徐晃:“降明权成厚,争津定策高。扬名攻不备,陷敌战当鏖。欲虏平襄汉,还屯振节旄。功逾孙子右,魏武过情褒。”
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也曾写诗赞颂徐晃:魏武尊高,猥知徐晃。简册增辉,尊彝动彩。
现代《辞海》里说:长驱直入徐公明,一箭双雕长孙晟。
看三国,你会慢慢接触到更广阔的历史,更光辉的岁月。看徐晃,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在那段历史的阴谋与诡辩,权利与欲望,辉煌与落魄,豪情壮语中,徐晃身上似乎有着一种我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名将所应具备的所有优良品质。
穿越千年历史云烟,尽管我们对徐晃的认识,有些会打上封建思想的印记,然而,他那些可贵的品格,却足以称得上我国古代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