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谌为什么要杀掉自己的妻子跟儿子?原因是什么

2020年07月25日11:09:58

历史上的的蜀汉北地王刘谌是怎样一个人?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情缘阅读小编一起看下去。

关于蜀汉的皇室,人们比较熟悉的往往是开国皇帝刘备和亡国之君刘禅,除此之外,它的存在感是非常低下的。蜀汉景耀六年(263),邓艾偷渡阴平道直入蜀汉腹地,兵临成都。

面对邓艾并不算多的兵力,后主刘禅出城投降,宣告蜀汉的灭亡。而早在刘禅决定投降时,其子北地王刘谌便已经将妻子儿女杀掉后,自杀在纪念先帝的宗庙里。那么,他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他杀妻屠子的行为是对还是错呢?

刘谌是刘禅的第五个儿子,景耀二年(259)时,被封为北地王。在史书上,对于刘谌的记载其实非常稀少。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召集大臣议事,讨论到底是战还是降。一时间,大臣们议论纷纷,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有的大臣主张,蜀、吴是同盟,现在蜀国危亡,应当投奔吴国,先依附于东吴,寻机复国;有的则认为益州南部,曾经南蛮王孟获作乱的南中地区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应该逃往那里,依托山林的地形优势固守。

这时,素来以反对北伐著称的谯周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先是反驳提议投靠东吴的人说:"自古已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关于向南撤退的提议,谯周也给予了不同的想法:"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他先是认为投奔东吴,寄人篱下,迟早被吞并,又认为南方的部族各怀异心,无法保证安全。

于是刘禅被谯周说服,眼看就要投降。这时,北地王刘谌却勃然大怒道:"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在他看来,就算真的山穷水尽,也不该如此轻易便将祖宗基业拱手让人,应该是君主、臣子们同心协力,与敌人死战,才能够有颜面去见先帝。

无奈,刘禅决意投降,就算是亲生儿子劝阻也不为所动。陷入失望和绝望的刘谌来到供奉自己的爷爷、蜀汉创始人刘备的宗庙当中,"哭於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就这样,北地王刘谌一家数人都死在了先帝的灵前。

刘谌性格刚烈直率,有着很强的家国情怀,他出身宗室,誓与国家共存亡,在敌军来临之际,他情愿以死殉国,却无奈个人之力无法改变历史。

他杀妻屠子,有的人眼里,这是大忠。有的人眼里,这是滥杀无辜,从目睹这一场景的侍卫都被感动流涕这一点来看,在当时,这一行为并不算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