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起义军农民起义军的克星—洪承畴!皇太极是怎么搞定他的?

2020年07月18日18:41:01

农民起义军农民起义军的克星—洪承畴!皇太极是怎么搞定他的?下面情缘阅读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明朝末年,各路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义军四处出击,搞的明朝大乱,但是,这些农民起义军却有一个克星,并屡屡被这位克星打败,他就是——洪承畴[chóu]。

洪承畴(1593—1665年),文人出身的他,却爱读兵书,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最初只不过做些文职之类的官。

直到崇祯二年(1629年),义军王左桂进攻韩城时,陕西三边总督杨鹤苦于手中无将,情急之下,让督粮参政洪承畴领兵出战,结果初次领兵的洪承畴便斩杀乱军三百余人,顿时,洪承畴名声大噪。

崇祯三年(1630年),洪承畴被任命为延绥巡抚,从而进入了封疆大吏的行列。

针对农民起义军,杨鹤提出的是“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策略,可是王左桂降而复叛,因此,洪承畴一改自己上司杨鹤的招抚为主的既定政策,对王左桂剿而杀之。

之后,洪承畴又同总兵杜文焕在清涧县(今属陕西榆林市)大败张献忠,并引起朝廷主剿派对杨鹤的招抚大计提出抗议,控告没有起到真正的防患作用,反而使义军首领时降时反,使得这些义军屡剿不止。

于是,崇祯帝下旨,将杨鹤罢官下狱,升洪承畴为三边总督。洪承畴上位后即将杨鹤的“边剿边抚”的政策改为“全力清剿”、“以剿坚抚,先剿后抚”方针,集中兵力进攻陕西农民军。

洪承畴再接再厉,凭着连续剿灭农民起义军的功劳,于崇祯七年(1634年),再被明朝嘉奖:仍任三边总督,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等地军务。

书生报国的洪承畴,凭着军功收获巨大,成为了明朝末年镇压农业起义军的军事统帅。

当时,义军在陕西聚集有二十余万,高迎祥自称闯王,并召集各路义军十三家七十二营首领大会于河南荥阳,在会上,高迎祥成为盟主,李自成为高部大将,力量最强。

洪承畴调兵遣将,兵出潼关,在河南信阳集结诸将,准备对义军实行大规模围剿,迫使各路义军分兵奔还陕西。

洪承畴在乘胜追击的途中,也损兵折将。总兵曹文诏遇伏,英勇战死。朝廷内就有官员向崇祯帝打小报告,说洪承畴统辖范围太广,势难兼顾。于是,崇祯帝下令,以卢象升统领江北、河南、山陕、川湖军务,管理关外明军;洪承畴专管关内明军。

权力变小了,管辖范围也变窄了,但是,洪承畴却发威了!

崇祯九年(1636年),洪承畴授计陕西巡抚孙传庭在陕西周至黑水峪设伏,将高迎祥擒获,并押至京师,崇祯将高迎祥凌迟处死。李自成又成为新的闯王,但是,洪承畴还是多次将李自成打的大败而逃。

崇祯十一年(1638年)六月,洪承畴命曹变蛟在潼关设伏袭击李自成,打的李自成仅带刘宗敏十八骑逃入陕西商洛山。张献忠也避明军一时锋芒,选择了投降明朝。农民起义陷入低潮。

八月,清兵犯边,辽东危急,明军防御不济,京师危急。崇祯帝急忙把常胜将军洪承畴调来,与孙传庭率军入卫。

崇祯十二年(1639年)初,洪承畴出任蓟辽总督,他率领陕西兵东来,与山海关总兵马科、宁远总兵吴三桂两镇合兵,拯救辽东危局。

崇祯十四年(1641年),皇太极再次派重兵攻打锦州。洪承畴率八路总兵,领十三万人马来援,集结于宁远,与清兵会战。

洪承畴的谋略是以军队保护粮饷辎重,由杏山进松山,再由松山进锦州,步步为营,以守为战。

洪承畴屡败清军,急得皇太极“忧愤呕血”,于八月间倾尽沈阳兵力,亲自率领驰援锦州前线。

此时,刚愎、急躁的崇祯帝却下令,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以解锦州之围;兵部尚书陈新甲也担心持久战会造成粮饷不足,一再促战。

在这种情况下,洪承畴也不敢再坚持原方案,他把粮草囤在了宁远、杏山及塔山外的笔架冈(锦州城西南六十里),自己亲率六万人先行,余军随后。

皇太极率兵迎战,他驻兵于松山于杏山之间,集中兵力打击洪承畴的援军。皇太极派兵打败塔山护粮的明军,夺取了明军粮草,又在杏山与松山的通道上挖了一条大深壕,隔绝两地交通,切断了杏山至松山的运粮通道。

粮道一断,明军军心动摇。各路总兵主张南撤,最后,这十数万的明军,因为各自指挥而很快土崩瓦解,仅宁远总兵吴三桂、大同总兵王朴逃到了宁远,这一仗,明军被歼五万余人。

松山城内,洪承畴带领着一万多的残兵败将,被清军团团围住,期间,洪承畴多次组织突围,均未成功,而明朝发来的援军和粮饷又逡巡不前。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松山被围半年后,城中粮尽,副将夏承德降清为内应,约清兵攻城,城破,洪承畴被俘。

松山一失,久被围困的锦州待援无望,守将祖大寿举城投降,杏山、塔山也被清军迅速攻克,明朝在关外仅剩下宁远一座孤城。

清军此战最大的收获便是俘获了明朝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洪承畴。这位曾经让关内义军李自成、张献忠闻风丧胆的明军统帅,同样也让皇太极南进之路吃尽了苦头。

得知洪承畴被俘,正在为宸妃病逝而悲痛不已的皇太极很高兴,下令把洪承畴押到盛京(今沈阳)。

为了收服洪承畴,皇太极想尽了办法,他派心腹汉臣范文程、张存仁轮番劝降洪承畴。洪承畴始终不屈,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

后来,还是细心的范文程发现,屋顶的灰尘落在洪承畴的身上,洪承畴怕弄脏衣服,不时的轻拂,他就向皇太极回禀:“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清史稿·洪承畴传》)

第二天,皇太极亲自出马,他来到洪承畴的囚室,当时天气很冷,皇太极脱下身上的貂裘大衣,披在了洪承畴的身上,并和颜悦色地问:“先生,很冷吧?”

洪承畴一时被打动,久久发出一声叹息:“真命世之主也!”于是,洪承畴叩头乃降。

洪承畴在明朝,几年的时间由一个提学道台、藩台属官,逆袭成为封疆总督、军事统帅;但是,只要他一出错,或暂时无功,就遭政敌权臣弹劾,被崇祯削职,他困守孤城半年之久也不见救援,此时一看敌方的皇帝如此屈尊,解裘披肩,似乎更暖人心,所以,洪承畴最终选择了降清。

皇太极一看洪承畴终于投降了,极为高兴,他不仅赏赐了很多金银,还请来了许多戏班子来表演庆贺。那些八旗将领都表示不满:“洪承畴不过是一个战俘,陛下为何如此隆重对待他?”

皇太极却笑着说:“我们之所以玩命的拼杀,为的是什么?”

诸将齐声回答:“为的是夺取中原。”

皇太极便道出了洪承畴的价值:“这好比是走路,你我都是瞎子,不懂得该往哪里走,现在得到了一个引路人,我怎能不高兴呢?”

诸将帅这才醒悟,纷纷佩服皇太极的深谋远虑。

后来,洪承畴为清朝统一中国出谋划策,并参与清朝中央佐理机务,建议满清贵族“习汉文,晓汉语”,在招抚江南,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