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李建成到底是什么样的 他手下的八大干将又是什么下场呢

2020年07月31日22:02:54

李建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李建成,唐高祖李渊的嫡长子,助父亲李渊起兵称帝建立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而玄武门事变的发生,李建成被李世民杀死,年仅三十八岁。

其实真实的李建成宽厚、仁德,很有才能,并不是被历史丑化的卑鄙平庸的太子。下面小编讲一讲真实的李建成。

李渊起兵之初,建成奉命留在河东,结交了大批仁人志士招揽人才。当时的他对天下大势有独到的见解,而李氏宗族习武之风更培养了李建成的政治、军事才能,他是李渊建唐的重要参与者。

617年,李渊起兵反隋,建成受命率众攻取西河,首战告捷。李渊建立大将军府后,又率建成不断进行征讨,唐朝天下马上得之。李建成参与指挥的西河之战、霍邑之战、潼关之战、长安之战都充分显示出其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出色的军事才能。

618年五月,李渊登基,唐朝建立,建成被立为皇太子。李渊对建成寄以厚望,李渊外出“巡幸”,建成要坐镇长安“监国”,代理朝政。

李建成在唐朝立国后基本上是坐镇长安,虽然在唐朝后方,但他仍然在军政事务上献出颇多良策。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没有建成在北部抵御突厥,就不会有李世民逐鹿中原的取胜,李建成在外战保家卫国,内战更善用怀柔安抚之策,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由于秦王李世民长期处心积虑地经营私人势力,李渊便削减其羽翼,李世民眼看大势已去,夺嫡无望,便与手下秘密商议,并早已买通皇宫戍卫,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清晨率领众家将及私下招募的八百死士在皇宫内发动政变。李世民亲手射杀了前来早朝的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同时遇害,建成五个年幼的儿子也在政变中全部被杀,家人全部除籍,这就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政变”。

唐太宗李世民通过发动血腥政变获得帝位,为人所不齿。李世民为了证明自己帝位的合法性,在史书中大书特书自己在建唐过程中的卓越功绩,贬低李渊,打压李建成、抬高自己,彰显自己至高无上的功勋。

李世民一方面令史官抹杀建成建唐的历史功绩,将其丑化成既无功于社稷、又心胸狭窄、且多次企图谋害秦王的卑劣小人;另一方面假李渊曾私许将其立为太子,以证明其杀兄屠弟实属无奈,乃不违父命的正义之举。这样一来,后代的史书包括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所依据的史料中对建唐事实的描述必然有所偏颇,倒向李世民一边。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最大的黑点,也是李世民最关键的一次选择。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留给李世民的也只有一个下场:李建成登基,铲除李世民。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兄弟当时所站的位置,就注定了只有一个人能活下去。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亲手射杀了李建成,李建成五子后来也一并遇害,那么李建成的八大干将又都是什么下场呢?

1,魏征

魏征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一代明相。魏征本是李建成身边的第一谋臣,多次建议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干掉李世民,奈何李建成下不了手或者下手没成功。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问魏徵:“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魏徵,收为己用。魏征归顺李世民后,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魏征高居第四。

2,薛万彻

玄武门之变时,薛万彻率东宫兵马力战,甚至反扑秦王府,直到李世民派人出示以太子首级,他才放下武器带领数十骑逃入南山。后来唐太宗赏识其武勇,屡次遣使招谕才复出拜将。在平突厥、薛延陀部、征高句丽时屡立大功。后因参与谋立荆王李元景为帝,被长孙无忌所杀。

3,王珪

王珪,唐初四大名相之一,原是李建成太子府的秘书长,府中号令全出自他手,深受李建成器重。玄武门之变后,王珪和魏征一样转投明主,贞观年间,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礼部尚书、魏王老师,封永宁郡公。贞观十三年,病逝,追赠吏部尚书,予谥号为懿。

4,罗艺

罗艺是李建成讨灭刘黑闼后在河北培植的军事力量,立场相当明确,李世民派亲信拉拢他,被他找茬一顿暴揍。李世民当了皇帝后,拜罗艺为开府仪同三司,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但因为曾得罪过李世民,罗艺内心恐惧不安,便图谋反叛。李世民派长孙无忌和尉迟恭前去平叛,罗艺大败,抛弃妻子儿女,带领数百名骑兵逃奔突厥。到了宁州边界,经过乌氏驿站时,跟随的人逐渐逃散,罗艺被手下所杀,把他的首级送到了京师。

5,冯立

李建成死后,树倒猢狲散。但冯立感叹说:“怎么能在太子活着时接受他的恩典,太子死后却逃避他的灾难呢!”于是带兵猛攻玄武门,杀了玄武门守将敬君弘,然后投案自首。李世民说:你离间我们兄弟感情,杀伤我的将士,还敢回来。冯立说:太子对我有恩,帮他对付你是我的职责所在。于是李世民便把他放了,冯立回去后对亲信说:“受到莫大的恩典,有幸得到救助,终生应当以死来报答。”

6,李瑗

李瑗和李建成是堂兄弟,两人关系特别好。李建成死后,朝廷遣使征召李瑗入京。李瑗恐慌,打算造反,但还没开始,就被同僚王君廓捉住并勒死了。李瑗死后,朝廷下令追废李瑗为庶人,绝其宗室属籍。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

唐朝与当时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内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

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即便现在,在国外华人聚居的地方,“唐人街”是最好的称谓。如果说让你选择一个朝代穿越,你想去哪?唐朝,毫无疑问。那里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颜筋柳骨,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等这些,足以让我们心驰神往。

所有的这些应该归功于哪些人?你会说,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就像我们能够记得天下第一山,天下第一水一样,我们只能够记得王朝的掌控者。当然,这不是我们的过错,这是历史的选择。有时候我们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没什么,但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样的人犯了错误,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我今天要说的是是一个伟大而又悲哀的人,历史没有选择他,因为他犯的错误无法饶恕。他就是李建成,李世民的哥哥。

在很多历史剧中,李世民是盖世英雄,英明果断,屡立战功,最后顺应天意,继承大统。而李建成恰恰相反,优柔寡断,目光短浅,残暴不仁,最终惨死,也算是剧情的正常发展。现实果真如此吗?

当初隋炀帝杨广执政,各方起义。李世民,刘文静,裴寂等多次劝谏,但李渊没有答应。原因何在,李建成在河东招兵买马,李建成不在,李渊不放心。六月,李建成到达太原,裴寂等人随李建成来见李渊,李渊同意起兵。由此可见李渊对李建成的器重。

李建成见招募来的义军没有经过训练担心他们不能打仗,于是立下军法,整肃三军。在兵进西河路上对百姓秋毫无犯,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得来的食物酒水,也与将士们一同分享。大军行至西河城下,守军纷纷来投,只有高德儒不肯归降,于是攻打,最后胜利,其他西河人全部赦免。由此可见,李建成治军有方,深得拥戴,而且仁政爱民,赏罚分明。

后来天下大定,李世民是秦王,李建成是太子。平心而论,李世民对江山的功绩大于李建成。也是这个原因,李世民很不服气。

但是李建成难道不如李世民吗?我看未必。李渊派李建成打仗,几乎也没有败绩。只不过李建成是太子,自然要多学习政务,于是李世民打仗的机会更多点,当然建立的功勋更大。难道这是你杀兄夺位的资本吗?

在前面我们可以看出李建成也是一个人才,可以说雄才大略。我们只知道李世民有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却忘记了李建成有魏征,薛万彻等人才。

说到底,李建成不明白政治的残酷。他只知道有老爹的支持,皇帝的宝座是不会飞的。也许等他当上了皇帝,可以削弱李世民的权利,让他一世富贵也就罢了。可是李世民不是这样想的,九五之尊谁不垂涎?我宁愿壮烈的死去也不愿苟且。不管付出什么,我都要得到!

有人说,李渊太原起兵时答应李世民,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结果没有做到。我认为这不现实,李渊对李建成是十分器重的。或许是我们的唐太宗晚年的时候过于自责,欲盖弥彰而已。

历史上的李建成性格怎么样?真实的李建成为人豁达宽厚,心存仁义,处世为人都可以说是厚道的好人!

历史上的李建成才能怎么样?李渊起兵之初,李建成与李世民分别在河东、晋阳招募人才,而后李建成到太原助李渊起兵,率军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关,攻克长安。李渊称帝后被立为皇太子,李建成长期在京辅佐李渊确立唐初大政。唐朝建立后李建成又多次率军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斩与突厥勾结的刘黑闼,平定山东。这样的人岂是无才之人!

如果李渊死后继位的是李建成,会做的比李世民好吗?当然不会!李世民毕竟是千古一帝,历史有哪个皇帝能跟李世民相比,李世民可以说是个真正文武全才,打天下和治天下都已经做到极致,没有人超越,历史上还没有哪个皇帝既能打天下,在治国方面又能搞个类似贞观之治的盛世!不过李建成确实是个守家业的好皇帝,估计李渊也考虑过,李建成是仁慈有才的人,在历经战乱后的大唐开国之初是需要这样一位仁慈的皇帝来休养生息。

然而史书是胜利者所写的,所以后世流传史书野史及影视里面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基本被刻画成昏庸无能之辈,还污蔑在三陷害李世民,最骇人听闻的说法是说李建成曾在酒中投毒,李世民便吐血数升。史学界也对这一类的史料产生怀疑。投毒事件其实十分可疑,那时兄弟早已势成水火,李世民又怎麼会去东宫和建成喝酒?如果李建成真的想杀害弟弟,哪有毒不死的道理?人的血又有多少,李世民吐血数升未死,岂不是医学上的奇迹?因此不少史学家认为:李世民为了替自己的行为辩护,便在史书中捏造了很多栽赃李建成他们的传闻。

这里不得不说李世民篡改历史对后世的治史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自此,历代正史收归官修,像太史公一样的个人修史,在原则上不被允许,称为“稗史”,相关文简不受国家的保护。而官修史书的最大弊病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一切以当局的利益为重,统一思想,删益由人。中国的史书自从收为官修之后,除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外,再未有散发生命力的作品。而之前,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未曾掩盖历史,司马迁则是千古史笔千古文章,班固、范晔虽然稍逊也是直道而为,陈寿虽有私于魏也还未曾昧心删改。自唐太宗开始,史家之风开始败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