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战役”明军有多少兵力?“土木堡之变”标志着什么?

2020年07月06日10:13:58

“土木堡战役”明军有多少兵力?“土木堡之变”标志着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公元1449年,蒙古瓦刺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为理由想明朝边境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大同守军失利,塞外城堡沦陷,边界战报传至朝廷之后搞得朝廷上下是惶恐不已。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的劝阻,在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自率大军出征。结果由于组织不当,所有军政事务都皆有王振专断,结果55万大军在土木堡惨败殆尽。王振被杀,明英宗被俘, 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一役中,真的有五十万明军被瓦刺杀得几乎全军覆没吗?各类史料笔记记载此次战役的战斗人数更是五花八门,让人看得是眼花缭乱,不知真假。我们下面列举一些当时的记载:

第一种说法是出发时号称五十万大军。刘定之在《否泰录》末说道:“臣因取目击耳闻,参以杨善、李实所述《奉使录》,钱溥所撰《袁彬传》,约其繁复,著为此录。”李实《李侍郎使北录》未记出征人数,杨善《奉使录》今不传,估计亦不及此。钱溥《袁彬传》今亦不见,其内容应为袁彬于塞外侍奉英宗的事迹,也不太可能提到明军人数。则刘定之所记应来自“目击耳闻”,即明军出发时的确有号称五十万之举。

第二种说法是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关于土木之战中明军参战人数,最早的记载见于刘定之《否泰录》:“其从驾行者,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等。 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出居庸关抵宣府。”私属指的是私人的家奴、奴隶,有时甚至还指奴婢。《否泰录》意思说正规军是没有五十万的,加上这些家奴、奴隶和奴婢共有五十万。

第三种说法是官军共五十余万人。嘉靖后期以来,几乎所有言及出征人数的明代史家均沿袭此说,直至谈迁犹于“官军私属”强调甚明,而清人谷应泰的《明史记事本末》开始写作“官军五十万”,丝毫不涉及“私属”两字之差,语意全非。

第四种说法是明实录中含糊其辞,称数十万。《明英宗实录》“正统十四年八月壬戌”条目下记载“中官惟喜宁随行振等皆死官军人等死伤者数十万”。《明史英宗前纪》则记载“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就连明代的官方史书都语焉不详,含糊其辞,笼统地称数十万。

上面提到的四种说法不尽相同,但是真相只有一个,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清风明月就和众位一起慢慢来研究和推敲这些史料笔记,努力解开这个谜团。

第一种说法是说当时明军号称五十万,我觉的是有可能的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吓唬瓦刺,但是我相信明军的战斗人数绝对不到五十万。古代两军对垒,都喜欢夸大其词,吓唬对方。如当年三国曹操赤壁之战时,号称八十万大军,实则二十万而已。所以我相信明军当时号称五十万,其实远远不到五十万。

第二种说法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但是私属多少人,里面没有说法,自然也不知道正规军队有多少了,但是也能从这里看出,官军也是不足五十万。

第三种说法是清人谷应泰说的,没有私属二字,直接说官军五十万,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可靠。原因有二,一是或许是到了清朝,事件久了,以讹传讹,私属两个字就丢了,但是差两字,差别太大了。二是清人编写的史料,有玷污前朝的嫌疑,很有可能是故意漏掉私属两字,来羞辱明朝。

第四种说法是明实录的记载,实录没有沿用五十万,而是含糊其辞数是万,清风明月认为,很有可能,“五十万”的说法已经引起广泛怀疑,并且没有公认说法出现,遂有这样的含糊其辞说法,仅仅用“数十万”。

经过一番分析,我们已经能够确定明军的正规军队肯定不到五十万,那么正规军到底有多少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寻访真相。

第一,出征部队的主力是京营军队。《明英宗实录》中记载:“此前三天,命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在营操练者人赐银一两,……兵器共八十余万。又每三人给驴一头,为负辎重。”《国榷》中记载“英宗正统十四年七月甲午”条目下记载“遣告庙社,发京师亲征。诏下,逾二日即行。”由此可见,此次出征,明军的准备十分仓促,本次出征的主力部队是京营军队,而京师京营又称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

第二,五军营的编制。五军营是由马军、步军组成。明太祖时设大都督府,以节制中外诸军,京城内外置大小二场,分教48卫卒。成祖北迁后,增为72卫。明史兵志中记载“分教四十八卫卒。”其中士卒“二十万七千八百有奇。”,那么按照这个折算,72卫应该有三十一万一千七百人。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始分步骑军为中军,左右掖,左右哨,称为五军。除在京卫所外,每年又分调中都、山东、河南、大宁各都司兵16万人,轮番到京师操练,称为班军。从这里可以看出班军要轮岗的,也就是说八万人驻扎在京城。当时驻守京城的五军营大约有三十九万一千七百人左右。

第三,三千营的编制。三千营是以三千蒙古骑兵为骨干的,当然后来随着部队的发展,实际人数当不止三千人,三千营与五军营不同,它下属全部都是骑兵,这支骑兵部队人数虽然不多,却是朱棣手下最为强悍的骑兵力量,他们在战争中主要担任突击的角色。从这里可以看出,三千人主要是骑兵中的精锐,人数不止三千,但绝不会超过太多,主要担任突击任务。

第四,神机营的编制。神机营也是三大营之一,是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该营装备有火枪、火铳等,后期又添置火绳枪。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比欧洲最早成为建制的西班牙火枪兵(创建于1510 年),要早一个世纪左右,是明代早期火器部队领先于世界的佐证。在《皇明经世文编》中有关于该营的编制记载,全营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

现在我们一起统计下当时京师京营的总人数为三十九万八千三。这应该是京军满编的情况下才会有那么多人。但是,明军的缺编是一个正常现象,而且数目也不小。譬如在宣宗朝,“京营缺伍至七万五千有奇。”如此看来,正统十四年的京军,大约是三十二万人。

当然这些人不可能全部出征,还要留下一部分来留守京城。《明史于谦传》“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根据此语和古人的运用约数习惯,,此时京中所剩部队,是不足十万的疲卒,但应该七八万左右吧。还有在撤退过程中,英宗调派朱勇、陈怀、吴克勤等人率领部份京军,去打先头阵。《明英宗实录》中提:“命太保成国公朱勇选京营四万五千人。令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都督耿义、毛福寿、高礼,太监林富率三万往大同,都督王贵、吴克勤率万五千往宣府,各备虏。”,在《天顺日录》中又说是“率五万兵迎之。”说法五花八门,不尽相同,我们折中一点,就算四万五千人好了。除去留守京城的七八万人,和阻击的四万五千人后,最后跟随明英宗到达土木堡的也就是二十万人左右。

作为亲历战场的当事人李贤在《天顺日录》一书中写道,二十多万人死了三分之一,受伤者过半。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还有,就是《七修类稿》有记载,二十万人,伤之半,死三之一。两者口径吻合,也和我们上面的数据基本上一致,因此,清风明月认为,明英宗当时率领部队二十五万人左右,后来派出了朱勇的五万人后,最终二十万人到达土木堡,却被瓦刺几万人冲杀殆尽,王振被部将所杀,明英宗被俘,百余名大臣阵亡,这便是历史上大明由盛转衰的土木堡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