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情缘阅读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白居易的朋友、大唐宰相上朝途中被杀,谁才是这起命案的主谋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一天凌晨,夜色还未褪去,几个轿夫抬着一顶轿子走在幽暗冷清的长安街上。这时埋伏在暗处的一股刺客上前杀死了轿中人,割去他的头颅而去。巡夜人听到动静,提着灯笼前去查看,只见前面躺着一具无头尸身,身穿宰相官袍,脖子断口处还在汩汩地流淌着鲜血,在地上蜿蜒流淌……
武元衡,字伯苍,他太爷爷是武则天的族弟。武元衡进士出身,有才能,受唐德宗赏识,仕途亨达,担任过御史中丞。武元衡曾经在延英殿议事,离开时,唐德宗目送他说:“真的是当宰相的料!”。
唐顺宗即位后,当政的大臣王叔文招揽武元衡入党,武元衡不答应。因此武元衡与王叔文不和,被贬为太子右庶子(太子的侍从和顾问),正好赶上册封李纯为皇太子,武元衡担任司仪,所以得以被李纯认识。
唐顺宗当了一年的皇帝就去见了祖宗,皇太子李纯继位,是为唐宪宗。唐宪宗英明刚毅,心怀中兴之志,任用贤能。李纯知道武元衡刚正有才能,对他格外提拔,不久就任命武元衡为门下省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管户部,对他的厚遇超过其他宰相。
当时藩镇割据,各节度使目无王法,骄横专制,不纳贡,不朝见,抗旨不遵,甚至起兵反叛。浙西节度使李锜请求入京朝见,然后又装病不出,拖延期限,观察朝廷的态度。
唐宪宗问宰相郑絪,郑絪建议让李锜自随其便。武元衡则认为不能让奸臣恣意妄为,损害天子威严。唐宪宗认为武元衡说的有道理,于是派人催李锜进京。李锜黔驴技穷,起兵反叛,随即被朝廷镇压下去。
当时,蜀地叛乱刚刚平定,节度使高崇文不知道如何安抚治理,只会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怨声载道。唐宪宗任命武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依旧兼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前去治理蜀地。武元衡在蜀地为政宽简,三年之后,蜀地大治。
后来唐宪宗召武元衡入京为官,主持国政。当时宰相李吉甫、李绛不和,多次在唐宪宗面前争辩,而唯独武元衡保持公正,不偏不倚,被唐宪宗称赞为忠厚的长辈。
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反,唐宪宗有意解决困扰朝廷百年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于是委任武元衡掌管军事,讨伐叛军。朝廷平叛的行动,引起了和吴元济勾结的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恐惧。
此前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谋反,唐宪宗派大军征讨不胜,于是继续用兵。王承宗恐惧,请求归降,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也为王承宗求情,于是唐宪宗便宽赦了王承宗。王承宗虽然向朝廷表示归顺,但他依旧怀有二心,见朝廷讨伐吴元济,他深知吴元济被灭,那么朝廷势力就会更加强大,自己就更加难以对抗朝廷。
王承宗为吴元济求情,上书给唐宪宗请求赦免吴元济的罪行。同时,王承宗也派使者去劝说武元衡赦免吴元济。王承宗的使者对武元衡傲慢无礼,惹得武元衡怒骂,被赶了出去。王承宗为此怨恨武元衡,多次上书诋毁他。
一天凌晨,夜色还未褪去,武元衡乘着轿子去上早朝。街上寂寥幽暗,暗处有埋伏着一群刺客,首领看见武元衡的轿子过来,下令说:“灭掉灯烛!”于是刺客射灭武元衡轿前的灯笼,并且射中武元衡的肩膀,然后上前击中武元衡的左大腿。武元衡的轿夫和随从与刺客格斗,寡不敌众,心中恐惧,纷纷逃走。最终,刺客杀死武元衡,割去他的头颅离去。
街上巡夜人听见动静,前去查看,发现武元衡被害,敲着铜锣声嘶力竭地大喊“盗贼杀了宰相”,呼声传达十多里,传到了宫内的朝堂。朝堂上百官听到呼声,人人惊惧,不知道是哪个宰相被害。不久,有人上报命案,才知道是武元衡被害。
当日,唐宪宗上朝,走到紫宸门时,有官员报告武元衡的死讯,唐宪宗听闻震惊,为之罢朝。唐宪宗在延英殿召见宰相,悲哀痛哭,没有进食,然后追赠武元衡为司徒,谥号为忠愍。
唐宪宗下诏派兵捉拿凶手,凶手散布言论说:“不要捉拿凶手,否则凶手逼急了会继续作乱。”凶手又留下纸条给官兵说:“不要逼我太急,否则我会先杀了你。”所以官兵不敢强逼。
白居易与武元衡是朋友,曾经以诗相唱和。当时白居易官职微小,又不是谏官,不能参政议事,却为了武元衡而上书请求严加捉拿凶手,被认为越职,后来又被人诬陷为不孝,因此被贬官。
兵部侍郎许孟容对唐宪宗说:“帝国宰相横尸街头,而不能捉住凶贼,这是朝廷的耻辱。”于是唐宪宗又下诏说:“能捉拿凶手者,赏钱千万,授五品官。与贼人同谋但能离开贼人而自首者,也赏。如果违令不听,灭族!”
左神策将军王士则、左威卫将军王士平得到了凶手的消息,抓捕得到张晏等十八人,自称受王承宗派遣,然后都被诛杀。
过了一个月,东都防御使吕元膺抓到了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手下门察、訾嘉珍,自称是首先谋杀武元衡的人,正好赶上张晏的人动手,所以借此报告给李师道而领赏。其后,这二人被唐宪宗秘密处死。
《新唐书》记载是王承宗派人刺杀了武元衡,而李师道派去的刺客见王承宗的人抢先动手了,就回去报告李师道说是自己杀了武元衡,因此领了赏钱。《旧唐书》则说是李师道的刺客杀了武元衡。而朝廷以为是王承宗做的。那么谁才是刺杀武元衡的幕后主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