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情缘阅读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从窦参维护自己相位的角度分析,排挤陆贽也是可能的,为什么呢?
今天小编到大家一起了解,在陆贽母亲去世后,服丧回朝的陆贽被德宗任命为权知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据《陆贽传》称,德宗对于陆贽的感情也是非常复杂的:首先,德宗深知陆贽是个人才。陆在德宗即位之前仅是个监察御史,因德宗当太子时就听说了他是个人才,即位之后就把他提拔为翰林学士(“德宗在东宫时,素知贽名,乃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其次,德宗对陆贽十分厚待。这一方面是德宗看中。“势性忠尽,既居近密,感人主重陆贽的才华;另一方面则是看重陆贽的忠诚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我们继续往下了解一下吧!
奉天之难后,德宗派遣宦官赶往江东,把陆贽的老母接到京师奉养,此举让朝廷上下的文人士大们都非常感动,不久,陆母去世,葬于洛阳。陆贽的父亲早死,原来安葬在苏州此时要与其母合葬,德宗又派遣宦官从苏州一路护送灵车到洛阳。另据《卓异记记载,德宗一直亲切地称呼陆贽为陆九,经常脱下御衣赏赐给他。有唐一朝,高祖李渊曾称呼裴寂为裴监,称呼萧瑀为萧郎,至于称呼排行的,唯独玄宗对姜皎(称姜七)、德宗对陆贽,可见德宗对他的宠爱。最后,德宗对陆贽的很多建议都予以重视,但一直没有将其拜相。个中原因很多,大致包括:一是陆贽本人的原因。
陆贽在上书言事时言辞激烈,往往不顾及德宗的颜面,德宗虽然表面上不好说什么,但内心很不高兴。二是朋党的排挤。在复杂的朝廷上陆贽并非独善其身。陆贽原受张镒的引荐,张镒被卢杞陷害外贬之后陆贽一度非常害怕,缄口不言,等卢杞受人围攻下台后,陆贽才稍稍敢说话了。三是同僚的嫉妒林,风必摧之。史称,陆贽的文章“其于议论应对,明练理体,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而“吴通微兄弟俱在翰林,亦承德宗宠遇,文章才气不;而能交结权幸,共短贽于上前”。
木秀于翰林学士虽然官位不太高,却属于皇帝的近臣,作用非常之大,到贞元七年八月,朝廷将陆贽正式任命为兵部侍郎,而免去了他的翰林学士一职,史称,这都源于窦参的排挤。然而,仅仅过去三个多月,窦参对吴凑的排挤引起了德宗的唐第反感。吴凑身为代宗皇帝的舅舅,曾担任左金吾大将军,主导了诛杀元载一事,卷虽然在德宗继位之初,吴凑一度由右金吾卫大将军(正三品)贬为右卫将军(从° 三品),但不久就被任命为福建观察使,总体上来说,他是德宗信得过的皇亲德宗发现自己受到窦参的欺骗之后,对窦参就产生了疑心,遂以吴凑取代了窦参一党李翼,担任了陕虢观察使。
窦参与吴凑二人之间的个人恩怨到底是什么,史书没有明文,但绝非简单。我们仔细研究史料,惊奇地发现,吴凑此前担任的是左金吾大将军,而窦参的心腹、侄儿窦申结好的嗣虢王李则之,也是左金吾大将军。李则之是嗣虢王李巨的儿子,先祖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五子、太宗李世民异母弟虢王李凤,窦申是李则之的堂外甥,因此,李则之与窦参也算是有亲戚关系。李则之酷爱读书,已五十多岁了,还在太学里学习,后受到曹王李皋的推荐,贞元二年当上了左金吾大将军。吴凑则是在代宗大历末年因给继母服丧而被免职,德宗即位后,只被任命为右卫将军,到贞元初年,改任为太子宾客。
显然,李则之担任左金吾大将军的时间与吴凑担任太子宾客这一闲职的时间大致相同,我们有理由判断:德宗继位之后,不仅没有晋升吴凑,相反还疏远了这位昔日父皇身边的红人;吴凑不仅没有回到左金吾大将军的岗位,反而被排挤到了一个闲职,而没有任何资历的李则之却平步青云,破格被提拔到了左金吾大将军这一高位,另外,后任清除前任嫡系,在所难免,势必触及前任的利益,吴凑与李则之之间不可能没有矛盾;窦参过去一直在监察部门任职,得罪了不少朝中权贵,身边并无多少支持者,如今他当上了宰相,面对虎视眈眈的异己势力,当然需要寻找自己的支持者,而李则之也需要窦参的支持,以对付吴凑经营多年的左金吾军中异己势力这也许就是史书所称的窦参与吴凑之间不便明言的私怨吧。
吴凑被任命为陕虢观察使不久,宣武节度使刘玄佐就去世了,德宗任命吴凑继任,可是汴州发生了兵变,刘玄佐之子刘士宁自任留后。德宗原本打算采取强硬立场发兵将吴凑护送入汴州,但窦参基于种种考虑,阻扰吴凑上任,遂称如果采取强硬措施,刘士宁必然会与李纳联合,德宗不得已,只好勉强承认了既成事实,对此,刘士宁对窦参当然是十分感激的。实际上,在窦参担任御史中丞的时候,就已经得罪了日益跋扈的禁卫军军方和宦官集团了。窦参刚强果断析,明察秋毫,又不避权贵,我们还记得,当时军的将军孟华立下战功,却被神策军的大将军诬陷,称孟华谋反,是窦参经真喜真审理,将孟华平反昭雪。
史书虽然没有明说这位诬陷孟华的神策军大将军究讲是谁,但我们知道,神策军主帅从德宗兴元元年开始一直就由宦官担任,起初是7,又改为窦文场和霍仙鸣;另外,右龙武将军车宦官窦文场和王希迁,两年之后建玉也被人诬陷投敌,窦参也以平反昭雪。窦参的作为已经介入禁卫军内部,而窦参此举又直接得罪了宦官斗争中了,也许王希迁撤职就与此有直接关系台省清要,时出层,史称:“时窦、霍之权,振于天下,镇节将,多出禁军其门。”《国史补》记载了一件事,就可见当时窦文场的威势了:一次,监察每史崔蘧来到神策军中复审军中囚犯,在手下小吏的鼓动下,他张着伞盖进入军管结果,窦文场知道后还暗示军中准备酒食,想借此与军中大佬们联络一下感情勃然大怒,当即禀报了德宗,德宗立即下令将崔蘧押送御史台,鞭打流血,从此以后,御史再也不到军中监狱了。
在诸多因素的促成下,窦参和李则之逐渐靠近也是必然的一一然而,这恰恰触犯了德宗的忌讳,那就是宰相与禁卫军将领来往,意欲何为?窦参与陆贽、吴凑交恶,又得罪了宦官高层,同时还让各地藩镇非常畏惧史称,窦参没有多少学问,一味培植自己的亲信,令他们身居高位,作为自己的耳目,使各地藩镇节度使都心生畏惧。李纳由于害怕窦参,经常给窦参送去财物表面看来是在巴结他,事后又露出风声,目的是陷害他——《旧唐书》的这一记载并没有被《资治通鉴》采纳,这是因为,实在找不出李纳陷害窦参的理由。李纳的平卢淄青镇早已等同于河北藩镇,是个半独立的王国,窦参在任期间也没有撺德宗采取对李纳不利的措施,李纳何必畏惧窦参?令人奇怪的是,还要采取行贿的办法来陷害窦参?采取这种陷害方法的人,一定是那种认为接纳藩镇贿赂是罪过的人,我们反观史书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记载:《陆贽传》记载,陆贽在洛阳给母亲服丧期间,史称:“籓镇赙赠级别陈饷遗,一无所取。
与韦皋布衣时相善,唯西川致遗,奏而受之。”《珩璜新论》记载:一次,德宗对陆贽说:“卿清慎太过,各道给你送的财物,你一概拒绝,恐怕不通情理。比如马鞭、皮靴之类的,收下也无妨。”陆贽上书,说道:“收了马鞭、皮靴,就会再收金子玉器眼见好东西,岂能中止?”写作的人评价称,德宗让臣子受贿,这是德宗心中有很多邪见,而陆贽不从命就可以了,何必又上书呢?这是陆贽喜欢卖弄自己的正直。由上述两条史料可知,德宗对臣子收点小贿的态度是开明的,而陆贽则以此为罪,那么,李纳行贿给窦参又借此离间窦参,是否有陆贽的影子呢?这并无证据,难免会有诬陷前人的嫌疑,只是一种推测而已。
除此之外,窦参还得罪了班宏。班宏是老资格了,大历三年就已经是给事中,卷到大历末年已官居吏部侍郎。窦参还是大理司直时,班宏就已经是他的上级刑部侍郎了。德宗曾想让班宏担任宰相,但李泌推荐了窦参和董晋,等到窦参拜相后,兼任度支转运使,而德宗认为班宏是位老臣,就让他当了副使,还对他说:“肤让窦参兼任转运使,目的是以宰相之尊好协调各方,威慑各道,具体事务都交给你处理,你不要推辞。”当时窦参也非常谦虚,以班宏是老前辈,多次私下安慰“我是后进,一旦居于尚书您之上,内心非常不安,一年以后,我就运使交给你。”
班宏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可是,等了一年以后,窦参绝口不言了。班宏个性也很强,又受到别人(此人可能就是陆贽)的离间,再加上对窦参食言很不满,遂在政务上往往与窦参对着干。扬子院是盐铁转运的临时存放点班宏让御史中丞徐粲管理,可是,此人不仅治理无方,而且贪污受贿,窦参打算换人,但班宏坚决不同意;窦参在选配各院主管时,遂不再征求班宏的意见,二人矛盾逐渐公开化。班宏上书揭露窦参的罪恶,但德宗将其奏疏全部留中不发。不久,窦参因转运之功加封吏部尚书,班宏也晋爵萧国公,谁知班宏不仅没有高兴,反而觉得这是窦参用虚号拉拢自己,对窦参更加怨恨。为了争取德宗的信任班宏工作起来更加卖力,每次接到皇帝诏书,班宏必定亲力亲为,又四处巴结权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推倒窦参。